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气象局重点科研项目 作品数:86 被引量:847 H指数:17 相关作者: 廖玉芳 陈红专 彭嘉栋 张剑明 李超 更多>> 相关机构: 湖南省气候中心 怀化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水利工程 更多>>
湖南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2 2014年 利用湖南省96个台站1960—201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在进行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基础上对湖南省气候变化事实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湖南气候与全球气候变化一致,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且变暖存在季节、地域上的差异,冬、春、秋气温变暖趋势显著,增暖幅度最大的区域在湘北地区;对气候变暖响应敏感的要素主要是与平均气温、冬季气温相关密切的要素,如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活动积温等;湖南气温在突变时间上具有较好的时间逻辑关系;湖南降水量无显著趋势变化,但极端降水增加,地域性差异明显,湖南东部地区降水量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日降水量大于等于100 mm的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湖南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均呈现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 廖玉芳 彭嘉栋 郭庆关键词: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区域差异 近几十年来,有关于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研究比较多,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某一冰川的监测或某一区域冰川变化的遥感研究。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整体区域差异研究还比较少,因为青藏高原这一区域的各种... 李巧媛 谢自楚关键词:全球变化 青藏高原 冰川变化 文献传递 漂移克里金方法在雷达和雨量计联合估测降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009年 文中介绍了一种新的融合雷达和雨量计数据开展定量估测降水研究的空间信息统计学方法—Kriging with external drift(KED)方法。该方法能很好地融合高精度、低时空分辨率的雨量计数据和低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数据进行插值。通过变异函数描述降水场的空间结构信息,能够充分利用数据间的空间相关性,来改进估测精度和提高处理速度。利用其优良的数学特性,以期在定量估测降水业务研究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选用湖南省有代表意义的3次降水过程资料,通过雷达直接估测降水(RAD)、变分校准(VAR)以及KED3种方法,分别与雨量计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选用代表站进行交叉验证结果均表明:RAD的均方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最大,VAR次之,而KED最小。KED估测的结果与雨量计测量降水最为接近,估测效果最好;3种方法与雨量计实测值计算一定范围的误差频率,KED估测值具有最小的均方差和最小的标准差,且误差分布相对集中在0值附近,斜度和峰度最佳,试验证明该方法不仅能提高降水估测精度,且优于其他方法,VAR均方差次之,RAD均方差效果相对较差。联合雷达、雨量计估测降水的实质是把雷达估测值与雨量计测量的结果相融合,以雨量计来校准雷达估测值,保留了雷达探测到降水的中、小尺度精细特征。校准后的雨量场数值接近雨量计测值,而且能够准确反映雷达测得的降水分布形式。 黄小玉 陈媛 熊毅 陈波 夏正龙 廖玉芳关键词:变异函数 雷达 雨量计 湖南省人工增雨统计检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 2010年 介绍了基于Delphi 7.0数据库编程技术的湖南省人工增雨统计检验系统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及具备的功能,阐述了区域历史回归和聚类分析2种统计分析方法在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中的应用。选取2009年长沙市开展的2次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效果检验及系统应用检验,利用系统提供的区域历史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得到人工增雨作业相对增雨率约为31.90%,增雨效果显著。 张中波关键词:人工增雨 2014年湖南省3次重污染过程对比分析 <正>本文根据湖南6站点逐日AQI指数的选取了湖南地区3次重污染过程,选取标准为6站点中出现2站次以上的重度污染即AQI大于200或1站次超过300,当有所有站点的AQI小于200定于为污染过程结束。分别是2014年1月... 杨云芸 李蔚 王晓雷 周莉 王璐关键词:空气污染指数 文献传递 湘中一次突发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分析2010年5月6日湘中一次突发性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雨量及FY-2C卫星资料,分析了2010年5月5日晚~6日湘中一次大暴雨期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物理条件,揭示此次大暴雨形成的大尺度环境条件、中尺度特征以及可能的成因;并利用FY-2D卫星云导风与水汽云图、红外云图及TBB黑体亮温,分析大暴雨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结果]此次湘中强降水过程具有降水持续时间较短、强度大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此次大暴雨是在有利环境背景形势下,由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并与高空横槽、中低层切变线、地面弱冷空气及高低空急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物理量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上空中尺度特征非常明显,强降水分布在湘中一线,其主要原因是中尺度系统造成;卫星云图上动力干带、TBB=-60℃值中心与其梯度大值区可为大暴雨的预报和预警提供参考依据。[结论]该研究为湖南省大暴雨预报和临近预警积累经验。 杨令 姚蓉 刘志雄 周斌 王乐辉 张子歆关键词:大暴雨 湘中 利用湖南CORS网监测分析湘北一次局地暴雨水汽场时空变化 被引量:6 2017年 基于72个湖南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反演得到的可降水量(PWV),针对2015-04-03~04-04湘北地区一次局地暴雨,结合温度和气压等大气热动力条件,分析湖南省PWV时间序列及其平面动态分布变化,并总结此次暴雨过程中水汽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作为降水的必要条件,PWV峰值越大降水概率越高,当PWV突破48mm并首次降低时,随后1h内会出现降水;当PWV持续增强达到峰值50mm之后再次下降时,PWV增量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雨势的大小及降雨持续时长;气温和气压等热动力条件也对雨势预测有一定的指示作用;PWV分布变化可对实际降水范围(落区)趋势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李黎 江婷 田莹 谢建 袁志敏关键词:CORS 地基GPS气象学 可降水量 暴雨 水汽场 2008年湖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分析2008年湖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方法]基于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初发生在湖南的一次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致灾因子、地形及人类活动在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巨大灾害形成中的作用。[结果]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湖南巨大灾害的原因是:致灾因子强度为历史罕见(较1954年还强);地形影响加剧了灾害发展;人类活动对灾害起着放大作用。此外,提出了通过提高极端天气的预测预警能力、加强气候可性行论证、加大自然灾害防御宣传力度等措施来减轻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程度。[结论]该研究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王琪 廖玉芳关键词:灾害 致灾因子 地形 岳阳城区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 被引量:9 2015年 根据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空气污染资料,对岳阳城区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2013年岳阳城区出现的典型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实况、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成因。结果表明:近10年来,岳阳城区API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冬季空气污染最严重且年际变化较大,而夏季空气污染相对较轻且年际变化较小。1—12月API指数基本呈V形变化,且具有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偏高,夏半年(4—9月)偏低的变化规律。工业布局、主导风向、地理条件等导致岳阳城区空气质量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气温日较差大、逆温等大气处于稳定状态下空气污染加重。本地气象和外地输入因素导致2013年岳阳城区出现一次比较典型的空气污染过程。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的API指数预报方程表明,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对岳阳城区API指数有显著影响。 黄菊梅 周慧 张驰成 陈姣荣 覃鸿关键词:空气污染 气象因子 湖南夏季2次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湖南2019年7月7—8日(以下简称07.08暴雨)和2019年7月12—13日(以下简称07·13暴雨)夏季2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探讨2次暴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学条件差异。结果表明:(1)暖区暴雨形成时,地面均有热低压倒槽发展,地面辐合线加强触发暖区暴雨的发生,850 hPa和700h Pa的低空急流均明显加强。(2)两次过程中比湿均超过14 g/kg;散度场均是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非常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强降水均出现在假相当位温梯度大的区域。 黄娟 王米吉 唐明晖 张悦 戴劲 龚哈燕关键词:暖区暴雨 地面辐合线 西南急流 雷达特征 列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