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0Z227)

作品数:36 被引量:352H指数:12
相关作者:宋凤斌徐洪文童淑媛朱先灿刘胜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军航空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8篇农业科学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6篇玉米
  • 7篇基因
  • 6篇叶片
  • 6篇玉米苞叶
  • 6篇基因型
  • 6篇苞叶
  • 5篇虚拟现实
  • 5篇遥感
  • 5篇次生根
  • 4篇叶位
  • 4篇生理特性
  • 4篇耐旱
  • 4篇耐旱性
  • 4篇不同叶位
  • 4篇初生根
  • 3篇雄穗
  • 3篇虚拟现实建模
  • 3篇虚拟现实建模...
  • 3篇遥感信息
  • 3篇叶绿

机构

  • 34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中国科学院研...
  • 8篇空军航空大学
  • 4篇淮阴师范学院
  • 2篇黑龙江农业经...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作者

  • 30篇宋凤斌
  • 16篇徐洪文
  • 16篇童淑媛
  • 9篇刘胜群
  • 9篇朱先灿
  • 8篇王昊鹏
  • 6篇赵凯
  • 3篇周璇
  • 1篇王晓波
  • 1篇刘铁东
  • 1篇陈彬茹
  • 1篇贾书洪
  • 1篇杜震宇
  • 1篇李颖
  • 1篇刘旺盛
  • 1篇潘彤

