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054)

作品数:63 被引量:1,131H指数:21
相关作者:王传宽李凤日金光泽贾炜玮董利虎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3篇落叶松
  • 11篇兴安落叶松
  • 11篇人工林
  • 10篇物量
  • 9篇土壤
  • 9篇红松人工林
  • 6篇生物量
  • 6篇非结构性
  • 5篇叶面
  • 5篇叶面积
  • 5篇叶面积指数
  • 5篇有机碳
  • 5篇碳密度
  • 5篇结构性碳水化...
  • 5篇阔叶
  • 5篇非结构性碳水...
  • 4篇凋落
  • 4篇凋落物
  • 4篇枝条
  • 4篇生物量模型

机构

  • 6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通化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吉林省林业勘...

作者

  • 23篇王传宽
  • 15篇李凤日
  • 12篇金光泽
  • 12篇贾炜玮
  • 9篇董利虎
  • 8篇王兴昌
  • 8篇王晓春
  • 6篇刘兆刚
  • 5篇张全智
  • 4篇刘志理
  • 4篇全先奎
  • 4篇崔晓阳
  • 3篇孙忠林
  • 3篇戚玉娇
  • 3篇董灵波
  • 3篇张海燕
  • 2篇成方妍
  • 2篇蔡慧颖
  • 2篇孙美欧
  • 2篇甄贞

