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177)

作品数:25 被引量:1,832H指数:15
相关作者:方创琳王振波张晓瑞王少剑王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城市
  • 3篇中国城
  • 3篇城市群
  • 3篇脆弱性
  • 2篇油气
  • 2篇油气资源
  • 2篇中国城市群
  • 2篇负债
  • 2篇城镇化
  • 1篇新区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行为主义
  • 1篇研究脉络
  • 1篇油气合作
  • 1篇油气资源开发
  • 1篇争鸣
  • 1篇中国城市发展
  • 1篇人口
  • 1篇人口城镇化
  • 1篇神经网

机构

  • 22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合肥工业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广州地理研究...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0篇方创琳
  • 5篇王振波
  • 4篇张晓瑞
  • 3篇王少剑
  • 2篇王洋
  • 2篇王岩
  • 2篇李广东
  • 2篇赵亚博
  • 2篇方嘉雯
  • 2篇庞博
  • 1篇鲍超
  • 1篇倪鹏飞
  • 1篇刘盛和
  • 1篇潘月鹏
  • 1篇葛全胜
  • 1篇毛其智
  • 1篇蔺雪芹
  • 1篇余成群
  • 1篇张宪洲
  • 1篇李秋颖

传媒

  • 5篇地理学报
  • 4篇中国科学院院...
  • 3篇经济地理
  • 2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改革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Agricu...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3篇2015
  • 9篇2014
  • 1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城市脆弱性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157
2015年
城市脆弱性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抵抗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外部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干扰的应对能力。当这种抗干扰的应对能力低于某一临界阈值时,城市即进入脆弱状态。城市脆弱性是城市资源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的综合体现。城市脆弱性的评价与调控研究对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从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确定10项分指数、选取36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中国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并确定测度标准值,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脆弱性及其空间分异做了总体评价。研究表明,中国城市脆弱性呈现明显的"级差化"分异特征,总体处于中度脆弱状态。按照这种差异,将中国城市脆弱程度划分为低度脆弱、较低脆弱、中度脆弱、较高脆弱和高度脆弱5个级别。城市脆弱性呈现显著的"梯度化"和"集群化"空间分异,东部地区城市脆弱性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地区脆弱性低于其它地区。城市脆弱性与城市规模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规模越大的城市脆弱性相对越小。资源型城市脆弱性明显高于综合性城市,职能综合性强的城市脆弱性相对较低。城市经济增长的快慢不能反映城市脆弱性的高低,经济高速增长并不意味着城市脆弱性就低。如何科学测度城市综合脆弱性,如何应对和降低城市脆弱性,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该研究为丰富城市脆弱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解决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系列社会问题等提供科学依据。
方创琳王岩方嘉雯
关键词:空间分异可持续发展
城市脆弱性动态演变的模拟预测研究被引量:17
2015年
对城市脆弱性的动态演变进行模拟预测可以得到城市脆弱性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水平,由此为调控城市脆弱性、为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遵循"测度、降维、预测"的总体技术路线,首先从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定量测度城市脆弱性指数(UVI),其次利用相关系数分析法提取影响UVI的主导指标因素,最后构建预测模型并优选出精度最高的模型用于预测。以合肥市为实证,对其城市脆弱性动态演变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表明:1998-2012年,合肥UVI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在2011年发生突变反弹,从2010年的0.276 8增加到2011年的0.506 6,增加了83.02%;影响合肥UVI的主要有6个指标因素;以这6个主导指标为基础,分别构建SLR、MLR和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SLR、MLR和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分别为6.61%、4.64%和1.89%,综合对比分析表明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利用RBF预测模型得到合肥2013-2017年的UVI,结果显示合肥2015年的UVI为0.284 3,和2010年的UVI(0.276 8)基本持平,由此表明,只要6个主导指标能保持目前的发展趋势,合肥UVI将重新回到2011年发生突变反弹前的水平和状态。研究显示,RBF神经网络能为城市脆弱性动态演变的模拟预测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而为完善城市脆弱性研究体系和类似城市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张晓瑞程龙王振波
关键词:RBF神经网络
山东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被引量:58
2015年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985—2012年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与演进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山东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耦合协调度可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即不协调阶段(1985—1989年)、基本协调阶段(1990—2005年)和高级协调阶段(2006—2012年),城镇化协调类型从严重不协调-空间城镇化滞后到高级协调-人口城镇化滞后;进而以山东省2011年县域为研究单元,对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和协调类型进行了分析,县域城镇化水平区域格局严重不均衡,空间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人口城镇化水平。山东省处于空间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阶段,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
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王洋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
概念、框架和测度:城市脆弱性研究脉络评述及其拓展被引量:24
2015年
在分析城市脆弱性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基于"概念内涵—分析框架—定量测度"的城市脆弱性研究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进而对传统研究脉络进行了有机拓展,构建了基于"概念内涵—分析框架—定量测度—动态演化—综合调控"的城市脆弱性研究新脉络。未来城市脆弱性研究应抓住3个重点问题:夯实理论基础,完善技术方法,加强实践应用,由此使城市脆弱性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上得到进一步拓展。
张晓瑞张琳雅方创琳
关键词:研究脉络
长江下游城市如何作为:江苏通州湾新区做法被引量:1
2014年
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并形成“T”字型开发开放新格局的大背景下,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被再次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又一次肩负起了国家发展战略重心内推的主力承载带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支撑带、战略脊梁带和战略通道带的历史使命。长江经济带是继中国沿海经济带之后最有活力的经济带,其开发开放能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升级等问题,对于充分发挥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方创琳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长江下游西部大开发区域核心竞争力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城市群科学选择与分级发展的争鸣及探索被引量:120
2015年
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是中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战场,因而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主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主导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未来。但中国城市群在选择与培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从科学角度提出推进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技术路径和科学方案。基于这一意图,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14年12月20日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通过近100位专家激烈的辩论、争鸣与思考,一致认为:城市群在国家新型城镇化中占据主体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城市群的研究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科学问题和漫长过程,是一个自然自需过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城市群基本内涵和空间识别范围标准存在着激烈争论与思考,政策空间层面的城市群和学术空间层面的城市群有着不同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城市群选择和培育中存在着"滥圈滥划、扩容贪大、拔苗助长、无中生有、拼凑成群"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城市群病";未来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正在形成不同的组织方案;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如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优化模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扩围模式、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两条腿"并行模式、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整合模式、哈长城市群的"井"字型空间组织模式、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整合模式、关中城市群的均衡组织模式等。
