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173023) 作品数:18 被引量:532 H指数:11 相关作者: 封志明 刘爱民 张蓬涛 于格 郑海霞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更多>>
基于农作物需求的中国化肥资源供求平衡研究(Ⅰ)——中国氮肥资源 被引量:8 2005年 化肥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氮肥是最重要的化肥资源品种。供给和需求是化肥资源供求动态平衡的两个方面,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国内生产和进出口;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不同地区农作物类型、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不同农作物对不同化肥品种的施用量。本文在分析影响化肥供求平衡因素的基础上,对尿素和碳铵等主要氮肥品种的供求平衡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建立了分省的尿素供求平衡表。研究结果显示,尿素的氮肥供给量占中国氮肥供给总量的55.0%左右;而碳铵的氮肥供给量占中国氮肥供给总量的比例已有1995年的38.7%,下降到2003年的23.0%左右。另外,单一氮肥品种的氮肥供给量占氮肥供给总量的比例由1995年的96.2%,减少到2003年的87.0%。目前我国尿素供过于求,而碳铵供求基本平衡。 刘爱民 封志明 于格关键词:氮肥品种 农作物 化肥品种 平衡表 西北地区的退耕规模、粮食响应及政策建议 被引量:39 2003年 退耕还林 (草 )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 ,但退耕必然会对的粮食生产带来直接影响。基于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的分县数据 ,研究认为 :(1)按照法律规定 ,大于 2 5度的陡坡耕地必须无条件地退耕。仅此一项 ,西北地区就必须退耕 15 3.6× 10 4 hm2 ,占现有耕地的 9.2 % ,粮食减产为 71.2× 10 4 t,占 1996年粮食产量的 2 .2 % ,对全区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影响很小 ;(2 )在保证人均耕地 0 .1hm2 前提下对大于 15度的坡耕地退耕 ,则退耕面积可达 347.8× 10 4 hm2 ,超过现有耕地的 1/ 5 ;对应的粮食减产为 2 34.5× 10 4 t ,是 1996年粮食产量的 7.3% ,甘肃、陕西和青海的粮食减产比例都在 1/ 10左右 ,退耕带来的直接粮食减产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最后针对西北地区的退耕规模及其粮食响应 。 封志明 张蓬涛 杨艳昭关键词:耕地 退耕还林 生态建设 土地利用 长江流域冬季农业主要作物的耕地竞争机制及案例研究 被引量:14 2009年 长江流域是世界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带,增加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是提高我国油料供给能力的重要方面。在该区域,油菜籽和小麦是最主要的冬季农作物,也是具备耕地竞争关系的2种主要作物。在对长江流域这两种作物的耕地竞争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耕地竞争力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实地调查的数据与结果,对油菜籽和冬小麦的耕地竞争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油菜籽耕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单产、收购价格、机械化水平、劳动力价格及国家政策;稳定油菜籽收购价格是提高油菜籽耕地竞争力的关键;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油菜籽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成为影响种植效益的重要因素;国家补贴的影响作用不大。另外,结论也表明长江流域存在很大的油菜籽生产潜力。 李燕玲 刘爱民关键词:长江流域 油菜籽 小麦 农产品-农业资源平衡表体系建立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被引量:5 2002年 加入WTO后 ,中国农业将面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意味着今后中国农产品供求将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 ,由此也决定了未来中国农业资源配置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建立农产品 -农业资源平衡表体系 ,对保障农业产品有效供给 ,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农产品平衡表和不同农业资源的基本结构模式 ,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农产品 -农业资源平衡表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并通过实例分析 。 刘爱民 封志明 张蓬涛关键词:农产品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配置 甘肃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81 2004年 区域水土平衡模型的建立通常需要确定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模型,这一模型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体预测模型的最终预报精度。运用FAO-24Blaney-Criddle法、FAO-24Radiation法、FAOPPP-17Penman法及FAOPenman-Mon-teith(98)4种方法,对甘肃省1981~2000年33个站点的月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AOPen-man-Monteith(98)模型的精度与灵敏度均显示了较强的优越性。