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946)

作品数:27 被引量:51H指数:4
相关作者:孙强明陈俊英潘玥赵玉娇王晓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病毒
  • 11篇登革病毒
  • 6篇基因
  • 5篇细胞
  • 4篇人乳
  • 4篇乳头
  • 4篇瘤病毒
  • 4篇免疫
  • 3篇蛋白
  • 3篇疫苗
  • 3篇佐剂
  • 3篇拷贝数
  • 3篇宫颈
  • 3篇ODN
  • 3篇THP-1细...
  • 3篇CPG_OD...
  • 3篇CPG
  • 2篇乙型
  • 2篇荧光
  • 2篇荧光定量

机构

  • 22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昆明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昆明市儿童医...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大理大学

作者

  • 25篇孙强明
  • 16篇陈俊英
  • 15篇潘玥
  • 11篇赵玉娇
  • 10篇王晓丹
  • 9篇席珏敏
  • 9篇叶超
  • 7篇邱丽娟
  • 7篇姜黎明
  • 5篇李多
  • 5篇黄新伟
  • 4篇杨丽娟
  • 4篇罗佳
  • 4篇杨佳佳
  • 3篇蔡路奎
  • 2篇龙海亭
  • 1篇仲志磊
  • 1篇王新华
  • 1篇马绍辉
  • 1篇王美芬

传媒

  • 12篇中国生物制品...
  • 6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病毒学报
  • 2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中华妇幼临床...

