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05111)
-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为马小军雄鹰郭昕于炜婷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谷氨酰胺对微囊化重组CHO细胞生长代谢及内皮抑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 2006年
- 微囊化技术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生物技术,在细胞移植和药物控释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目前微囊化细胞规模化培养技术还不成熟,阻碍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推广与应用。为了了解微囊化重组CHO细胞的生长代谢特性为今后规模化培养优化提供技术参考,考察了主要氮源物质谷氨酰胺对微囊化重组CHO细胞生长代谢及内皮抑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谷氨酰胺起始浓度从2.69mmolL增加到9.05mmolL时最大活细胞密度并没有增高,细胞增殖没有显著差异。当谷氨酰胺起始浓度较低(2.69mmolL)时,葡萄糖的比消耗速率较大;当谷氨酰胺起始浓度增高时(7.91mmolL~9.05mmolL)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的比消耗速率增大,但细胞对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的利用率降低。谷氨酰胺对产物表达有显著影响,起始浓度为4.97mmolL时的内皮抑素累积浓度最高,达546.36ngmL,过低和过高谷氨酰胺起始浓度下内皮抑素的累积浓度均较低。
- 周晶张英王为马隽宇张华安郭昕马小军
- 关键词:谷氨酰胺微囊化CHO细胞代谢内皮抑素
- 微囊化雪旺细胞/神经组织移植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探讨免疫隔离技术应用在神经细胞/组织移植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静电液滴法制备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sien-alginate,APA)微胶囊,包埋分离自SD大鼠周围神经的雪旺细胞(SChwanncells,SCs)/神经组织;采用台盼蓝拒染法和ELISA法检测其培养后活性和分泌神经生长因子情况。制备坐骨神经横断损伤的SD大鼠模型,将微囊化SCs/神经组织移植到实验组坐骨神经吻合口处。结果:微囊化SCs/神经组织培养一定时间后,仍保持活力和分泌神经生长因子的功能;4周后实验组吻合口远端可见到再生的阳性纤维,明显大于对照组,瘢痕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再生的神经纤维和新生的微小血管远较对照组密集。结论:微囊化SCs/神经组织移植后在局部持续分泌神经生长因子,有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作用。
- 雄鹰王为于炜婷郭昕马小军陈绍宗
- 关键词:微胶囊细胞移植周围神经损伤
- 微囊化K562细胞生长周期及代谢特性的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以K562细胞为模型,分别进行微囊化和游离培养,运用流式细胞术考察两种培养体系下细胞周期和生长代谢变化;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了两种培养体系下细胞的生长活性和代谢特性。实验发现:微囊化培养过程中的K562细胞处于DNA合成期(S期)的百分含量显著高于游离培养,并且细胞保持较高的增殖活性。模型计算表明,所建模型动力学参数能够很好地描述微囊化和游离两种培养体系下细胞的代谢情况;对细胞活性的理论计算表明,微囊化的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和代谢活性,同时细胞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此活性;模型参数表明,两种培养体系下,葡萄糖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别(kFreeA≈kAPAA),乳酸对游离培养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微囊化培养细胞抑制作用较小(kFreeL>≈kAPAL)。
- 马娟綦文涛王秀丽王为郭昕马小军
- 关键词:细胞周期细胞活性
-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小鼠腹腔移植的生物学评价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实验证明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和免疫隔离特性,用于体外细胞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植入体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细胞黏附和纤维化现象,因此对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作为细胞移植用的免疫隔离载体在体内的移植效应进行评价。方法:实验于2004-03/07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用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采用自制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海藻酸钙凝胶微球,以一定浓度海藻酸钠溶液中和成膜后的海藻酸钙微球即得到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将对数生长的L929细胞消化后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匀,转移至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包封细胞微囊。取小鼠8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7组,每组12只。①对比观察材料对移植的影响:取3组小鼠,每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移植单纯的海藻酸钙胶珠、壳聚糖成膜的海藻酸钠微囊和最外层用海藻酸钠中和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在移植后的第7天和14天观察微囊回收率。②对比观察粒径对移植的影响:另取两组小鼠,分别移植粒径为200μm左右和粒径为500μm左右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于移植后1,4,14d观察微囊回收率。③对比观察细胞的存在对移植的影响:取两组小鼠分别移植空的微胶囊和包封有L929细胞的微胶囊。于移植后4,14d观察微囊回收率。回收率=(回收微囊体积/移植微囊体积)×100%。结果:84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材料微囊回收率:壳聚糖成膜的胶珠引发的黏附最重,外层以海藻酸钠中和后的微囊其次,而单纯的海藻酸钠胶珠在所考察的时间内基本没有引起黏附。②不同粒径微囊回收率:粒径为200μm左右的微囊相对于粒径为500μm的微囊引发的黏附略有增加,但差别不明显,粒径200μm左右的微囊彼此聚集的特点导致回收率低于粒径为500μm左右的微囊。③在细胞微囊与空微囊回收率:与空胶
- 孙林张华安王为马小军
- 关键词:壳聚糖藻酸盐胶囊
- 微囊化转染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细胞移植在周围神经再生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隔离技术进行转染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的3T3细胞移植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胶囊包埋NGF-3T3细胞并进行培养;制备坐骨神经横断损伤SD大鼠模型,96只SD大鼠随机分A组(微囊化NGF-3T3细胞组)、B组(空胶囊组)、C组(转染NGF的3T3细胞组)和D组(阴性对照组)。分别采用神经干动作电位(NAP)、神经传导速度(NCV)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微囊化NGF-3T3细胞培养后保持活性和增殖能力,将具有分化潜能的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与其共培养,7d时细胞胞体分化成多边形或锥形,形成突起;培养10d左右NGF分泌量最高,达269pg/ml;培育50d仍然保持在208pg/ml。移植术后4、8及12周时,A组大鼠的NAP及NCV均大于B、C、D组(P<0.05),而B、C、D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大鼠的SFI恢复情况优于B、C、D组(P<0.05),而B、C、D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囊化NGF-3T3细胞在体外培养一定时间后,仍保持增殖能力和生物活性,移植到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局部后可长时间存活,并通过持续分泌NGF起到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作用。