传媒

  • 6篇华北农学报
  • 5篇农业系统科学...
  • 4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植物资源与环...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核农学报
  • 1篇电脑编程技巧...
  • 1篇玉米科学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微计算机信息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长春工业大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11篇2009
  • 8篇2008
  • 4篇2007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VRML的3D分形植被模拟生成(英文)被引量:2
2008年
分形理论作为自然场景的可视化输出十分有效,如植被、山体、流体等。首先分析分形理论的思路和相关算法,进而讨论、研究了对植被仿真进行了描述、再现,从而可有效地辅助于遥感信息的植被VRML(虚拟现实仿真建模语言)平台的可视化输出,服务于农作物估产。
王昊鹏赵凯
关键词:分形虚拟现实建模语言遥感
不同耐旱性玉米初生根和次生根中铁、锰、铜、锌、钠含量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以生长于田间的玉米掖单13(耐旱性玉米)和丹玉13(不耐旱性玉米)为试验材料,应用ICP对供试玉米的初生根和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和第九层次生根的铁、锰、铜、锌和钠元素含量等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个别根外,耐旱性玉米不同类型根中的铜含量极显著高于不耐旱性玉米根系(P<0.01);根中的锰元素含量和锌元素含量极显著高于不耐旱性玉米根系(P<0.05);根系中铁元素含量和根系中的钠元素含量在两品种玉米根系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
宋凤斌刘胜群童淑媛徐洪文朱先灿周璇
关键词:玉米初生根次生根微量元素含量耐旱性
两种不同基因型玉米苞叶叶绿素荧光特性差异分析被引量:22
2008年
在大田条件下,以郑单958和农大364玉米为研究材料,测定了苞叶的叶绿素含量,并对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及光合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基因型间玉米苞叶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存在差异。抽丝-灌浆期,郑单958显著高于农大364,说明此时郑单958苞叶的叶绿素更有利于获取更多的光能为光合作用所利用,但农大364苞叶的叶绿素降低速率要低于郑单958,这样有利于其保持更持久的光合能力。两种不同基因型间玉米苞叶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v/Fm、Fv/Fo等)存在较大差异。郑单958高于农大364,说明郑单958具有潜在高生物产量的生理生化基础。两种不同基因型间玉米苞叶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存在显著差异。抽丝-灌浆期,虽然郑单958的苞叶叶绿素含量高于农大364,但净光合效率较低,说明玉米的净光合速率是其生理生态因素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结果。
徐洪文宋凤斌童淑媛
关键词:玉米苞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光抑制
玉米雌雄穗发生发展及生理特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2年
在研究和了解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玉米雌雄穗发生发展、生理特性以及环境因子对它们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今后深入开展玉米雌雄穗的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徐洪文宋凤斌童淑媛
关键词:玉米雌穗雄穗生理特性
不同耐旱性玉米根系解剖结构比较研究被引量:22
2007年
以大田生长的不同耐旱性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徒手切片法和常规石蜡制片法对玉米的初生根和各层次生根的基部、中部和根毛区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比较。结果显示:与不耐旱品种玉米的根系相比,耐旱玉米的初生胚根的皮层细胞层数较少,木质部导管数量较多、导管直径较小;各层次生根的皮层细胞层数相对较少,木质部导管数量相对较多,导管直径相对较小。
刘胜群宋凤斌
关键词:玉米耐旱性根系
低温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61
2010年
利用盆栽试验,在15℃和5℃低温胁迫下研究了丛枝菌根(AM)真菌对玉米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抑制了AM真菌的侵染;接种AM真菌的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量、相对叶绿素含量高于不接种植株.与非菌根玉米相比,菌根玉米具有较高的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及较低的初始荧光(Fo),并且在5℃处理中差异显著.接种AM真菌使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显著增强;低温胁迫下,菌根植株的气孔导度(Gs)显著高于非菌根植株;而胞间CO2浓度(Ci)显著低于非菌根植株.表明AM真菌可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及改善叶片叶绿素荧光和光合作用来减轻低温胁迫对玉米植株造成的伤害,提高玉米耐受低温的能力,进而提高玉米的生物量,促进玉米生长.
朱先灿宋凤斌徐洪文
关键词:丛枝菌根叶绿素荧光低温胁迫玉米光合作用
不同耐旱基因型玉米根系生理性状研究被引量:15
2007年
为了研究玉米根系生理性状与耐旱性的关系,以生长于田间的玉米掖单13(耐旱)和丹玉13(不耐旱)为试验材料,分别于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测定其根系分布、保水力、吸收面积、氧化力、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等项指标.结果表明:耐旱基因型玉米在21 cm以下土层中的根干重以及根系氧化力极显著高于不耐旱基因型玉米根系(P<0.01);根系保水力、可溶性糖含量、还原糖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不耐旱基因型玉米根系(P<0.05);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在两基因型玉米根系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这些结果表明,根系所具有的吸水、保水能力和生物节水能力对玉米耐旱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刘胜群宋凤斌
关键词:玉米耐旱性根系生理功能
不同品种玉米籽粒成熟期间叶片形态衰老的差异被引量:18
2009年
试验研究了紧凑型玉米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农大364在籽粒灌浆、成熟过程中叶片衰老的形态变化。在灌浆期内,两个品种植株下部和顶部叶片的衰老进程明显快于中部叶片,并且平展型玉米的表现更为明显。两个品种穗位叶以上叶片的衰老程度具有明显差异,成熟期时,除了第17、18两叶以外,平展型玉米各叶位叶片的衰老比例均高于紧凑型玉米,致使其单株叶面积显著低于紧凑型玉米。籽粒灌浆后半阶段叶片的衰老速率显著高于前半阶段,平展型玉米在灌浆后半阶段叶片的衰老速度明显高于紧凑型玉米,这可能是引起两个品种单株产量差异的原因之一。有效缓解灌浆后半阶段顶部叶片的衰老将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特别是平展型玉米。
童淑媛宋凤斌徐洪文
关键词:玉米叶片单株产量
不同生育时期玉米苞叶叶绿素荧光特性差异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以郑单958和农大364两个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对大田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玉米苞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玉米苞叶叶绿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灌浆期达到最高值,且农大364苞叶的叶绿素降低速率要低于郑单958,这样有利于其保持更为持久的光合能力。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品种间苞叶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v/Fm、Fv/Fo等)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郑单958高于农大364,说明郑单958苞叶反应中心活性较高,具有较高的电子传递速率,并且苞叶叶片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捕获激发能的效率高于后者。
徐洪文宋凤斌朱先灿童淑媛
关键词:玉米苞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
植物菌根共生磷酸盐转运蛋白被引量:3
2009年
大多数植物能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形成菌根共生体。AM能够促进植物对土壤中矿质营养的吸收,尤其是磷的吸收。磷的吸收和转运由磷酸盐转运蛋白介导。总结了植物AM磷酸盐转运蛋白及其结构特征,分析其分类及系统进化,并综述了AM磷酸盐转运蛋白介导的磷的吸收和转运过程及其基因的表达调控。植物AM磷酸盐转运蛋白属于Pht1家族成员,它不仅对磷的吸收和转运是必需的,而且对AM共生也至关重要,为进一步了解菌根形成的分子机理及信号转导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
朱先灿宋凤斌
关键词:丛枝菌根基因调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