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SH034)

作品数:19 被引量:259H指数:10
相关作者:赵泉民井世洁李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8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0篇乡村
  • 7篇村社
  • 6篇合作社
  • 5篇农民
  • 5篇合作经济
  • 4篇组织化
  • 4篇乡村社会
  • 4篇合作社组织
  • 3篇资本
  • 2篇信任
  • 2篇中国乡村
  • 2篇社会信任
  • 2篇社会资本
  • 2篇农村
  • 2篇农民合作
  • 2篇农民专业
  • 2篇农民专业合作
  • 2篇农民专业合作...
  • 2篇农民组织
  • 2篇农民组织化

机构

  • 19篇中国浦东干部...
  • 5篇华东政法大学
  • 3篇上海财经大学

作者

  • 18篇赵泉民
  • 5篇井世洁
  • 1篇李德

传媒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
  • 2篇贵州社会科学
  • 2篇贵州财经学院...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江淮论坛
  • 1篇财经研究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天府新论
  • 1篇上海行政学院...
  • 1篇中国井冈山干...
  • 1篇中国浦东干部...
  • 1篇农业部管理干...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3
  • 2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益、信念与动员——革命年代中共乡村社会组织化效应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变数"非常多,农民是按照他们从组织者那里获益多少来决定其政治参与的程度。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化来积极介入生产活动这一农民生存的"核心地带",带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更主要的是满足并改善了底层民众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待遇,由此赢得了他们的信念支持与政治认同,最终促成自下而上的"农民革命"。这一过程折射出党或政府的信念、目标或政策在其大众化、社会化过程中如何有效进行社会动员的问题,即在民众这一层面上怎样才能顺畅地让他们实现从"利益认同"到"政治认同"、"制度认同"再到"价值认同"的有效转换。深思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正在进行中的农村改革与发展乃至于政府的制度的有效供给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赵泉民
关键词:社会动员
合作经济组织嵌入与村庄治理结构重构——村社共治中合作社“有限主导型”治理模式剖析被引量:14
2016年
转型中乡村社会价值主体及利益诉求多样化,致使村庄由先前某单一主体的"管控型"治理向多元治理主体交互作用的"协商共治"型治理进化。地处我国北部的H省A县M村,在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基础上形成了"合作社有限主导型"的村庄治理模式:即合作社组织借助于"利益诱导"机制,使之成为村庄治理的一个"整合主体";并与村两委进行"相当的联合",村庄自治行政及社区事务管理仍由村干部及村委会掌握,合作社组织在村域经济领域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且处在由"一般参与者"向治理中的"主角"角色演化进程中。该种治理模式是转型中乡村社会客观现实形成之结果,也是现阶段绝大多数村庄走向"良治"进程中的"一种必然"。
赵泉民井世洁
关键词:合作社组织乡村治理
“后乡土”时代人际关系理性化与农民合作的困境与出路被引量:27
2013年
经济市场化改革促使乡村进入到"转型社会"情态,乡村人际关系由此而"理性化",表现为人际交往的理性算计,以及基于算计基础上的"‘自主性选择’人际关系"。这种理性化是乡村社会进步的"外显",但这种理性化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农民合作的同时,又与乡村中传统因素和农民尚未进化的价值理念高度叠合,成为农民组织化或走向现代意义"真正合作"的障碍。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推进乡村"软环境"建设,即农民现代公民精神培育工程,包括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网络"、开展公民教育、推动乡村信任结构转型等,促使农民人际关系再造,确立起自由稠密的人际关系而建构起一个普遍信任、互惠和合作的社会。
赵泉民井世洁
关键词:人际关系理性化农民合作
新型乡村社区治理模式构建——基于苏南Y村“村社协作型”的个案被引量:24
2015年
走向多元化的村庄社会不但为嵌入"市场因素"治理模式提供了契机,而且也为借助于全面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创新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源"。合作社组织兴起和发展,给乡村治理秩序重建加入了新的博弈主体。苏南地区Y村正是借助于市场化政策将村级集体经济资本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成立了"产权社会化"的股份合作社组织,并围绕着村级治理变革,妥善处理合作社与村党组织、村委会等组织之间关系,重构治理主体之间的信任、规范和组织网络,从中实现治理主体的"优化组合",最终形成"村社协作型"社区治理模式,促使村庄走向"强发展,强治理"格局。
井世洁赵泉民
关键词:合作社组织
农村社区“非精英”权力运作的实践逻辑被引量:5
2010年