- 雄鹰王为宋玫于炜婷郭昕马小军陈绍宗
- 关键词:微胶囊转染细胞移植周围神经损伤
- Percoll非连续等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被引量:1
- 2005年
- 张晓慧王为于炜婷雄鹰张旭朗张英马小军
- 关键词:牛肾上腺嗜铬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PERCOLL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
- 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微胶囊材料的生物学特征(英文)被引量:1
- 2005年
- 背景:帕金森病系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使纹状体内多巴胺减少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将分泌多巴胺的细胞或转染多巴胺合成限速酶基因的细胞进行脑内移植,能一定程度地逆转或改善症状,但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目的:探讨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应用免疫隔离的方法进行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观察微胶囊的生物相容性及其机械强度。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用材料工程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8/2004-02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40只。PC12细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提供。方法:在纹状体内注射6-羟多巴胺盐溶液制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其中制备模型成功大鼠25只,随机分为微囊化细胞移植组12只:将25μL的微囊化细胞悬液(相当于2.5×104个细胞)分两点定位注射到动物模型右侧(损毁侧)纹状体内。非微囊化细胞移植组7只:植入25μL裸PC12细胞悬液(相当于5×104个细胞)。空微胶囊移植组6只:植入25μL的空微胶囊悬液。各组大鼠在移植后第7天注射阿朴吗啡(0.05mg/kg),然后记录每只大鼠的旋转行为,1次/周,共12周。术后12周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回收微胶囊观察生物相容性和免疫隔离作用。主要观察指标:①微胶囊在大鼠纹状体内的生物相容性。②微胶囊的免疫隔离作用。③各组大鼠移植前后平均旋转圈数。结果:进入结果分析25只,其余均为模型制备不成功而脱落。①微胶囊的生物相容性:回收的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形态完整,表面光滑,无炎细胞浸润。②微胶囊的免疫隔离作用:微胶囊内的PC12细胞继续增殖,部分形成了细胞团。③各组大鼠移植前后平均旋转圈数:移植前各组大鼠的单侧旋转记
- 雄鹰王为于炜婷郭昕王秋艳胡国华宋月平马小军
- 关键词:帕金森病微胶囊细胞移植PC12细胞
- 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脑内移植改善帕金森病模型鼠的旋转行为(英文)被引量:1
- 2006年
- 背景:细胞组织的微囊化移植是近年来帕金森病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发展较成熟、应用较多的是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胶囊,但其易于囊周纤维化、易破碎等缺点,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应用国内研制的新型微胶囊材料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将PC12细胞微囊化后移植入帕金森病模型鼠纹状体内,观察其作用。目的:观察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脑内移植治疗,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质量(220±10)g;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PC12细胞。方法:实验于2002-05/12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动物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完成。①应用国产新型材料壳聚糖制成的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②将成功建立的23只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微囊化PC12细胞组10只、裸PC12细胞组7只、空微胶囊组6只。分别将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裸PC12细胞、空微胶囊移植入帕金森病模型鼠损伤侧纹状体内。③以阿朴吗啡检测移植前后大鼠旋转行为的差异。观察黑质及纹状体内微包囊的形态并检测微胶囊内细胞的活性。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前后大鼠的旋转行为。②黑质和纹状体的病理形态。③回收的微包囊的完整性及囊内PC12细胞的活性。结果:①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组在移植4周时旋转行为显著低于移植前和空微囊移植组犤(6.9±2.8),(11.7±5.5),(10.5±1.6)r/min,P<0.05犦,症状改善至少持续3个月;裸PC12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旋转行为与移植前相比也有改善犤(5.6±1.1),(9.5±1.5)r/min,P<0.05犦,但仅持续了2个月,且部分大鼠颅内有致死性肿瘤形成。空微囊移植组移植前后大鼠的旋转行
- 董丽华宋月平胡国华马敬红李淑娟雄鹰王为
- 关键词:帕金森病藻酸盐
- 微囊化NGF基因修饰NIH3T3细胞对体外培养的组织工程皮肤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还能加速创面收缩和再上皮化。本实验采用微囊和组织工程研究技术,探讨构建微囊化转NGF基因NIH3T3细胞复合组织工程真皮的可行性及其生物效应。我们将NGF基因修饰的NIH3T3细胞包裹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内体外培养,夹心ELISA法测定其上清NGF含量,将此微囊与人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一周后行MTT、羟脯氨酸(HP)测定、超微结构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用组织工程皮肤培养系统构建复合微囊的组织工程真皮,HE染色、羟脯氨酸测定和扫描电镜观察其生物功能及活性。我们发现:转NGF基因微囊体外培养8周,仍稳定分泌NGF,能促进人表皮细胞增殖,促进人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复合组织工程真皮后仍保持此功能。因此,将微囊和转基因技术结合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是可行的。
- 胡昭华陈绍宗金岩雄鹰王为马小军赵宇李望舟雷战军
- 关键词:微囊组织工程皮肤基因转染神经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