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43406-03)

作品数:7 被引量:311H指数:7
相关作者:史培军陈晋何春阳李宁李春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耕地
  • 2篇网络
  • 1篇地统计
  • 1篇地统计学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影像
  • 1篇映射
  • 1篇映射网络
  • 1篇灾情
  • 1篇中国耕地
  • 1篇中国农业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特征映射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农业
  • 1篇驱动力
  • 1篇人工神经
  • 1篇人工神经网络
  • 1篇自组织

机构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篇史培军
  • 2篇李春华
  • 2篇何春阳
  • 2篇陈晋
  • 2篇李宁
  • 1篇张锦水
  • 1篇赵纯勇
  • 1篇辜智慧
  • 1篇徐伟
  • 1篇李景刚
  • 1篇刘春霞
  • 1篇李文航
  • 1篇王静爱
  • 1篇范一大
  • 1篇吴文斌
  • 1篇杨华
  • 1篇李月臣
  • 1篇王瑛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都市区城市扩展模型——以北京城市扩展模拟为例被引量:97
2003年
在分析大都市区城市扩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宏观外部约束性因素和局部城市单元自身扩展能力变化共同作用影响城市发展演变的角度,构建了一个模拟和预测大都市区城市发展演变过程的城市扩展模型(City Expanding Model in Metropolitan Area;CEM).首先对北京1975~1997年的城市发展过程进行模拟重建,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城镇用地数量最优和位置最佳相结合的角度对北京2005~2015年的城市发展格局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严格标准化并利用自适应Monte-Carlo方法多次模拟确定最佳影响权重的基础上,该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发展,尤其是大都市区城市发展演变的特征和规律.
何春阳陈晋史培军范一大
我国耕地利用压力区域差异的RBF模型判定被引量:7
2006年
在对目前耕地利用压力程度度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ANN模型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RBF网络,并对200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耕地利用压力程度进行了评价。网络运行结果表明,中国耕地利用压力程度的区域差异显著,耕地利用压力程度较高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耕地利用压力程度较低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我国耕地利用压力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和中西部及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耕地分区保护的对策和措施。RBF模型的应用表明,人工神经网络用于评价耕地利用压力区域差异简便、实用,且避免了人工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是一条具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途径。
李春华李宁史培军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RBF
中国农业雹灾灾情及其季节分区被引量:32
2002年
根据中国雹灾灾情数据库资料,中国雹灾受灾、成灾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但成灾率仍呈上升趋势。雹灾季节变化明显,春夏为全国降雹的主要时段,4~9月出现的冰雹次数约占全年总次数的92.3%。降雹与成灾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异,成灾中心集中在黄淮海平原及江南丘陵地区。本文基于县级雹灾季节类型图和农业综合区划图,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对雹灾进行了季节分区,将全国分为5个雹灾类型大区:夏季型(I)、春末夏初-夏季型(II)、春末夏初-双峰型(III)、春季型(IV)、夏季-双峰型(V),以及16个二级雹灾亚区,28个三级雹灾区。
王瑛王静爱吴文斌李文航
关键词:雹灾农业成灾面积
Developing land use scenario dynamics model by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model and cellular automata model被引量:24
2005年
Modeling land use scenario changes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s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cosystem in the typical regions are helpful to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land use system and ecological system. A Land Use Scenario Dynamics (LUSD) model by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SD) model and Cellular Automata (CA) model is developed with land use scenario changes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next 20 years simulated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idea of LUSD model is to simulate the land use scenario de-mands by using SD model at first, then allocate the land use scenario patterns at the local scale with the considerations of land use suitability, inheritance ability and neighborhood effect by using CA model to satisfy the balance between land use scenario demands and supply. The application of LUSD model in northern China suggests that the model has the ability to reflect the complex behavior of land use system at different scales to some extent and is a useful tool for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land use system on ecological system. In addition, the simulated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obvious land use changes will take place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in the next 20 years with cultivated land and urban land being the most active land use types.
HE Chunyang, SHI Peijun, CHEN Jin, Li Xiaobing, PAN Yaozhong, LI Jing, LI Yuechen & LI Jinggang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Natural Disaster,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关键词:CELLULARLAND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空间变异特征与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的选取——以北京地区为例被引量:9
2006年
遥感数据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提供了海量数据来源,如何选择合适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进行特定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成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地统计学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与遥感图像处理以及土地覆盖分类研究中,但应用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北京地区为研究区,运用遥感和地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结构的变异特征和合理的遥感影像数据源的选取问题做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地统计学方法能够揭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变异特征,有助于选择有效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李月臣杨华张锦水刘春霞赵纯勇
关键词:地统计学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
基于SOM模型的中国耕地压力分类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根据耕地利用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面临的压力状况,以指标构建原则为基础,设计一套压力大小量化的指标体系,引入具有较强的聚类和容错能力的自组织特征映射(SOM)神经网络模型,在说明SOM网络模型和算法的基础上,应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的聚类功能,以MATLAB语言构建SOM网络模型,对我国的31省(市、自治区)耕地利用压力大小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压力的区域差显著且与经济地域差异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经济发展是耕地压力的主要来源。选取大样本的神经网络训练得到的结果和现实的一致也表明,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是一种适用的耕地压力区域分类新方法。
李春华李宁史培军
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被引量:131
2004年
利用1983年1月至1999年12月长时间序列NOAA/AVHRR NDVI数据和2001年逐旬SPOT/VGT数据,获取了中国北方13省1980s初期、1990s初期、1990s末期和2000s初期地表土地覆盖特征,阐述了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过程,并重点讨论了人类活动对耕地变化特征的影响和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发现:(1)裸地、耕地等弱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而林地和草地等生态功能用地和混合功能用地持续减少是我国北方1983~1999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但在2000s初期,这种状况有所改观,表明国家自20世纪末期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发挥作用;(2)从1983~2001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重心整体上表现出向西南方向偏移的趋势.此外,地形和交通状况对耕地的空间变化过程影响明显,区域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平原和丘陵地带,耕地利用强度一般随着距交通干线距离的增加而减少;(3)人们生活收入水平以及农业产量变化与耕地变化关系密切,其中人们生活收入水平与耕地面积成负相关,而农业产量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表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非农用地量增加以及农业用地内部的结构调整是中国北方13省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
李景刚何春阳史培军陈晋辜智慧徐伟
关键词:耕地变化林地草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