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623902) 作品数:78 被引量:344 H指数:8 相关作者: 王迎军 任力 陈晓峰 赵娜如 沈家骢 更多>> 相关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苏州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化学工程 理学 一般工业技术 更多>>
一体化层状梯度修复体用于骨软骨组织工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索胶原/壳聚糖/纳米β-磷酸三钙一体化层状梯度修复体在组织工程中用作骨软骨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以Ⅰ型胶原、壳聚糖、纳米β-磷酸三钙(β-TCP)为基本原料,采用无毒交联并通过冷冻干燥法成型;扫描电镜观察,测定支架材料的孔径、孔隙率以及交通孔情况;分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将BMSC接种于材料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黏附状态,MTT法测定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曲线;以软骨诱导液体外诱导细胞-支架复合物向软骨分化,2周后植入自体股部肌袋,6周取材,HE、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鉴定诱导分化效果。[结果]材料疏松多孔,孔径大于100μm,孔隙率大于95%。细胞在材料上黏附状态良好,并且增殖迅速。BMSC-材料复合体经体外三维诱导后可在自体异位向软骨分化。[结论]Ⅰ型胶原/壳聚糖/纳米TCP一体化层状梯度修复体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和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用于骨软骨缺损修复。 白雪东 胡蕴玉 严乐平 任力 吴刚 李丹 孙效棠 白建萍关键词:骨软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胶原 端烯丙基-聚谷氨酸苄酯的合成与表征 2009年 γ-苄基-L-谷氨酸-N-羧酸酐(Bz-L-Glu-NCA)在二烯丙基胺的引发作用下进行阴离子开环聚合得到端烯丙基-聚谷氨酸苄酯(A-PBLG)。通过红外、氢谱、GPC等手段对A-PBLG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z-L-Glu-NCA在二烯丙基胺的引发作用下主要按照"胺中间体"机理进行阴离子开环聚合得到A-PBLG。 周秀苗 王迎军 任力关键词:阴离子开环聚合 Gelation behavior of Antheraea pernyi silk fibroin 被引量:2 2010年 The sol-gel transition behavior of Antherae pernyi silk fibroin(Ap-SF)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In this work,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pH,the concentration of Ap-SF,K+ and Ca2+ on the gelation time,and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Ap-SF in sol-gel transformation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elation time of the Ap-SF aqueous solutio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p-SF concent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The sol-gel transformation of Ap-SF was much more rapid than that of Bombyx mori silk fibroin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The Ap-SF was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Ca2+ and K+.Upon gelation,the random coil structure of the Ap-SF was significantly transformed into the β-sheet structure. YAN ShuQin,ZHAO ChunXia,WU XiuFang,ZHANG Qiang & LI MingZhong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Modern Silk关键词:SILK GELATION SOL-GEL TRANSITION 用硅烷偶联剂处理生物玻璃表面及其复合支架的制备 被引量:6 2006年 为了改善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与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用硅烷偶联剂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生物活性玻璃进行表面处理,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处理后的生物活性玻璃的表面进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偶联剂通过Si—O—Si键被引入到生物活性玻璃表面。用处理后的生物活性玻璃与壳聚糖–明胶复合制备了多孔支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复合多孔支架的两相相容性好,界面结合紧密;支架的孔隙连通、排列规则。