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06B08)
- 作品数:20 被引量:357H指数:10
- 相关作者:卢杰张镱锂刘林山潘刚罗大庆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藏农牧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流域生态决策评价系统被引量:15
- 2011年
- 探讨以西藏高原流域(涵盖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中典型区域为对象的流域生态决策评价系统实现方法。在制定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建立了决策评价模型,并采用Java语言以组件的方式实现模型程序,设计并实现了流域生态决策评价系统。以流域中各种生态系统为例,系统进行了决策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决策评价模型得到的结果与野外科学考察所观测到的实际现象基本一致。在流域中针叶林、灌木林生态系统类型对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直接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优于湖泊生态系统。
- 吴旭王绪本阚瑷珂彭培好陈文德
-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决策支持
- 1982—2009年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78
- 2010年
- 利用GIMMS和SPOTVGT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青藏高原地区1982—2009年期间草地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下:①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趋于升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北部和新疆的南部;趋于下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共和盆地、江河源地区及川西地区。②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在9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上,降低和增加面积的比率为0.31,草地植被覆盖水平总体趋于升高态势。③以10 a为步长的分析表明:草地盖度呈现持续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北部;阿里地区草地盖度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雅鲁藏布江流域草地盖度呈现先增加而后减少;而持续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以及川西地区,其中青海省分布最广;统计结果显示,高原大部分地区草地盖度具有升高的态势。
- 丁明军张镱锂刘林山王兆锋
- 关键词:青藏高原
- 西藏中部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 在简要介绍基于植被指数的土壤水分和干旱监测方法的基础上,以西藏高原中部为研究区,应用MODIS植被供水指数法和第7波段,结合与MODIS图像准同步的地面实测土壤重量含水率,建立了适合西藏高原中部的土壤水分和干旱监测方法。...
- 除多次仁多吉边巴次仁王彩云
- 关键词:土壤水分EOS/MODIS
- 文献传递
- 色季拉山区鲁朗河流域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以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ERDAS9.0和ARCGIS9.0软件,采用TGDVI植被指数结合像元二分法模型测算色季拉山区鲁朗河流域1987、1999和2008年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在此基础上,求得研究区不同植被覆盖等级的变化转移矩阵,揭示该区域21a来植被覆盖等级时空变化的过程和趋势,为研究区域提供大、中尺度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的基础数据。
- 任德智任毅华卢杰潘刚
- 关键词: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
- 利用离散傅立叶变换分析拉萨地区植被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4
- 2010年
- 离散傅立叶变换可以将基于遥感植被指数的植被季节变化用时间的频率域来表示,是定量分析植被季节变化和获取相关参数的有力工具。根据1985~1999年NOAA AVHRR全球植被指数(GVI)数据,将该方法应用于分析西藏拉萨地区植被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属于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的拉萨地区NDVI傅立叶变换的0次谐波即平均值表征了该地区总体植被生产力,而基波(1次谐波)能够获取绝大部分植被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其解释方差(explained variance)达97.57%;基波和2次谐波几乎接近于原始NDVI值。这一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时间序列变化的其他遥感数据,是分析土地覆盖和土地覆盖类型在一定时间段内动态变化规律的有力工具。
- 除多边巴次仁王伟张镱锂王彩云刘林山
- 关键词:离散傅立叶变换NDVI土地覆盖变化
- 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新框架被引量:10
- 2010年
- 20世纪80年代,地球系统科学概念开始出现,同时期全球变化研究迅速展开,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并获得广泛认同,这些都为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当前,全球山地环境系统研究面临两大问题:山地环境变化和山区发展挑战。国际上围绕山地环境系统研究,逐渐形成若干清晰的主题,包括山地构造地貌和山地气候地貌,山地灾害在山地环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山地(及流域)环境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山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适应等。对于我国山地研究来说,核心科学问题是:我国山地环境系统是如何响应不同时间尺度全球变化和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构筑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和支撑战略?对此核心问题的全面深入研究,将有望使我国山地环境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并占据国际山地研究领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为此,我们提出,以我国山地环境大断面研究为抓手,以梯度格局、系统关联和区域差异等为研究切入点,在山地环境系统的格局、干扰、过程、响应和适应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促成我国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新框架的形成,为世界山地研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 钟祥浩熊尚发
- 关键词: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
- 西藏色季拉山阳坡林线方枝柏种群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28
- 2010年
- 通过对海拔4320m以上林线0.8hm。样地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种群的每木调查,分析了阳坡林线特征、种群结构、数量动态及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320m为森林郁闭上限,阳坡林线上限为4520m,属渐变型林线;方枝柏种群径级结构中Ⅰ~Ⅳ龄级个体所占比重较大,此后种群数量随径级增大而急剧减少;种群存活曲线介于DeeveyⅠ和DeeveyⅡ之间,基本趋于稳定。死亡率(qx)和消失率(kr)变化基本趋势一致,都在Ⅲ龄级出现低谷,以后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均随龄级增加而上升;时间序列分析表明,未来种群发展老龄个体逐渐增多。说明方枝柏种群在Ⅳ龄级前能够适应高山林线区域特殊的生境条件,生长较好并发育到青壮年期,此后由于竞争加剧,导致种群发生自疏。这也是种群自身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高山生态系统恶劣生境中种群的一种适应对策。
- 郭其强卢杰罗大庆方江平王贞红
- 关键词:生命表存活曲线
- 基于ENVI ZOOM面向对象的高海拔灌丛植被提取——以定日县为例被引量:22
- 2010年
- 利用ASTER数据,基于The Environment for Visualizing Images(ENVI)ZOOM软件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影像分割技术与规则创建相结合方法,提取了珠峰保护区核心区的灌丛植被类型。在对影像进行去阴影处理和各种辅助信息融合的基础上,使用Feature Extraction模块对影像进行分割,基于分割对象的高程、NDVI、纹理和光谱信息创建了适合研究区的灌丛提取规则。研究表明:该分类方法不仅能够克服传统基于像元分类方法中的"椒盐效应"问题,而且能够综合利用辅助信息(DEM、NDVI等)和地物本身的信息(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等),有效提高解译精度。以已有数据对分类结果进行了检验,分类精度达84.7%,分类结果较理想。
- 张学儒刘林山张镱锂张继平聂勇张华
- 关键词:面向对象高寒灌丛
- 西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被引量:25
- 2009年
- 在分析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特征,明确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运用生态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分析等手段,对西藏高原在生态区、生态亚区和生态功能区3个级别上进行生态分区,划分为7个生态区、17个生态亚区和76个生态功能区,并用3级命名法对这些分区进行命名,绘制了西藏高原生态功能分区图,为高原生态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小丹钟祥浩刘淑珍高攀杨莉
-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及功能区划被引量:8
- 2012年
- 以典型青藏高原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为例,针对工布保护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1套适合该区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及GIS技术,对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和功能分区研究.其研究表明: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整体偏高,且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其中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5.6%,中度敏感区占26.8%,轻度敏感区占6.7%,不敏感区(米瑞乡)占0.9%;依据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划分的生态功能区与采用定性方法划分的原保护区功能区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类似高原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评价,评价结果可用于保护区的功能区划.
- 王娟王娟韩子钧彭培好陈文德
-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功能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