传媒

  • 26篇生态学报
  • 12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林业科学
  • 5篇植物研究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11篇2015
  • 18篇2014
  • 23篇2013
  • 7篇2012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KNN方法的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被引量:37
2015年
【目的】采用KNN方法进行碳储量估测,并对估测后的数据进行各种校正处理,绘制森林地上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图,为我国森林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为研究区(50°05'—53°33'N,121°11'—127°01'E),基于2010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和同年Landsat5 TM影像数据,利用k-邻近法(KNN)在像素级水平上对森林地上碳储量进行估算。采用多准则方法分东、南、北和中4个区域对样地坐标和其对应的影像光谱值进行坐标重配准,并根据实测样地数据对坐标重配置前后不同林分类型地上碳储量估测精度进行评价;针对KNN方法像素级估测结果存在明显的高值区域低估和低值区域高估现象,应用直方图匹配方法对估测结果进行变动范围调整;并根据样地实测碳储量和KNN估测值间的回归关系对调整后的结果分区域进行进一步匹配校正后处理,绘制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图。【结果】总体来说,本研究区域像元尺度KNN估测的欧式距离优于马氏距离,均方根误差随着最邻近值k的增大而降低,当k大于6时变化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坐标误差校正后,各林分类型森林地上碳储量的估测精度均显著提高,平均均方根误差由17.23降低到14.3 t·hm-2;直方图匹配后,各区域样地点高值区域低估和低值区域高估现象均有很大程度改善,实测值和估测值间的相关关系明显增强,然而高值地区(碳储量大于20 t·hm-2)出现过高估计现象;经匹配校正后处理的均值、标准差、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分布图更接近样地实测值,均方根误差也明显降低,高值地区过高估计现象得到很好校正。【结论】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遥感数据及KNN方法相结合逐渐成为区域尺度森林参数空间连续估测的重要手段。同利用光谱值和森林参数建立的回归模型相比,KNN方法能够更多地考虑到森�
戚玉娇李凤日
关键词:KNN遥感直方图匹配
模拟氮沉降对典型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为探讨氮沉降对典型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的影响,从2008年6月-2010年8月进行了人工模拟氮沉降实验,实验分为对照、低N、中N、高N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所施氮肥为CO(NH,)。以溶液的形式喷施,4个处理浓度分别为0、30、60、120kg·hm^-2·a^-1。在氮沉降进行1年后,采集各处理0~20、20~40和40~60em的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有机C、全N、碱解N和速效P、速效K。结果表明:相同处理下,有机C和全N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均逐渐减少。总体上低、中N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C、碱解N和速效K含量,中、高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速效P含量(P〈0.05),而对全N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C与土壤全N、碱解N、速效P、速效K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有机C和土壤养分对氮沉降的响应说明氮沉降在短期内可能影响阔叶红松林土壤碳库积累和土壤肥力水平。
刘建才陈金玲金光泽
关键词:氮沉降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土壤养分
基于局域统计量的黑龙江省多尺度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变化被引量:15
2014年
基于黑龙江省一类样地和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共4163块)数据,应用局域Moran I及局域统计量(局域均值及局域标准差)检验4个尺度(25、50、100和150 km)下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模式、空间变异和空间相关性,并研究了2005和2010年森林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森林碳储量均为相似的变化,而且都不是空间随机发生的;研究区森林碳储量受周围环境因子影响,空间分布存在异质性,且变异较大.2005—2010年,年均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呈增长趋势.局域统计量是描述森林碳储量随着空间和时间变化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ArcGIS使结果可视化.
刘畅李凤日贾炜玮甄贞
关键词:MORAN指数森林碳储量
温带两种林型对氮沉降的再分配及其生长季动态与影响因子被引量:10
2017年
氮(N)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森林对到达林地的N沉降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尚不清楚。量化了2012—2013年5—10月两个生长季蒙古栎林和杂木林的林内树干径流和穿透雨及其林外大气降雨总氮(TN)、可溶性氮(DN)和颗粒态氮(PN)沉降通量的季节动态,旨在比较两种林型对N沉降的再分配格局及其季节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异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林外大气降雨、蒙古栎林林内、杂木林林内(树干径流+穿透雨)TN沉降平均值分别为:8.49、15.97、13.39 kg hm^(-2)a^(-1),其中DN分别占其TN的76.35%、82.79%和75.02%,PN分别占其TN的26.35%、17.21%和24.98%,蒙古栎林和杂木林林内穿透雨TN沉降量分别占其TN的95.5%和94.5%。蒙古栎林和杂木林冠层淋溶TN沉降量分别为7.48kg hm^(-2)a^(-1)和4.90 kg hm^(2)a^(-1);其中,前者的DN高于后者,但PN呈相反趋势。两种林型的N沉降组分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沉降量均集中在生长季中期(6—8月),生长季前期和末期较低。林外降雨量分别与林外大气降雨、蒙古栎林和杂木林林内的树干径流和穿透雨中的TN、DN浓度呈显著负指数函数关系(P<0.001)。连续降雨天数对蒙古栎林、杂木林林内TN、DN浓度的影响表现为连续降雨2 d以内为富集作用,之后为稀释作用。研究表明林冠对大气氮沉降有显著富集作用,其富集强度及时间动态与森林类型和降雨特征有关,建议氮沉降试验应考虑林冠的富集效应。
章迅孙忠林张全智王传宽张著
关键词:氮沉降穿透雨树干径流可溶性氮
大兴安岭北部试验林火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被引量:42
2012年