力学测试表明:改性后的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与壳聚糖–明胶制备的复合支架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王迎军 赵营刚 卢玲 陈晓峰 吴刚 任力关键词:生物玻璃 硅烷偶联剂 表面处理 聚己内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微球中的药物分布及体外释放(英文) 被引量:6 2008年 采用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复合微球。使用两种具有不同水溶性的模型药物对硝基苯胺(p-nitroaniline)和罗丹明B(Rhodamine B,RhB),研究n-HA在复合微球中的作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貌。通过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计算药物载量和包封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分析药物在微球中的分布。分别研究了PCL微球和PCL/HA复合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质。复合微球可以持续释放药物4周以上,在前3d的突释后,其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扩散方程。n-HA的加入使较亲水药物RhB在复合微球中分布更均匀,对较疏水药物对硝基苯胺则影响不明显。n-HA减少了载亲水药物的复合微球在前3d的突释,并减缓了其后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PCL/n-HA复合结构的材料有希望作为一种新的长效药物释放载体应用。 王旭东 王迎军 魏坤 赵娜如 张淑花关键词:聚己内酯 纳米羟基磷灰石 复合微球 药物缓释 骨再生修复材料的仿生制备及生物分子调控矿化 被引量:2 2007年 采用冷冻干燥和纳米合成技术,仿生制备出BG-COL-HYA-PS骨修复材料,并利用体外仿生矿化实验、生物组装技术、动物体内植入实验和组织形态学观察以及扫描电镜(SEM)、能谱微区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对材料分别在模拟体液、培养液中以及体内的生物矿化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等生物分子作为天然细胞外基质,在调控矿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制备的材料可促进骨再生修复. 王迎军 陈晓峰 杨春蓉 邓春林 赵娜如关键词:骨修复 生物玻璃 仿生制备 生物矿化 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网架生物学性能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5 2011年 初步探索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de-co-glycolic acid,PLGA)网架的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及其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综合运用体外降解实验、急性细胞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和埋植实验对网架的生物学性能进行表征。研究显示,该网架安全无毒,其降解液pH值在6.68~7.33的范围内波动,且降解过程中弹性模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埋植网架的降解与新生组织的长入同步发生,且网架周围的ED-1+细胞数量随着该网架体内的转归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LGA网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速率,可作为强化胶原基真皮替代物机械性能的"骨架"。 于玮洁 王新刚 胡信雷 孙华凤 韩春茂关键词:网架 生物相容性 真皮替代物 一种新型仿生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8 2007年 利用改性生物玻璃粉体和胶原、透明质酸钠、磷酸丝氨酸等天然生物分子复合制备仿生型三维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利用体外模拟实验结合SEM、FTIR、XRD等测试方法对材料的显微结构、生物矿化性能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在模拟生理溶液(SBF)中反应24h即可在支架表面形成碳酸羟基磷灰石(HCA)。 李向军 陈晓峰 王迎军 赵娜如 杨春蓉关键词:仿生 多孔支架 生物矿化 丝素-聚乙烯醇共混溶液静电纺丝及其含银纳米纤维形态研究 被引量:12 2008年 研究了不同丝素-聚乙烯醇(SF-PVA)配比的共混溶液和加入硝酸银的丝素-聚乙烯醇(SF-PVA)共混溶液的静电纺丝,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纤维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丝素(SF)或聚乙烯醇(PVA)占绝大部分时,整个体系溶解性保持相对稳定,容易形成比较均一的溶液,且纺丝后纤维形态比较均匀、规则;而在两组分含量接近时整个体系的溶解性能较差,不易形成比较均一的溶液,表现为溶液粘度的显著增大,纺丝后纤维不均匀、不规则。笔者选用SF/PVA=1:9(质量比)的共混纺丝液加入硝酸银,随着硝酸银在溶液中含量的增加,溶液电导率会明显增加,纤维的直径明显下降;但随着电导率的增大,纤维中珠状物会增多,纤维均一性也变差。 顾卓 冯惠 王建军 戴礼兴关键词:聚乙烯醇 丝素 静电纺丝 电导率 纳米银的抗菌和毒性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11年 纳米银(Nano—Ag)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工抗菌材料,具有粒径微小、表面积大、活性大、熔点低的特点,其抗菌活性远大于传统的Ag^+抑菌剂。纳米银在临床应用及动物实验方面已取得了较为肯定的抗菌效果。同时,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逐渐受到重视,其细胞毒性评价目前已经基本被学术界认同。 有传刚 韩春茂 王新刚 孙华凤 胡信雷关键词:抗菌材料 纳米银 毒性机制 抗菌活性 生物安全性 抗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