年份

  • 2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登革病毒四型联合重组包膜蛋白Ⅲ区的表达和免疫原性鉴定被引量:1
2016年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但是目前为止却仍然没有疫苗上市,疫苗的开发迫在眉睫。抗体依赖增强感染效应是登革病毒疫苗开发中遇到的一个瓶颈问题。研究表明登革病毒的包膜蛋白Ⅲ区能够介导中和抗体产生,且诱导产生较少的交叉抗体或无交叉抗体,能够大大减弱抗体依赖增强感染效应,因而是登革热重组蛋白疫苗的首选靶标。通过酵母密码子优化后合成同时包含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的四价联合DV EDⅢ蛋白序列,随后构建酵母表达质粒,并获得酵母表达菌株,经诱导后四联DV EDⅢ蛋白获得高效表达。通过Western blot、ELISA检测及蛋白质免疫原性鉴定,结果表明登革病毒四联DV EDⅢ蛋白表达质粒构建成功,重组蛋白在毕赤酵母获得高效表达,免疫小鼠后能够介导产生较高水平的血清效价。这表明已获得了能引起有效免疫反应的四型登革病毒EDⅢ蛋白,为登革病毒疫苗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邱丽娟赵玉娇李多黄新伟王晓丹席珏敏潘玥陈俊英孙强明
关键词:登革病毒疫苗重组蛋白
蒲公英有机萃取物的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作用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通过检测蒲公英不同的萃取物体外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作用,探讨其在甲型H1N1流感治疗上的应用。方法首先用乙醇萃取而得到蒲公英的乙醇萃取物,然后依次采用乙酸乙酯、正丁醇、石油醚、水萃取蒲公英的乙醇萃取物,得到不同溶剂的萃取物;选用狗肾传代MDCK细胞作为病毒的宿主对病毒进行培养和扩增;通过血凝效价和Real time RT-PCR实验,间接或直接检测蒲公英不同萃取物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和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4种不同溶剂的蒲公英萃取物作用病毒后,只有石油醚、乙酸乙酯组的血凝效价数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组的值下降了2-4倍;而石油醚萃取物在96 h时,中和实验组和增殖抑制组的血凝效价值分别下降了256倍和128倍。Real time RT-PCR检测表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明显抑制病毒的扩增量。作用96 h时,无论是中和实验还是增殖抑制实验,石油醚萃取物的作用都是最显著的,病毒扩增率较阳性对照分别减少了92.4%和95.6%。结论蒲公英乙酸乙酯萃取物和石油醚萃取物在体外有明显的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作用。
王晓丹夏晓玲赵玉娇王新华张荣平孙强明
关键词:蒲公英甲型流感病毒抗病毒作用萃取物
甲醇诱导条件对登革病毒四型联合重组包膜蛋白Ⅲ区表达的影响
2019年
目的探讨甲醇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对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四型联合重组包膜蛋白Ⅲ区(envelope domainⅢ,EDⅢ)表达的影响,以期实现该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甲醇(0. 05%、0. 1%、0. 25%、0. 5%、0. 75%、1%、1. 5%、2%、2. 5%、3%、5%、7. 5%)诱导表达带His标签的DENV四型联合重组EDⅢ蛋白,分别诱导18、24、30、48、72 h,样品经Western blot检测。最佳条件下诱导表达的蛋白液经Ni-Agarose His亲和层析纯化后,进行10%SDS-PAGE检测。结果最佳甲醇诱导浓度为2. 5%,最佳甲醇诱导时间为72 h。纯化产物经10%SDS-PAGE检测,于相对分子质量约41 000处可见单一目的蛋白条带,纯度为99%。结论当甲醇浓度为2. 5%,诱导时间为72 h时,可实现DENV四型联合重组EDⅢ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
席珏敏陈俊英李多邱丽娟潘玥王晓丹孙强明
关键词:甲醇登革病毒毕赤酵母
登革病毒1型Ⅰ~Ⅴ基因亚型的基因组差异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登革病毒1型(Dengue virus type 1,DENV-1)Ⅰ~Ⅴ基因亚型基因组全长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差异。方法通过GenBank搜索DENV-1 5个不同基因亚型的全长基因组序列,获得其相应的氨基酸序列。采用BIOEDIT软件,统计基因亚型间核苷酸突变和氨基酸替代位点,分析其相似度,通过RNA二级结构在线预测网站预测DENV-1不同亚型间3′UTR的二级结构差异,蛋白结构在线预测网站预测主要流行于中国的Ⅰ及ⅤDENV-1基因亚型结构蛋白的二级结构,对其氨基酸组成及编码序列中可能存在的蛋白结合区域等进行差异分析。结果DENV-1 5个基因亚型核苷酸相似性为91. 40%~94. 50%,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7. 11%~98. 38%,5个基因亚型各自编码3 392个氨基酸,其中共有195个位点有氨基酸的变化。DENV-1不同亚型的3′UTR的二级结构各不相同。DENV-1基因型为Ⅰ、Ⅴ的775个氨基酸中占组成比例最多的均是苏氨酸(T),Ⅰ型可能的蛋白结合位点有26个,多聚核苷酸结合位点有9个。Ⅴ型可能的蛋白结合位点有24个,多聚核苷酸结合位点有7个。他们均有相同数量的螺旋和跨膜螺旋。结论通过对DENV-1 5个不同的基因亚型的全长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分析,及Ⅰ、Ⅴ基因亚型结构蛋白二级结构的预测,为研究DENV-1不同基因型之间的生物学和致病性差异提供参考。