方创琳毛其智倪鹏飞
关键词:城市群
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的战略方向及创新对策被引量:13
2015年
推动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协同发展是西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举措,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能。未来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需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兴藏惠民战略和科技稳藏固边三大战略,推动西藏由传统农牧业科技主导向科技支撑现代农牧业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由引进创新向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转变,由引进适用技术向兼顾引进高新技术转变,由科技援藏向科技援藏与兴藏相结合转变,由注重应用基础研究向注重实用性技术研究转变。为了实现上述战略转变,建议将西藏现代农牧业、特色优势产业、高原生态环境保育、新型城镇化、创新能力提升等五大战略领域作为重点创新方向,建设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的国家级创新高地,启动编制《全国科技援藏实施规划》,实施"珠峰学者"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和"高原之星"职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的创新共同体,健全基层科技管理组织,独立设置县级科技机构,为建设创新型西藏做出贡献。
葛全胜方创琳张宪洲余成群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
西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与渐进模式及对策建议被引量:34
2015年
西藏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是西藏人民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但西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有着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特殊自然本底、特殊发展性质、特殊发展阶段、特殊发展动力和特殊发展格局五大特殊性。针对这些特殊性,将符合西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确定为:立足国情,紧扣区情,该快则快,需稳则稳,2020年西藏城镇化水平不超过28%,至2030年不超过40%左右;尊重民意,适度聚散,宜聚则聚,需散则散;牧在乡里,住在镇里,就近落户,就地就业;突出特色,彰显民风,弘扬文化,重接地气。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特殊目标是稳妥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并将长期稳定在中期阶段。西藏新型城镇化的特殊模式建议采取就近就地镇民化的渐进城镇化模式,实现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农牧民镇民化,而非市民化;推进以农牧民社区建设为主导的渐进城镇化,以标准化农牧民社区拉动人口集聚;推进渐进城镇化的自主模式,尝试以股份制合作将农牧民变为股民。符合西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殊空间格局为形成"一群三轴多节点"的倒"T"型据点式空间布局,即突出建设"一群"(西藏—泽当特色城镇群),重点建好"三轴"(东部的尼洋河中下游城镇发展轴、西部的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城镇发展轴和北部的青藏铁路沿线城镇发展轴),牢固培育"多节点"(藏东节点、藏北节点、藏西节点和边境沿线城镇节点)。加快西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包括: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积极稳妥地推进西藏新型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从"科技兴藏"角度开展西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启动编制《全国科技援藏实施规划(2015—2020)》;突出发展产城融合的特色优势产业,为西藏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打通对内对外的互联互通战略通道,为西藏新型城镇化提供交通支撑;大力发展清
方创琳李广东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Practice Mode and Value Research of Reform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Property Right System in Beijing Rural-urban Continuum
2014年
In the research, reform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property right system in Beijing rural-urban continuum was explored in terms of background, cause, pro- cess and practice modes by surveying and interviewing, and the value of system reform on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was illustr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who lose lan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disadvan- tages of collective economy property are alway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reform; rural-urban contradiction produced from rapid urbanization makes the reform much more urgent; shareholding co-operative system is the essence of reform of collective economy property right system.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property right system in Beijing includes stock-assets quantification shareholding co-operative system, share- capitalization of contractual land management right, farmers as shareholders by investment, and resource and capital mode, wi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respectively. The common character should be noticed is that all modes have share on contractual right of land, indicating the core of the reform of property system lies in asset quantification and stock quota. In improv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modern market system, as well as endowing more rights to farmers, reform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property right syst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which provides a transition space and buffer mechanism for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方嘉雯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被引量:387
2015年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极其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如何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命题。首先构建了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借助物理学耦合模型,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1980—2011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过程与演进趋势。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和生态压力分别对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贡献份额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在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中,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3种不同贡献份额所得出的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表明耦合协调度模型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子系统贡献份额比例的影响很小;198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S型曲线变化,协调类型从严重不协调-城市化受阻发展到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类型;正确认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时空动态耦合规律,采取恰当的区域发展政策和适当的城市发展战略,对进一步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少剑方创琳王洋
关键词:京津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