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4102)

作品数:23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刘新星杨英杰李红燕郭宁谢建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矿业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冶金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 7篇矿业工程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冶金工程

主题

  • 7篇生物信息工具...
  • 7篇工具箱
  • 6篇基因
  • 5篇MATLAB
  • 5篇X
  • 4篇磁小体
  • 3篇氧化亚铁硫杆...
  • 3篇相关基因
  • 3篇硫杆菌
  • 3篇基因芯片
  • 2篇生物浸出
  • 2篇生物信息
  • 2篇生物信息学
  • 2篇实时定量PC...
  • 2篇铜矿
  • 2篇品位
  • 2篇转录
  • 2篇浸出
  • 2篇聚类分析
  • 2篇开放阅读框

机构

  • 2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20篇刘新星
  • 12篇杨英杰
  • 6篇李红燕
  • 5篇郭宁
  • 5篇谢建平
  • 4篇李寿朋
  • 4篇武海艳
  • 3篇邱冠周
  • 3篇张剑
  • 3篇梁万洁
  • 2篇刘文斌
  • 2篇吴永宏
  • 2篇强鹏翔
  • 2篇王国华
  • 2篇云慧
  • 1篇陈超
  • 1篇闫颖
  • 1篇龚正
  • 1篇范兆琳
  • 1篇王婧