文送娇陈曦洪珊席珏敏王晓丹陈俊英潘玥叶超管娇琼林垚孙强明
关键词:基因亚型基因组结构蛋白
重组Ⅱ型登革病毒NS1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表达制备重组Ⅱ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检测该重组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为检测试剂盒的研制提供基础。方法:根据Ⅱ型登革病毒NS1蛋白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NC_001474),对基因序列进行编码密码子优化后进行全基因合成,随后,经双酶切将目的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上,通过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鉴定后,进一步进行蛋白纯化和透析复性,制备获得重组Ⅱ型登革病毒NS1蛋白。收获的NS1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学方法测定其效价,检测其免疫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Ⅱ型登革病毒NS1蛋白的表达载体。Western blot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能够被NS1单抗特异性的结合,纯化复性后的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重组表达的NS1蛋白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以后的NS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登革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李多杨丽娟赵玉娇潘玥陈俊英付娟娟黄新伟邱丽娟孙强明
关键词:登革病毒重组蛋白NS1蛋白免疫原性ELISA
2017年云南省登革病毒Ⅰ型分离株NS1基因的鉴定及分析
2018年
目的鉴定并分析2017年云南省登革病毒Ⅰ型(dengue virusⅠ,DENVⅠ)分离株的NS1基因。方法采用病毒RNA提取试剂盒提取登革热(dengue fever,DF)患者血清RNA,RT-PCR法鉴定病毒类型,并扩增DENVⅠ的NS1基因,进行测序。应用BIOEDIT软件比对NS1及DENVⅠ标准株(DQ672562.1)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并进行突变分析。应用MEGA 5.1软件中的NJ法(1000 Boot strap replicate)构建NS1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结果共分离获得16株DENVⅠ的NS1基因,经比对发现,201703、201704、201708、201709、201713分离株NS1基因第21位碱基由C变为T(无义突变);201705、201706、201712分离株NS1基因第289位碱基由T变为A(有义突变),氨基酸曲L变为M。16株分离株NS1基因其他突变位点均相同,共85处发生碱基突变,其中5个为有义突变。16株分离株与2011-China Donggua(JQ048541.1)、2008-Singapore(GU370049.2)、2014-Taiwan(KU365900.1)、2005-China Fujian(DQ193572.1)、2016-Malaysia(KX452065.1)、2007-Indonesia(KC762646.1)、2015-South Korea(KP406802.1)、2006-Japan(AB178040.1)、2007-Thailand(HM469966.1)、2013-singapore(KJ806945.2)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17年云南省16株分离毒株均为DENVⅠ,可能属于东南亚国家的输入性毒株。
文送娇林垚席珏敏王晓丹陈俊英潘玥叶超管娇琼洪姗孙强明
关键词:登革病毒NS1基因基因突变系统进化分析
慢病毒介导的HIF-1α mODD在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
2011年
目的在肿瘤细胞中利用重组慢病毒介导缺氧诱导因子-1α突变体(HIF-1α mODD)在正常氧压下高表达,以模拟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肿瘤细胞中HIF-1α的高表达,为研究HIF-1介导的缺氧信号通路及其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将含HIF-1αmODD基因片段的慢病毒表达质粒pWPI GW/HIF-1α mODD,与pVSVG及pSPAX质粒共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包装制备重组慢病毒,重组病毒经过纯化后直接感染GLC、H157和YTMLC等肿瘤细胞,并在正常氧压条件下培养,通过RT-PCR、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HIF-1α mODD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重组慢病毒介导HIF-1α mODD在GLC、H157和YTMLC细胞内获得高表达。结论成功模拟了肿瘤细胞在缺氧微环境下高表达HIF-1α的情况,为体外研究HIF-1α在肿瘤血管新生及肿瘤生长中的作用提供途径。