在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针叶林地进行严密监控下的秋季野外林火点烧试验。通过样地网格布点和火烧前后对比监测,研究林火影响下土壤(0-10cm)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动态。结果显示,林火过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因火烧强度和时间阶段而异,各阶段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林火强度格局相一致。轻、中度火烧对土壤有机碳的即时影响不显著;经过第2年融雪季和雨季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的小幅递增,平均增幅3.5%~4.2%;至火烧后第3年秋季显著回降。重度火烧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极显著的即时下降,平均降幅14.6%;经过第2年融雪季和雨季后,变化呈两极分化,大部分点位持续大幅度降低(平均降幅25.4%),个别点位大幅度增高(增幅78.7%);至火烧后第3年秋季,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降低点位有机碳含量平均降幅39.9%,个别增高点位有机碳含量增幅却高达107.2%。轻、中度火烧土壤有机碳增高的主导因素是植被和枯落物层有机颗粒物、炭化颗粒物以及半腐烂死细根混入等;而其后期回落则主要与表土层塌缩有关。重度火烧土壤有机碳降低的主导因素是表层有机碳燃烧损失和高温挥发损失,以及后期的侵蚀损失等;其后期局部区域大幅增高,主要是洼地有机碳堆积所致。另外,表土塌缩、烧毁、侵蚀均导致采样深度下延,下层土壤对含量指标的"稀释效应"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重要叠加因素。
崔晓阳郝敬梅赵山山桑英王海淇邸雪颖
关键词:林火土壤有机碳含量
大兴安岭北部阿里河樟子松年轮气候响应及冬季降水重建被引量:11
2014年
对大兴安岭阿里河地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树轮年表与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轮指数与该地区前一年12月至当年1月平均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树轮宽度重建了阿里河1809年以来前一年12月至当年1月平均降水量回归方程,该方程解释了47%的冬季降水变化,且该序列与黑龙江省干湿变化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对重建序列的分析表明,该地区冬季降水变化存在4个偏干阶段和4个偏湿阶段.阿里河地区过去200a冬季降水存在干湿交替时期,即19世纪初期较干旱,中期较湿润,后期至20世纪初期较干旱,而20世纪中期较湿润,后期则相对偏干.同时,阿里河地区冬季降水存在85~38,5.0~4.5和2.2a显著的变化周期.
吕姗娜王晓春
关键词:樟子松冬季降水
基于线性混合效应的红松人工林枝条生物量模型被引量:20
2013年
基于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60株红松解析木3643个枝条生物量的实测数据,利用全部子回归技术建立了枝条生物量模型(枝、叶和枝总生物量模型),最终选择lnw=k1+k2lnL b+k3lnD b为枝条生物量最优基础模型.利用SAS 9.3统计软件的PROC MIXED模块建立枝条生物量混合模型,并采用AIC、BIC、对数似然值和似然比等统计指标评价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红松解析木的叶和枝总生物量混合模型以k1、k2、k3作为随机效应参数的拟合效果最好,而枝生物量混合模型以k1、k2作为随机效应参数的拟合效果最好.最后将枝条生物量最优基础模型与最优混合模型进行模型检验.混合模型各项指标优于基础模型,能有效地提高模型的预估精度,并且通过方差协方差结构校正随机参数来反映树木之间的差异.
董利虎李凤日贾炜玮
关键词:红松人工林线性混合模型
三种温带树种叶片呼吸的时间动态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6
2013年
为认知叶片呼吸(RL)的季节变化格局及其影响因子,以东北东部山区3个主要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樟子松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对象,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在2011年生长季(常绿树4月至10月;落叶树6月至9月)测定了自然条件下叶片气体交换及其相关生理特征的季节变化,探索了RL与空气温度(Tair)和相关叶片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红松和樟子松基于叶面积的RL(RL-area)表现为生长季初期和末期较大,而白桦RL-area则随生长季进程而逐渐减小。在生长季中,RL-area与叶片总光合之比的时间动态明显。红松、樟子松RL-area与Tair关系显著,而白桦RL-area与Tair关系不显著;但3种树种基于叶质量的RL(RL-mass)与Tair均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叶片特征(包括可溶性糖、淀粉、氮、比叶面积等参数)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影响RL的叶片特征参数因树种而异,其中可溶性糖浓度对3种树种的RL均有显著影响。可见,RL的季节变化格局受树木的生长节律、温度和叶片特征的联合控制。
王兆国王传宽
关键词:温度比叶面积气体交换
空间误差模型在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应用被引量:18
2014年
基于黑龙江省2010年一类调查数据和重点公益林检测样地(5075块)数据以及同期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59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以森林碳储量为因变量,以胸径、每公顷株数、海拔、坡度及降雨与温度的乘积因子作为自变量,利用GeoDA软件构建空间误差模型,用全局Moran I来描述不同空间尺度下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计算最佳带宽(25 km)下的局域Moran I来表现模型残差的空间分布,计算组内方差来解释模型残差的空间异质性,最后将模型的预估结果生成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的分布具有空间效应;本文所选林分因子、地形因子及气象因子都显著影响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胸径是最主要的因子.空间误差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空间异质性.由模型的预估结果可以看出,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及大兴安岭地区是森林分布较密集的区域,松嫩平原地区的森林碳储量分布较少,完达山地区处于中等水平.
刘畅李凤日甄贞
关键词:空间误差模型MORAN指数
小兴安岭不同海拔臭冷杉年轮--气候关系及大尺度气候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以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为样本,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了不同海拔3个臭冷杉树轮宽度年表,并分析其与该区温度、降水及大尺度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的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制约,与降水相关性较弱。3个臭冷杉年表均与当年生长季的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显著负相关(P<0.01),与当年3月降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海拔臭冷杉径向生长对温度、降水的响应存在差异,高海拔谷地和坡上臭冷杉受气候(温度、降水)影响明显强于低海拔臭冷杉。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径向生长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相关分析表明,该区臭冷杉径向生长还可能与大尺度气候变化存在联系,AMO对低海拔臭冷杉生长影响较大,而PDO对高海拔臭冷杉影响更强。小兴安岭谷地臭冷杉衰退可能与AMO、PDO的相位转变存在一定关联,AMO和PDO影响小兴安岭地区温度、降水,改变了山谷地带的水分可利用性。大尺度气候变化导致本区最低温度显著升高,树木光合作用下降,呼吸作用加强,又促使这一现象加剧。
姚启超王晓春
关键词: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树轮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