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509)

作品数:7 被引量:59H指数:5
相关作者:贺仲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主题

  • 6篇文学
  • 3篇十七年文学
  • 2篇政治
  • 2篇乡土
  • 2篇小说
  • 2篇民族
  • 2篇本土
  • 2篇本土化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中国文学
  • 1篇新文学
  • 1篇心灵
  • 1篇学科
  • 1篇语言
  • 1篇政治认同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现当代
  • 1篇中国现当代文...
  • 1篇中国现当代文...

机构

  • 7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贺仲明

传媒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文本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谈——文本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之发展被引量:16
2007年
文学研究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之分,具体则又可分为文学史研究、思潮流派研究、文学文化研究、作家研究和文本研究等多种。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曾经历过作家研究和作品(文本)研究颇显狭隘和单一的辉煌期,但近年来,却是文学文化研究成为中心,文本研究日趋式微,受到冷落。如何评价这一现象,如何看待文本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贺仲明、李怡、张光芒、吴义勤等几个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分别从学科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特征、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表达了看法。他们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文本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性是文学最基本的属性。虽然不能将文学研究僵化为单一的文本研究,应该在开放的前提上开展文本研究,但加强文本研究、深化文本研究,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化对文学本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征的认识,强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文学批评的现实针对性。
贺仲明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研究本体
论中国乡土小说的现代性困境被引量:17
2008年
中国乡土小说对现代性持有迎应和批判两种态度,并具体表现为改变乡村和守望乡村两种主题类型。它们的现代性思想有别,但却存在共同的困境,对它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构成制约。这一困境与中国乡村变革的现实,与作家的现代性思想有关,也是现代性自身悖论的结果。也许这一困境是无法真正解决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深化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促进中国乡村和乡土小说真正的现代发展。
贺仲明
关键词:乡土守望
回到文学的鲁迅——对当前鲁迅研究的思考被引量:8
2010年
受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我们以往对鲁迅的认识主要侧重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文学方面关注得不是很充分。这是对鲁迅意义的局限。在当前社会文化中,启蒙的意义和方向正寻求着反思,对鲁迅的认识也应该超越启蒙文化的限度,才能真正体现出鲁迅的高度。而且,新文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其文学反思,深入研究鲁迅的文学价值是其重要一部分。回到文学的鲁迅,需要更明确地回到文本本身,淡化其具体时代内涵;需要对文学意义和内涵有更深远的认识;需要有深广的新文学发展背景和文学史的高度。当然,回到文学的鲁迅,不是忽略其思想意义,文学与思想应该是一种相互补充和促进,而不是简单的取代。
贺仲明
关键词:鲁迅研究文学
从本土化与民族化角度反思新文学被引量:8
2009年
中国新文学在其发展历程中从没有停止过对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探求,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这一任务一直未能真正完成。这成了限制新文学成就及其与大众关系的重要症结。在中国社会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文学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并没有失去意义,相反其重要性更为彰显。文学本土化和民族化不是保守,不是狭隘和封闭,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姿态,一种精神,其内涵是开放和多元的。要想促进新文学的发展,需要真正重视对本土化和民族化问题的探究,深化对其思想和方式的认识。
贺仲明
关键词:本土化新文学
从本土化角度看“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语言的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新文学语言在创始之初受到西方翻译语和传统文言文的很大影响,要走向成熟,必须经历本土化的转换和完善。"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大量运用农民口语,叙述语言上也与农民生活语言相接近,并初步将农民语言与翻译语和文言文相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虽然它还存在着艺术性较弱、方向单一等缺陷,但对于促进乡村题材文学与乡村生活的一致,尤其是促进新文学语言吸纳农民语言,完成本土化的过程,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
贺仲明
关键词:本土化乡土语言
转型的艰难与心灵的归化:“十七年文学”的政治认同问题被引量:4
2009年
身份认同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认同焦虑与当代中国文学之间发生了复杂的联系,通过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既可以透视当代文学转型的内在动因和脉络,也有利于揭示当代文学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本期刊出的三篇文章分别考察了建国后"十七年"、80年代和90年代三个时期的文学/文化现象。贺仲明指出,特殊的政治环境对"十七年文学"提出了强烈的政治化要求,作家们多受到转型艰难的挑战,也有一些作家顺应了时代要求,促成了文学对政治的认同。傅元峰从80年代文化断裂与文化重建的特殊历史背景入手,论述了这一时期文化认同的三个层面,即逃避历史时空、虚无化以及遮蔽反抗情绪等。张光芒、童娣考察了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日益凸显的复杂的身份认同问题,指出自我与他者、个体与族群的相互作用和纠缠构成了文学转型的内在动因。
贺仲明
关键词:政治认同归化心灵当代中国文学认同焦虑
新民族国家与“十七年文学”的身份认同被引量:5
2009年
"十七年"的基本身份特征是新民族国家的成立和发展。这深刻地影响到时代的整体文化状况,也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身份要求。这一要求的最直接体现者是作家。由于新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作家的转换非常艰难。那些完成了身份转换作家的创作构成了"十七年文学"的主流,体现了与时代身份的高度认同。由于"十七年文学"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是政治改造,其过程艰难,结果也是不彻底的。这决定了它既呈现出单一的顺从特征,又有复杂的多层面构成。这要求我们对这时期文学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其外在和主流面貌,更要关注其复杂和深层世界。
贺仲明
关键词: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政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