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ZD110)
- 作品数:34 被引量:227H指数:9
- 相关作者:石硕赵艾东邹立波王丽娜吴会蓉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西华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民国时期康南藏区的头人类型与“夹坝”活动
- 2019年
- 民国时期,康南藏区的乡城、稻城、得荣等地的头人势力各有特点。康南各地头人势力的不同类型与当地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同时,基层社会权力结构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些乡城新兴头人组织实施的“夹坝”活动对川滇毗邻藏区影响巨大,且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强化了稻城、中甸、理塘等地的头人势力。由于康南流官政府施政困难,被劫民众往往不愿诉诸于官府,转而采取互相报复的手段,由此加剧了康南藏区的社会混乱,并对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 王海兵
- 关键词:民国时期
- 从藏文史籍中的四个称谓看吐蕃对唐太宗的认知——兼论吐蕃的中原观被引量:2
- 2015年
-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首次缔结唐蕃的联姻,被松赞干布执以"子婿"之礼。对这样一位开启唐蕃关系的重要人物,吐蕃方面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长期以来因吐蕃时期藏文史料缺载,我们对此问题并不清楚。但后弘期初期藏文史籍中不仅记载有唐太宗事迹,还赋予其四个耐人寻味的称谓:"经典皇帝"、"孔子小神变王"、"狮子赞普"、"观音菩萨的化身"。这些称谓明显蕴含了吐蕃时期的历史信息。文章通过对四个称谓内涵的分析讨论,对唐太宗在吐蕃人心目中的形象、吐蕃方面对唐太宗的认知和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石硕
- 关键词:唐太宗松赞干布称谓
- 康区被称作“人区”考——兼对藏文史籍中“黑头人”概念的考察被引量:3
- 2017年
- 在藏族卫藏、安多、康区三大传统区域中,康区被称作"人区"。对这一称呼的内涵及缘起,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称康区为"人区"始见于《汉藏史集》,"人区"实为"黑头人区"的简称。文章对藏文文献中3种有关"黑头人"的记载进行梳理和研究后认为,康区被称作"黑头人区"应与藏文文献中的"黑头矮人"概念及"四氏族"、"六氏族"起源传说密切相关,因为传说中的"四氏族"、"六氏族"大多分布于康区。康区被作为"黑头人区"的说法也反映出了13-14世纪藏地三区在文化整合及民族和地域认同上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 石硕刘欢
- 康藏史研究综述被引量:8
- 2011年
- 作为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康藏史研究近年来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无论是研究广度还是深度上均有较大拓展和深入。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影响下,研究方法与视角也日趋多元、新颖。文章在此学术背景下,回顾与检讨以往康藏史研究的收获与不足,梳理康藏史研究的脉络与主体趋向,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 石硕邹立波
- 瞻对:小地方、大历史——清代川藏大道上的节点与风云之地被引量:11
- 2017年
- 文章对清代川藏大道上的一个节点——瞻对的历史地位与文化特点进行了讨论。文章提出了认识瞻对历史地位与文化特点的三个视角:(一)把瞻对放在整个藏区之中;(二)把瞻对放到康区的历史和地域之中;(三)把瞻对放在汉藏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并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对瞻对的历史地位与文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此外,文章还对瞻对即今天的新龙县如何确定旅游形象与品牌,如何利用既有优势发展旅游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石硕
- 关键词:清朝
- 川西北嘉绒藏人与象雄琼氏渊源关系探讨被引量:12
- 2017年
- 嘉绒是分布于川西北地区一个独具特点的藏族人群支系,其文化习俗中积淀和保留诸多象雄文化痕迹,并普遍存在土司祖先来自西藏"琼部"的历史记忆。但因藏文文献记载的匮乏和模糊,嘉绒与象雄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文章通过对汉文史籍所记汉代川西北"邛笼"内涵的挖掘及其与"駹"这一特异部落的对应关系,并结合藏文文献有关象雄琼氏由琼布迁往嘉绒地方的记载,对嘉绒与象雄琼氏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嘉绒祖先由西藏琼布迁入一事并非虚妄,而是历史事实。从汉文史籍的记载看,象雄琼氏部落迁入川西北的时间至少可上溯至东汉或西汉中叶。
- 石硕
- 关键词:嘉绒邛笼
- 19世纪下半叶康藏天主教士的天花接种与藏文编篡被引量:1
- 2016年
- 19世纪下半叶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天主教士出于宣教目的及对康藏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在康藏地区开展了天花人痘接种并边学藏语边编撰了《藏文-拉丁文-法文词典》、藏文圣歌谱本等书籍。前者是对康藏地区卫生防疫的最早贡献,后者在客观上促进了康藏地区的文化互动。这就为我们研究近代康藏史与康藏地区的文化互动提供了新的史料和视角。
- 赵艾东
- 关键词:天花人痘藏文
- 藏族三大传统地理区域形成过程探讨被引量:22
- 2014年
- 藏族传统上将其居住地域分为卫藏、安多和康三大区域。三者既是藏语三大方言区,也是三个不同的人文地理区域。本文对藏族三大传统地理区域形成过程和历史脉络进行了探讨。认为吐蕃时期已形成吐蕃本部及指称东部藏区的■(多麦)和■(朵甘思)两个地理概念。元朝以此为基础,将藏区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并分别设置乌斯藏、脱思麻和朵甘思(■)三个宣慰司进行管理。这导致元后期及元以后藏地"三区"概念逐渐形成。文章认为,元朝在藏区划分三个行政区是藏族三大传统地理区域形成的起点和直接基础。
- 石硕
- 关于区域民族史书写中若干问题的思考被引量:11
- 2015年
- 本文对区域民族史书写中如何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鉴于中国历史叙述中长期沿袭二十四史中业已形成的将中原正统王朝与周边"四夷"截然两分、彼此割裂开来的书写传统,以及中国历史叙述体系中民族及边疆因素长期受到相对忽视的现实,在当前区域民族史编写中,我们不仅需要检讨和反省传统上看待中国区域民族史的视角、立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兼顾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时代特点及需求,另一个重要使命和责任,则是要加强对中国历史整体过程和面貌的呈现。为此,文章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民族史编写需要把区域民族史置于"三个互动"——即中央与地方的互动、汉与非汉的互动和农耕与游牧的互动的历史脉络中来加以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但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中国历史书写中将中原正统与周边"四夷"截然两分、彼此割裂的弊端,使区域民族史的编写具一种全局性的整体视野,从而更清晰和完整地呈现出区域民族史的发展轨迹及其作为中国整体历史之有机组成部分的特点和面貌。
- 石硕
- 关键词:中国历史
- 1919年前早期入藏的北美人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以其有关康藏论著在西方的影响为中心被引量:4
- 2013年
- 以往学界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康藏历史时主要利用汉、藏文史料,使用外文原始资料甚少,对该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也仅有粗略涉及。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主要利用英文原始史料,对1919年前北美人士在康藏的早期活动、有关康藏论著的内容及其在西方出版发行的状况和影响进行评述,这对从全球视野的角度研究近代康藏史与中西文化交流史有重要学术意义。
- 赵艾东
-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