传媒

  • 7篇现代生物医学...
  • 4篇矿冶工程
  • 2篇生物工程学报
  • 2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生物技术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有色金属(选...
  • 1篇非金属矿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Journa...
  • 1篇Transa...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小体形成过程相关基因和蛋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趋磁细菌胞内的磁小体为一类由生物膜包被的纳米级磁性颗粒,其生物兼容性、分散性良好等特性使其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医学、信息存储、环境重金属处理及地质学等多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与理论意义。由于磁小体的形成与成链机制还不够明确,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趋磁螺菌,对环境中存在的其他趋磁细菌及其磁小体的研究还存在很多困难。而以环境样品为研究对象的宏基因组学技术,在无需获得纯培养的条件下即可进行序列和功能方面的分析,因此该技术可用于环境样品中趋磁细菌与磁小体的研究。简述目前对趋磁菌磁小体形成相关基因和蛋白的研究进展,并介绍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对环境样品中趋磁细菌以及磁小体基因和蛋白的研究,同时提出今后可进一步开展对趋磁细菌与磁小体的研究工作。
刘新星云慧谢建平霍转转武海艳杨英杰
关键词:趋磁细菌磁小体宏基因组学基因蛋白
MATLAB 7.X生物信息工具箱的应用--系统发生分析(五)
2008年
MATLAB 7.X生物信息工具箱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用于系统发生分析的综合环境,它能利用数据库资源,方便获取DNA/蛋白质序列数据,所有操作简单高效,结果可视化程度高。在工具箱提供的开放环境里,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来设计和利用分析工具。本文介绍MATLAB7.X生物信息工具箱在构建系统发生树方面的应用,以人科线粒体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构建一株人科系统发生树为例,说明在MATLAB环境下对系统发生树的分析和处理。
刘新星李寿朋王婧杨英杰
关键词:生物信息工具箱系统发生分析系统发生树
矿物作用下A.ferrooxidans中磁小体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2010年
目的:研究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中与磁小体形成相关的mpsA、magA、thy和mamB基因分别在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和闪锌矿的作用下的表达差异,寻找有利于磁小体形成的最佳培养矿物能源。方法:测量以不同硫化矿为能源时的菌体生长特性,用实时定量PCR方法研究与磁小体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在以磁黄铁矿为能源时,菌的生长量及多数基因的表达量优于其它三种矿,四个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5、2.35、1.32、2.68。结论:磁黄铁矿是A.f中磁小体形成的最佳矿物能源。
刘新星张剑郭玉洁郭宁
关键词:氧化亚铁硫杆菌磁小体硫化矿实时定量PCR
高频振动重介质法的探索与应用
2012年
介绍高频振动重介质法在高固体容积浓度悬浮液中分选矿石的原理及特点,研究了应用效果与工作条件,并用于赞比亚氧化铜矿石的预选抛尾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频振动重介质法选用的重介质密度低,水耗少,可有效抛尾。
杨英杰张春晖
关键词:高频振动重介质
MATLAB 7.X生物信息工具箱的应用——基因序列分析(一)被引量:1
2008年
MATLAB 7.X生物信息工具箱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用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的综合环境,它利用数据库资源,使科学研究事半功倍,在工具箱提供的开放环境里,用户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来设计和利用分析工具。本文主要介绍了MATLAB7.X生物信息工具箱在基因序列分析中的应用,包括确定核苷酸组成,密码子组成,氨基酸转化和组成等,所有操作简便高效,结果可视化程度高。
刘新星李红燕杨英杰
关键词:生物信息工具箱开放阅读框密码子
中高温混合菌浸出永平低品位铜矿石的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包括中高温嗜热铁质菌、喜温嗜酸硫杆菌和嗜热硫氧化硫化杆菌的混合菌群在45℃条件下浸出永平低品位铜矿石,并对矿浆浓度、转速和pH值等工艺因素进行了优化,在最佳浸出条件下对混合菌的浸出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混合菌群在矿浆浓度150 g/L、转速190 r/min、pH=2.0时,浸出第6 d时铜的浸出率达到94.26%,浸出第24 d铜浸出率达到99.79%。研究还发现中高温混合菌可以有效消除钝化膜的生成,影响浸出率的主要因素是矿浆浓度。
刘新星吴永宏王国华李寿朋
关键词:生物浸出黄铜矿浸出率
银山低品位复杂硫化铜矿生物浸出条件优化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摇瓶摇床浸出预实验与正交实验,对江西银山低品位复杂硫化铜矿进行了浸出条件试验,对浸出菌种、温度、pH值、转速和矿浆浓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浸出温度45℃,浸出菌为嗜热氧化硫硫杆菌与嗜酸喜温硫杆菌的组合,浸出体系pH值为1.7,转速190 r/min,矿浆浓度为10%时,铜离子的浸出率达到72.3%。该研究为江西银山低品位复杂硫化铜矿的微生物冶金技术工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新星王国华吴永宏谢建平郭宁邱冠周
关键词:生物浸出正交实验
氧化铜矿浸出前高梯度磁选抛尾试验研究
2016年
为解决非洲某风化氧化铜矿目前直接采用加温搅拌浸出能耗高的问题,对该氧化铜矿的性质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其磁性差异,采用高梯度湿式强磁选机进行抛尾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矿浆浓度30%~40%、磁场强度1.65 T条件下,采用一粗两扫磁选流程,对该铜矿细粒级有较好的富集作用,富集产率73%,铜回收率96%,不仅提高了搅拌浸出处理能力、降低了能耗、节约了成本,同时保证了铜金属的回收率。
潘昊旻谢建平武海燕刘新星
关键词:氧化铜矿强磁选抛尾高梯度磁选机
浮选指标数学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按能否改变ε-γ(回收率-产率)曲线把影响浮选过程的因素分为两类,基于正态分布的实际单元品位曲线构造了ε-γ曲线模型,并对云南某胶磷矿等7座矿山的浮选指标进行8种数学模型的拟合对比,结果表明,正态分布的ε-γ曲线模型拟合最好,应用于浮选指标预测误差小,为浮选指标的预测、评价与监控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
杨英杰范兆琳刘新星强鹏翔龚正
16s rDNA based microbial diversity analysis of eleven acid mine drainages obtained from three Chinese copper mines被引量:4
2011年
Eleven acid mine drainage (AMD)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southeast of China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diver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geochemical variables and spatial distance by using a culture-independent 16S rDNA gene phylogenetic analysis approach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spectively. The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f geochemical variables shows that eleven AMDs can be clustered into two groups, relative high and low metal rich (RHMR and RLMR) AMDs. Total 1691 clone sequences are obtained and the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CA) of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shows that, ~,-Proteobacteria, Acid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Cyanobacteria, Firmicutes and Nitrospirae are dominant species in RHMR AMDs. In contrast, a-Proteobacteria, fl-Proteobacteria, Planctomycetes and Bacteriodetes are dominant species in RLMR AMD. Results also show that high-abundance putative iron-oxidizing and only putative sulfur-oxidizing microorganisms are found in RHMR AMD.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s that both geochemical variables (r=0.429 3, P=-0.037 7) and spatial distance (r=0.321 3, P=-0.018 1)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pH, Mg, Fe, S, Cu and Ca are key geochemistry factors in shaping microbial community. Variance partitioning analysis shows that geochemical variables and spatial distance can explain most (92%) of the variation.
谢建平蒋宏忱刘新星刘学端周集中邱冠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