在精英治理格局下,由于经济资源的缺乏、政治地位的弱势,及中国传统乡土文明"重情轻法"等礼治道德根深蒂固的影响,处于"夹缝"中的农村社区普通村民在权力运作实践中只有被动地依附于各种精英及宗族势力。在当前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的阵痛期,充分尊重普通村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培育他们具有法治、民主、责任、契约等公民意识,构建一种国家、各种精英、普通村民之间权力协商互动的"共责体系",对农村社区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李德
关键词:普通村民权力运作
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合作社组织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基于乡村社会信任的视角被引量:3
2013年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却越发陷入到渴望合作而又难以走向真正合作的"困境"当中。其主因在于乡村社会转型中信任失调,体现为基层政府信任危机、合作社内部信任不足、合作社与乡村社会之间信任断裂等。摆脱此种困境的对策主要有:厘清农民合作社组织发展中政府角色和定位,构建具有"镶嵌式自主"能力的政府;构建新型公民参与网络,促进乡村社会资本再造;多种举措激发和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提高合作社盈利能力,培育社会美誉度。
赵泉民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信任
合作社组织嵌入与乡村社会治理结构转型被引量:83
2015年
合作社组织的发展,一方面为乡村社会带来新型复杂的经济结构和其所包含的纷繁的利益关系,致使原有的村庄治理基础逐步瓦解;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村庄治理的"生态系统",为现有乡村治理增添了新的博弈主体,提供了新的重构的启示。合作社组织之所以能够参与乡村治理,就在于其以"经济业务"作为手段,通过"利益导控"引导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农民的社会行为与选择,进而"统合"乡村社会,在此过程中逐渐改变先前的由政府和"类政府"(村党委与村委会等)等体制性色彩极强的组织所主导、以"强制性秩序维持"为核心目标的"单中心"治理结构,走向以"多主体协同"为手段和"协商性整合"为取向的新型治理结构。合作社组织参与乡村治理,表明市场化、契约化、组织化越来越深地嵌入进乡村基层治理机制之中。
赵泉民
关键词:合作社组织乡村治理结构
农民组织化现实困境及其破解的路径选择——基于乡村社会资本重构视角被引量:8
2013年
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是当今中国乡村面临的最为现实也最为急迫问题。围绕于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理念:"让农民组织起来"与"把农民组织起来",前者凸显的是农民主体性以及政府客体和服务者的角色定位;而后者则是强调了政府力量的主动性、强制性和农民的被动和服从地位。就理论层面而言,组织化行为主体在于农民而非政府,但乡村现实却是农民之外的政府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农民反而处在被组织和被合作境地,并带来了农民"渴望合作"而又难以"真正合作"的困境。扭转这种困境的对策:廓清农民组织化中政府角色和定位,构建具有"镶嵌式自主"能力的政府;改善和扩大乡村社会资本存量和增量,促进社会资本结构再造;多种举措激发和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提高合作社盈利能力,培育社会美誉度。诸多举措旨在构筑和营造乡村社会转型期农民组织化所需要的社会资本基础——信任机制和信任文化。
赵泉民
关键词:组织化主体性社会资本
农民的公民意识与中国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被引量:18
2010年
经济行为总是渗入在社会关系之中。一个社会中,以"人的结合而非资本结合"为内在规定性的合作经济发展与否,无疑与农民的公民意识状态有着极大关系。当前中国农民的主体意识,特别是他们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契约意识的孱弱,不仅使得农民处在"被组织化"或"被合作"境地,而且也使得合作经济在中国处于"发展难"和"难发展"的困境中。为此,需要调整思路,采取多种举措,着力培育公民意识与塑造公民文化,促使"农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型,为合作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软环境"和"软实力",如深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增强农民信任感;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有利于公民意识提高的社会实践;开展对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等。
赵泉民
关键词:公民社会公民意识合作经济软环境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困境分析——以机制问题为中心被引量:17
2010年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较前已有长足发展,但仍处在起步阶段,且陷入到了"难发展"与"发展难"的境地。造成此种困境主因是其发展过程面临着"机制问题":生发机制上的政府性;内部决策上的"一股独大";运行体制上"重组建"、"轻管理";资金供给上的"难贷款"与"贷款难"的困境。而要摆脱这些窠臼需要政府角色的清晰化和官员行为的厘定、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和社会资本拓展、农村内生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形成,以及对社会成员合作教育的注重与开展。机制系统的健全将会凝聚形成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浸润并改变着农民的品质和态度,促进农民组织化的深化与发展。
赵泉民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组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