运用该模型对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表明: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年内逐月演变曲线呈单峰状;年际蒸散量变化与夏季年际波动变化存在较高一致性;全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分布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 封志明 杨艳昭 丁晓强 郑海霞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 基于GIS的甘肃省农业生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61 2003年 在气象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GIS支持下,采用机制法对作物生产潜力模型进行了光、温、水、土逐级订正,得到了甘肃省的光合、光温、降水、水资源及土地的生产潜力,其结果很好的反映了甘肃省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分布的空间格局,各级订正的有效系数进一步揭示了各种资源因子对农业生产的限制程度。 郑海霞 封志明 游松财关键词:农业生产潜力 粮食安全:西北地区退耕对粮食生产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66 2002年 据西北五省区制定的规划或计划,到2010年将累计退耕400×104hm2,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1/4。按照目前的单产水平和粮食作物比例,西北地区将减少粮食产量近400×104t,相当于1996年西北地区粮食总产量的1/8。同时,退耕对当地的粮食生产存在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①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提高;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以及局地小生境的改善可以促进粮食生产、降低灾害风险。此外,农业科技进步和工程设施建设的加强,会对保留耕地上的粮食生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西北五省区粮食单产的预测并结合人口预测可知,2010年西北地区粮食总产量可达4516.9×104t,在人均400kg、425kg和450kg水平下粮食需求分别为3936.1×104t、4182.1×104t和4428.1×104t。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就西北地区整体而言将不会出现粮食短缺,但粮食盈余水平较低;而就具体省区而言,陕西、甘肃和青海三省区必须通过粮食调入才能满足本省区需求,而新疆和宁夏粮食则有一定盈余。 封志明 张蓬涛 宋玉关键词: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 耕地面积 粮食产量 粮食供求平衡 国外退耕实践及其对我国退耕工程实施的启示 被引量:9 2005年 由于国情不同,国外的退耕具有多种目的,如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粮食过剩、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重建、减缓温室效应等。分析国外退耕实践可知,经济实力是退耕实施的基础,粮食赢余是退耕实施的保障;劳动力的转移为退耕提供了条件。此外,退耕还林的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收政策的改变。为使我国生态退耕得以顺利实施,必须一方面加强经济建设和粮食生产,为退耕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真正使退耕农户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并通过推行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妥善安排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 张蓬涛 杨艳昭 封志明关键词:生态退耕 粮食生产 税收政策 退耕还林 生物多样性 论退耕的分类 被引量:2 2005年 依据不同的标准,退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按退耕的主要目的分,可分为生态退耕和非生态退耕;按耕地退耕后的利用方式划分,可划分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退耕还湖以及退耕后林草结合、灌草结合等结合类型;按退耕过程中人工干预程度的大小,又可以划分以人工恢复植被为主的退耕和以自然恢复植被为主的退耕两大类。并特别以耕地退耕前的存在状态或所处位置作为分类标准,重点对坡耕地退耕、沙漠化耕地的退耕、盐碱化耕地的退耕、生态重点区域耕地的退耕以及风景名胜区耕地的退耕的意义和作用作了较为细致的阐述和分析。 张蓬涛 封志明 成升魁关键词:生态退耕 坡耕地 退耕还草 灌草 盐碱化 论退耕的概念 被引量:2 2006年 结合国内外退耕实践,首先给出了退耕的广义概念———退耕即出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原因,将耕地停止耕种并将其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进而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出发,重点提出了狭义退耕,即生态退耕的概念,并从退耕的目的和出发点、耕地的概念、退耕对象的生态状况以及退耕中“退”字的含义等四个方面对生态退耕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通过比较,认为Converting Cultivated Land back to Forest or Grassland,etc.是中文退耕较为准确的英文翻译。 张蓬涛 封志明 成升魁关键词:退耕 生态退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