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00355)

作品数:24 被引量:116H指数:7
相关作者:葛菁萍赵丹平文祥宋刚刘鹏飞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大学教育部天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社会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生物学
  • 4篇化学工程
  • 4篇社会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乳杆菌
  • 6篇乳酸
  • 6篇发酵
  • 6篇干酪
  • 6篇干酪乳杆菌
  • 5篇代谢
  • 5篇代谢组学
  • 4篇质谱
  • 3篇乳酸菌
  • 3篇食品
  • 3篇克隆
  • 3篇副干酪乳杆菌
  • 2篇代谢组学技术
  • 2篇亚麻
  • 2篇诱变
  • 2篇食品研究
  • 2篇酸菜
  • 2篇组学技术
  • 2篇微生物
  • 2篇细菌素

机构

  • 24篇黑龙江大学
  • 7篇教育部
  • 2篇天津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作者

  • 20篇葛菁萍
  • 13篇平文祥
  • 13篇赵丹
  • 7篇宋刚
  • 6篇刘鹏飞
  • 6篇王瑶
  • 4篇潘超
  • 4篇王琪
  • 3篇凌宏志
  • 2篇孙艳阳
  • 2篇王晓宇
  • 2篇那金
  • 1篇王洋
  • 1篇高冬妮
  • 1篇孙红兵
  • 1篇穆立蔷
  • 1篇刘鹏飞
  • 1篇王莉丽
  • 1篇秦平
  • 1篇秦锐

