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01029)

作品数:7 被引量:105H指数:7
相关作者:葛宝明鲍毅新郑祥郑荣泉华文礼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遂昌县林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动物
  • 3篇种群
  • 3篇黑麂
  • 2篇地理信息
  • 2篇地理信息系统
  • 2篇信息系统
  • 2篇野生动物
  • 2篇片断化
  • 2篇种群密度
  • 1篇有蹄类
  • 1篇有蹄类动物
  • 1篇生态学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栖息地片断化
  • 1篇栖息地选择
  • 1篇资源分布
  • 1篇自然种群
  • 1篇物空间
  • 1篇灭绝

机构

  • 6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遂昌县林业局

作者

  • 6篇郑祥
  • 6篇鲍毅新
  • 6篇葛宝明
  • 1篇华文礼
  • 1篇郑荣泉

传媒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四川动物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黑麂的种群密度、分布与保护被引量:12
2005年
2002年4月至2003年2月,在浙江省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利用样带法,以粪便和足迹链等活动痕迹作为间接指标,对保护区内不同区域黑麂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黑麂的平均密度为(7.32±0.69)只/km2,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中黑麂的种群密度分别为(8.41±1.08)(、6.25±1.79)、(3.21±1.31)只/km2.从整个保护区来看,黑麂的种群密度四季之间并无明显差异(F3,56=0.60,P>0.05),春夏秋冬季的种群密度分别为(7.54±1.42)(、7.54±1.50)(、6.09±1.32)(、8.12±1.22)只/km2.保护区良好的生境条件和周边地区黑麂的内迁,是保护区内黑麂的种群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食物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引起黑麂季节性垂直迁移的主要原因.
郑祥鲍毅新葛宝明周元庆郑英茂华文礼
关键词:黑麂种群密度
中国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04年
综述了中国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特点和方法.简要介绍了在定性描述水平、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尺度上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概况,以及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几种常用方法和基本模型,探讨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误差来源和适用范围等.并探讨了栖息地片断化与隔离对野生动物种群的影响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郑祥鲍毅新葛宝明
关键词: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选择栖息地片断化野生动物
IS在野生动物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03年
地理信息系统 (GIS)在绘制动物分布图、确定物种丰富度、预测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建立物种分布数据库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GIS技术在野生动物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的应用 。
郑祥鲍毅新葛宝明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野生动物生态学
浙江黑麂栖息地评价及保护对策被引量:30
2006年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分析黑麂栖息地的地形、植被、水系和人为干扰等地理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分布、栖息地质量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3172·6hm2,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栖息地丧失501·5hm2,目前尚存的黑麂适宜栖息地2671·1hm2。它们主要分布于上寮坑、九龙山、内北坪、外九龙和大岩前附近区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4635·75hm2,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丧失栖息地1118·11hm2,目前尚存的黑麂适宜栖息地3517·64hm2。它们主要分布于青尖、古田山、巧观尖、催顶尖附近区域。目前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麂栖息地基本上处于多斑块破碎化状态。为了使黑麂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对这两个研究区域黑麂栖息地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亟待加强。
鲍毅新郑祥葛宝明
关键词:黑麂地理信息系统
动物栖息地片断化效应以及集合种群研究现状被引量:13
2004年
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的改变 ,导致了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地被分割成片断而降低了生态功能 ,从而对动物产生了诸如异质效应、边缘效应、斑块格局效应、面积效应、隔离效应、干扰效应、遗传效应和种间竞争效应等影响。针对片断化结果造成的动物生境的破坏 ,使原来同一个动物群体之间有了空间隔离 ,但还存在一定联系 ,即分散在不同栖息片断的局部种群间个体迁移又使得“灭绝—重建”的过程得以实现的状况 ,论述了片断化效应、集合种群以及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可以认为 :自然种群的空间分布形式是占据斑块状的栖息地 ,并且不断地转换栖息地 ,不断进行局部的灭绝和重建的过程。
葛宝明鲍毅新郑祥
关键词:片断化集合种群自然种群灭绝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资源分布与保护现状被引量:11
2005年
2003年3~12月,在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对黑麂的分布、种群密度和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古田山黑麂主要栖息在海拔800~1000m的区域。同时根据样带法估计保护区内黑麂种群密度。结果表明,区内黑麂平均密度为3.30±0.45只/km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黑麂种群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F2,37=19.31,P<0.01)。从整个保护区来看,不同季节黑麂种群密度变化不明显(F3,36=0.36,P>0.05)。食物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黑麂对海拔高度选择变化的重要原因,森林面积的丧失和偷猎是影响黑麂种群在该区稳定生存的主要因素。
郑祥鲍毅新葛宝明郑荣泉
关键词:黑麂种群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