赵玉娇龙海亭潘玥李华陈俊英施海晶马绍辉孙强明
关键词:HIF-1Α慢病毒缺氧微环境
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二级结构及B细胞表位的预测
2015年
目的预测并分析从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暴发地区感染患者分离的扎伊尔型病毒株包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的二级结构及B细胞表位。方法通过Gen Bank搜索近期公布的分离自西非地区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株基因组,获得GP1、GP2和s GP 3种包膜糖蛋白的基因及氨基酸序列,采用互联网服务器在线预测其二级结构及B细胞表位,并分析蛋白的各种氨基酸组成比例及可能的蛋白结合位点,通过亲/疏水性等参数判断氨基酸序列中可能暴露在蛋白结构表面或隐藏在内部的区段。结果在编码GP1、GP2和s GP的氨基酸中,占组成比例最多的均为苏氨酸。GP1和s GP可能的蛋白结合位点较多,且整个蛋白暴露于表面的区域和隐藏区域呈均匀相间分布;GP2结构较前二者特殊,存在一个暴露在蛋白结构表面的大片段的无序结构区域。GP1 N-末端第20~37和166~186区段,GP2 N-末端第361~379区段,s GP N-末端第20~37和166~185区段,可能为跨膜螺旋结构。s GP可能存在4个含有二硫键的区域。B细胞表位分析结果显示,GP1和GP2中疏水区域主要集中在N-末端第1~325位氨基酸之间;亲水区域主要集中在N-末端第326~676位氨基酸之间;亲水与疏水区域分界明显,几乎无交叉;可能存在2个线性表位,分别位于N-末端第324~450、461~676区段;预测共存在25个可能形成构象表位的氨基酸位点或序列,其中可能性在90%以上的位点或序列有6个。结论通过对此次流行于西非的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的二级结构及可能性B细胞表位的预测,为实验确定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B细胞表位免疫识别以及埃博拉病毒预防、治疗和诊断制品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赵玉娇黄新伟李多邱丽娟孙强明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糖蛋白蛋白质二级结构B细胞表位
Ⅲ型登革病毒在C6/36及Vero细胞中复制对其毒力的影响
2019年
目的探讨Ⅲ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在C6/36和Vero细胞中复制对其毒力的影响。方法将DV3-1及DV3-2两株Ⅲ型DENV在C6/36细胞上接种传代培养,待其毒力稳定再接种至Vero细胞连续传代培养。用Ⅲ型DENV标准质粒检测不同代次病毒拷贝数,PCR扩增获得传代毒种全长基因序列,并与原代病毒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DV3-1在C6/36细胞上传代至第17代次(P17-C6/36)时毒力保持稳定,DV3-2在盲传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细胞病变;将DV3-1和DV3-2第17代次病毒在Vero细胞上继续传代,DV3-1传至第10代次(P10-Vero)CPE为40%,DV3-2传至第4代次CPE达30%。DV3-1在P17-C6/36时具有较高的病毒拷贝数,在P0(原代病毒)及P10-Vero时病毒拷贝数偏低。与P0比较,P17-C6/36及P10-Vero全长碱基共16处发生突变,导致12个氨基酸的非同义突变,其中P0和P10-Vero在第5826、6251、7907位点碱基相同,P17-C6/36相应的氨基酸位点(第1942、2084、2636位点)均发生非同义突变。结论传代细胞更换可对Ⅲ型DENV的毒力造成影响,多次传代及更换细胞传代后仍可能发生回复突变。本研究为后续DENV减毒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林垚洪珊王晓丹陈俊英潘玥孙强明
关键词:C6/36细胞VERO细胞毒力
CpG ODN佐剂序列IMB-AC5的体外免疫刺激活性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对CpG ODN候选佐剂IMB-AC5进行体外免疫刺激活性分析。方法以目前国外进入临床研究的两种CpG ODN佐剂序列(Coley 7909和Dynavax ISS1018)为对照,采用~3H-TDR法检测IMB-AC5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s)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CD19+B活化细胞表面CD69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刺激后GEN细胞产生的IL-6和IFNα水平。结果 3种CpG ODN佐剂均能明显刺激人PBLs的增生,IMB-AC5刺激增生能力优于Dynavax ISS1018,略低于Coley 7909;IMB-AC5活化CD19+B细胞表面CD69表达水平与Coley7909相似,Dynavax ISS1018活化效果略低于前二者;3种CpG ODN佐剂体外活化树突状细胞水平差异较大,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IMB-AC5的最佳活化浓度范围为0.15~1.5μmol/L,Coley 7909的最佳活化浓度范围为<0.25μmol/L,活化效果均优于Dynavax ISS1018。结论 IMB-AC5可作为有效的疫苗候选佐剂,且不低于国外同类佐剂的体外免疫刺激活性。
赵玉娇蔡路奎王晓丹席珏敏陈俊英潘玥邱丽娟姜黎明孙强明
关键词:CPGODN佐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