传媒

  • 13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中国食品学报
  • 3篇食品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工业微生物
  • 1篇黑龙江大学自...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株高产细菌素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满足细菌素的市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筛选高产细菌素菌株并应用于食品生产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从东北自然酸菜发酵液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产细菌素的乳酸菌11MZ-5-2,发酵48 h时,细菌素含量达到(344.47±5.50)IU/m L。采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该菌株,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株11MZ-5-2为革兰氏阳性细菌,杆状,无芽胞,最适生长温度为30~37℃,耐盐范围为0%~10%,最适pH 5.5~6.5,主要脂肪酸组分为C16:0、C18:0和C18:1。16S r DNA部分序列长度为1446 bp,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IDCC 3501相似性最大,达99%,将该菌株命名为L.plantarum 11MZ-5-2。菌株L.plantarum 11MZ-5-2可作为发酵剂或将细菌素产物应用于食品中,可以有效地防止杂菌污染,延长食品保质期。
赵丹王瑶杜仁鹏杨睿睿王琪葛菁萍
关键词:细菌素植物乳杆菌
同源片段长度对副干酪乳杆菌同源重组频率的影响
2017年
目的:探索同源片段大小与副干酪乳杆菌同源重组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构建以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抗性标记基因为遗传转化筛选标记的,用于敲除prc K,prc R基因的4个同源重组质粒p2NIL-KA(625 bp,650bp),pUC18-KT(1 350 bp,1 350 bp),p2NIL-RT(433 bp,474 bp),pUC18-RT(1 350 bp,1 350 bp),并分别电转化于副干酪乳杆菌HD1.7感受态细胞中,检测筛选同源重组转化子,计算发生同源重组的频率。结果:成功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2NIL-KA(625 bp,650 bp),pUC18-KT(1 350 bp,1 350 bp),p2NIL-RT(433 bp,474 bp),pUC18-RT(1 350 bp,1 350 bp)同源重组频率分别为0,1.85%,0,1.78%。结论:当同源片段长度为1 350 bp或更长时,可与副干酪乳杆菌染色体进行同源重组。
李兴霖孙艳阳王洋由田葛菁萍平文祥
关键词:副干酪乳杆菌同源重组
干酪乳杆菌11MZ-5-1发酵酸菜化学成分及细菌多样性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以分离自酸菜发酵液的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11MZ-5-1为发酵剂,构建酸菜发酵微生物生态系统研究模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L. casei 11MZ-5-1发酵酸菜中风味物质及菌群分布情况。结果表明L. casei 11MZ-5-1发酵酸菜总酸含量较高,亚硝酸盐含量较低,甘油、甘露醇、2,3-丁二醇、VC等有益代谢产物产量分别为(0.36±0.03)、(13.82±0.42)、(0.22±0.02)g/L和(445±13.23)mg/kg,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为(91.13±4.29)%,均高于自然发酵酸菜(P<0.05),安全性、营养价值更高,风味物质含量丰富、感官品质更优。此外,L. casei 11MZ-5-1发酵酸菜微生物多样性低于自然发酵酸菜(P<0.05),且在整个发酵过程中,L. casei始终保持优势地位。研究结果不仅展现了L. casei 11MZ-5-1在酸菜发酵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还有助于酸菜生产工艺监控和质量标准的建立。
赵丹杜仁鹏宋刚宋刚平文祥葛菁萍
关键词:酸菜干酪乳杆菌化学成分细菌多样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亚麻茎秆菌群多样性
2016年
亚麻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为了提高亚麻原茎脱胶的效率,在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亚麻茎杆上菌群多样性的基础上,对其最优电泳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使用经胶回收后的样品进行PCR-DGGE,电泳时间为200~220 min,变性凝胶梯度为25%~55%,固定时间为12~15 min,染色时间为20 min,显影时间为5~10 min时,得到电泳和分离效果最好。笔者通过优化DGGE电泳条件,可以更加清晰的得到沤麻过程中细菌的多样性,该工作对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亚麻茎秆菌群多样性提供了方法基础。
周晓杭葛菁萍平文祥
关键词: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诱变育种提高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产Nisin的能力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获得高产细菌素的乳酸乳球菌菌株,通过采用紫外线(UV)、亚硝基胍(NTG)、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和紫外线与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的方法,获得多株诱变菌株,研究突变株代谢生产Nisin的效价及抑菌能力。结果表明,其中通过诱变得到了一株高产菌株DU101,该菌株代谢生产Nisin的效价由442 IU/m L提高到了1386 IU/m L,约是原始菌株HDBR-06的3.14倍。通过传代试验验证了菌株的遗传性能稳定。
葛菁萍孙艳阳李兴霖高冬妮程丹丹宋刚凌宏志平文祥
关键词:乳酸乳球菌乳链菌肽诱变育种
休哈塔假丝酵母木糖还原酶基因(xyl1)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木糖还原酶氧化木糖生成木糖醇,处于木糖代谢的节点位置。酿酒酵母自身不具有木糖还原酶,不能利用木糖生产乙醇。因此,可以在酿酒酵母体内引入木糖还原酶基因xyl1,完善木糖代谢流,提高酿酒酵母的木糖利用率和乙醇得率。本研究利用PCR方法,根据木糖还原酶基因xyl1序列相似的特点,设计1对引物,以休哈塔假丝酵母基因组DNA和质粒PKT0150为模板,克隆得到了木糖还原酶基因xyl1,长度为1110 bp,有3个碱基缺失,ORF位于11-982位,全长为972 bp,编码323个氨基酸,缺失的3个碱基TTG位于ORF后10、11、12位。结果表明该片段为HDYXHT-20335木糖还原酶基因序列,为构建利用木糖高产乙醇的酵母菌奠定一定基础。
杜仁鹏黄守峰裴芳艺葛菁萍平文祥
关键词:休哈塔假丝酵母木糖还原酶基因克隆
三步法分离纯化副干酪乳杆菌细菌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提高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HD wy-1细菌素的分离纯化得率和活性。本研究主要利用三步法从副干酪乳杆菌HD wy-1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抑菌物质副干酪乳杆菌细菌素,分别采用硫酸铵沉淀、CM 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dex G-75凝胶层析分离技术对副干酪乳杆菌HDwy-1产生的细菌素进行纯化。结果表明:细菌素得率为39.93%,比活为1.56×103AU/mg,是纯化前的2.87倍,得到的细菌素样品经Tricine-SDS-PAGE电泳出现清晰条带,大小约为72 KDa。通过该方法可以较好的对副干酪乳杆菌的细菌素进行回收。该工作为研究菌体内细菌素的理化性质及其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葛菁萍辛星王宋刚平文祥
关键词:副干酪乳杆菌细菌素纯化
亚麻纤维脱胶酶系及脱胶工艺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亚麻纤维的提纯过程称为脱胶,即保留亚麻韧皮部可纺纤维,去除果胶、半纤维素等胶质组分。在简介亚麻纤维及其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概述脱胶酶系组分及作用机理,系统地总结了常用脱胶工艺研究现状,并展望了亚麻纤维脱胶工艺的改进方向。
廖上峰刘鹏飞潘超杜仁鹏赵丹
关键词:亚麻脱胶
碳源对地衣芽孢杆菌产β-甘露聚糖酶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以一株分离自亚麻温水沤麻液的β-甘露聚糖酶高产菌株地衣芽孢杆菌HDYM-04为供试菌株,在摇瓶水平对碳源种类进行筛选及优化。结果显示:魔芋粉为最佳碳源,适宜的使用量为1%;葡萄糖次之,其最佳使用量为0.5%;以面粉为碳源,酶活力很低。当以魔芋粉为底物时,其最佳产酶时间为24 h,β-甘露聚糖酶最高酶活力值为(695.84±23.42)U/m L,表明魔芋粉具有良好的诱导产酶作用。此外,正交试验确定混合碳源发酵最佳组合为:0.5%葡萄糖和1%魔芋粉,其最高酶活力可达(789.07±12.34)U/m L,较未优化且仅加入1%魔芋粉时提高13.35%。该研究优化了地衣芽孢杆菌HDYM-04在摇瓶水平生产β-甘露聚糖酶的发酵条件,提高了β-甘露聚糖酶产量,为菌株HDYM-04的进一步研究及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刘鹏飞田雪赵丹葛菁萍
关键词:Β-甘露聚糖酶地衣芽孢杆菌发酵
甘露聚糖酶协同水解甘露聚糖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7年
甘露聚糖是软质木材中的重要多糖。不同植物来源的甘露聚糖在成分、结构和复杂性上差异很大。甘露聚糖水解为单糖需要甘露聚糖酶、甘露糖苷酶、半乳糖苷酶等多种酶的协同作用,但研究其两者或三者之间的作用较少。为了进一步探究甘露聚糖酶协同水解甘露聚糖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在概述甘露聚糖来源及结构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甘露聚糖酶的来源、种类、作用方式及产物类型,尤其是通过多种甘露聚糖酶的协同作用增加甘露聚糖的水解效率。最后,展望了甘露聚糖酶协同作用进程与机理的研究方向,为甘露聚糖酶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王瑶王睿琪那金郭尚旭赵丹
关键词:甘露聚糖甘露聚糖酶甘露糖苷酶半乳糖苷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