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6JJD840008)
- 作品数:7 被引量:60H指数:5
- 相关作者:常建华王善军更多>>
-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大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元明时期义门郑氏及其规范的社会影响被引量:10
- 2011年
- 累世同居的浙江浦江义门郑氏,受到过宋、元、明三朝旌表,该族的《郑氏规范》也流传后世,义门郑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累世同居超出五代,实际上成为宗族,具有独特形态。共财与同居相辅相成,是义门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义门郑氏的宗族制度完备,私塾族学也很著名。《郑氏规范》形成于元代,又受到明初社会的一些影响,其指导思想来源于宋儒改造社会的理想,也参考了著名义门的家法。《郑氏规范》作为早期宗族性的规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宋以后宗族制定族规进行宗族建设之先河,改变了宗族的日常生活。
- 常建华
- 关键词:元明时期
- 明清时期华北宗族的发展——以山西洪洞刘氏为例被引量:5
- 2010年
- 明清时期山西洪洞刘氏与当时南方的宗族一样,从明中后期开始组织化。刘氏从默默无闻的家族崛起,成为当地的望族,发展起宗族组织,并从明中叶维持到清末,主要原因在于科举的成功,农商结合的经济以及响应政府的教化活动,此外与大族联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洪洞刘氏虽然经历了明清鼎革,但是其宗族建设进程并未断裂,在清朝继续保持其优越的政治地位。刘氏宗族在清代通过进一步加强宗族建设,使宗族组织化,宗族经济增强,反映了明清华北宗族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 常建华
- 关键词:族谱明清时期
- 清代宗族“保甲乡约化”的开端——雍正朝族正制出现过程新考被引量:25
- 2008年
- 自宋代以后士大夫与国家主张以宗族、乡约、保甲治理基层社会,明代发生宗族乡约化,清代进一步出现宗族保甲乡约化,宗族因受保甲、乡约的影响更加组织化。清雍正四年(1726年)出现的族正制正是这种宗族保甲乡约化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解析新发现的福建、浙江总督觉罗满保的两篇奏折以及朱批等资料,探讨了族正制出现的过程,并确定了族正具有宗族保甲乡约化的属性,进而阐发了对于明清宗族特点以及宋代以后基层社会体系发展历史趋势的看法。
- 常建华
- 关键词:清代宗族
- 共财与家法——宋代饶阳李氏家族探析
- 2008年
- 宋代饶阳李氏家族以共财和家法而为时人称道,在北宋前期即被视为能够保守门阀的代表性宰相家族。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李氏家族进行了一些剖析。在宋代社会条件下,官僚家族的共财被认为是"世所难及"的事情。共财之难在于管理,李氏家族在财产管理方面颇有自己的特点。数代同居的李氏家族,设有专门的仓库。财产入库之后,各种消费则有详细的规矩,并形成成文的财产管理法规。在李氏家法和家风的作用下,李氏家族在较好地处理内部关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时外部关系的处理。两方面社会关系的处理,对李氏家族的门阀维持和家族发展,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宋代官僚家族大都重视同族之间的共财,并借助其财产关系进行家法和家风的建设。这种努力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官僚家族门阀的维持。
- 王善军
- 关键词:宋代李氏家族家法
- 晚清民国以来的河北宗族述略——以河北宗族族谱为中心被引量:3
- 2008年
- 在河北宗族的建设上,明清与晚清到民初并没有大的断层,而多表现为一脉相承,这一发展特色既有其外在的原因,又有它内在的原因。从清代到民国,农村宗族的变迁是缓慢的,它的迅速衰落不是制度的废除,很大程度上也不是新思想的宣传,而是外在的冲击。
- 于秀萍
- 关键词:晚清民国宗族
- 宗族与风俗: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的缩影——以浙江余姚江南徐氏为例被引量:10
- 2008年
- 明嘉靖万历时浙江绍兴府余姚地区的社会风俗变化很大,并深刻影响到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观念。嘉靖时徐天泽将风俗的变化归结为人们的"物欲",在讲求"义"的伦理政治下,"物欲"表现出的"利"对于社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人们不再安分守己,以满足欲望为追求。余姚江南徐氏在明代由于科举人才辈出,引人注目。地方志从批判的角度记载风俗奢靡,编纂者号召人们移风易俗,反映了地方官的意志以及地方绅士的主张。最值得注意的是,士大夫通过宗族建设来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造成宗族乡约化,进而组织化。
- 常建华
- 关键词:宗族风俗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
- 国家与社会:明清时期福建泉州乡约的地域化——以《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为中心被引量:12
- 2007年
- 明代福建泉州乡约大规模推行是在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当时泉州推行乡约是在知府、知县的号召与士大夫的积极参与下实践的。明朝推行的里社制度与乡约的精神非常接近,推行乡约又借助了里社。由于社庙演变为神庙,乡约与神庙产生了密切联系。清代泉州推行的乡约与保甲混合,而在基层社会行政化。所庙合一,约保合一,致使乡约在基层社会扎根,实现地域化。士大夫倡导乡约,不可避免地同传统的民间信仰发生关系,但不是与传统民间文化对立。从区域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待碑铭,碑铭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史学的社会史资料价值。碑铭是研究地域史的重要资料。
- 常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