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71070)
- 作品数:28 被引量:127H指数:7
- 相关作者:卫英慧侯利锋许并社杜华云郭耀文更多>>
- 相关机构: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 脱模剂稀释用水对镁合金压铸件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通过采用不同的脱模剂稀释用水,研究了水质对镁合金压铸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脱模剂稀释用水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钙离子,对压铸产品成形有利,产品质量好;但钙离子加入量过少时脱模剂附着性差,过多时则影响镁液流动性。纯水+CaCl2的稀释水使用方便,而且合格率高,质量稳定性好,可用于批量生产,且对后面工序无影响。
- 杨丽景卫英慧侯利锋王朱恩于斌郭耀文许并社
- 关键词:脱模剂镁合金压铸
- 低碳钢表面机械研磨处理过程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低碳钢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计算了材料表面层的应力和应变分布情况,初步探讨了应变量和应变速率对材料塑性变形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SMAT后样品表面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其表面层的应变、应变速率和应力沿厚度方向均逐渐减小,这与其微观组织相对应;塑性变形时的应变量和应变速率对于样品晶粒细化和处理后最终晶粒尺寸的大小起重要作用。在系统激振频率为50 Hz时,SMAT过程中样品最表面层的应变速率最大可达681 s-1。
- 卫英慧马靳河张亨金侯利锋许并社刘刚
- 关键词:低碳钢表面机械研磨塑性变形应变速率
- Influence of counter-intuitive behavior on surface nanocrystailization被引量:1
- 2008年
- LIN Wan-ming WEI Ying-hui DU Hua-yun HOU Li-feng XU Bing-she
- 关键词:表面层表面机械研磨处理透射电子显微镜维氏硬度计阳极极化
- 奥氏体耐热钢低周疲劳性能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0年
-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奥氏体耐热钢,介绍了奥氏体耐热钢低周疲劳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比了室温和高温下奥氏体耐热钢疲劳断裂特征。其中,间隙原子、应变、温度、层错能对奥氏体耐热钢疲劳性能影响较大;在高温疲劳-蠕变过程中,影响材料裂纹扩展和疲劳断裂的关键因素是温度和应力;在疲劳寿命预测方面,已建立了众多模型,但对一些新型材料会有一定偏差,需要建立适合的寿命预测模型。
- 戴鑫宇方旭东徐芳泓卫英慧侯利锋侯利锋
- 关键词:奥氏体耐热钢
- 镁合金压铸模表面冲蚀过程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主要分析了镁合金压铸模在熔汤的高速冲击下模具发生冲蚀的过程。通过金相显微分析、硬度测试及SEM等实验手段分析得知:本套模具的冲蚀是镁液对模具连续的高温、高速冲击引起的。该模具材料使用的SKD-61钢虽然存在一定的带状组织,但是从总体上说是合格的,它不是引起冲蚀的最根本原因;液流速度过大并与模面呈一定的冲击角度是冲蚀现象的直接根源。
- 焦亚波卫英慧
- 关键词:镁合金压铸冲蚀
- 超细晶粒Q235钢板力学性能和强韧化机理研究被引量:9
- 2006年
- 通过添加合金元素Nb和Ti及配以合理的控轧控冷工艺,得到了强韧性配合良好的超细晶粒Q235钢板。在对钢的力学性能测试和显微组织观察的基础上,研究了超细晶粒钢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超细晶粒Q235钢的组织为铁素体加珠光体;但其性能较传统Q235钢翻了一番;强度改善是控轧控冷工艺和加入微合金化元素Nb和Ti综合作用的结果。超细晶粒Q235钢板的强韧化机制主要是细晶强化,其次为沉淀强化。
- 张亨金卫英慧刘东风许并社
- 关键词:Q235钢力学性能控轧控冷细晶强化
- Q235钢表面纳米化处理对离子注入的影响被引量:5
- 2007年
- 通过高能喷丸处理,在Q235低碳钢的表面得到了一层约20μm厚的纳米晶组织,然后使用金属蒸汽弧离子注入机(MEVVA)对表面纳米化处理前后的试样进行了钛离子注入。研究结果表明,Ti注入Q235钢后,浓度基本上服从Guass分布;经过表面纳米化处理的样品,注入元素浓度与未经处理的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离子注入的深度则变化不大。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经过表面纳米化处理的试样表面层含有更多的缺陷,注入原子与这些缺陷的交互作用导致了其固溶度的超额增加。
- 张亨金卫英慧杜华云侯利锋刘刚许并社
- 关键词:Q235钢表面纳米化离子注入
- 高磷Ni-P镀层的AFM表征及耐蚀性被引量:2
- 2009年
- 化学镀Ni-P二元合金镀层的耐蚀性与其组织结构、表面形态密切相关。实验获得磷质量分数11.54%的高磷镀层,镀态下为非晶态结构。300℃热处理后开始晶化,并在400℃热处理时完全晶化,镀层由非晶态的Ni相转变为Ni3P+Ni混合稳定相。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镀层表面观察发现,不同热处理下的镀层合金表面形态差别很大。形态的差异对镀层合金的耐蚀性有影响,特别是400℃热处理后,由于表面"纳米植被"的覆盖使得此时镀层合金的耐蚀性最优异。
- 李志祯卫英慧侯利锋杨丽景
- 关键词:化学镀原子力显微镜晶化耐蚀性
- 纯铜表面纳米化对镍扩散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9年
- 利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在纯铜表面制备出纳米结构表层,并对其表面进行了电镀镍处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镍原子在纳米晶铜中的扩散行为。结果表明:表面纳米晶层内存在有大量非平衡态缺陷和晶界,尤其是三叉晶界数量增加,降低了镍原子扩散的激活能,提高了其扩散系数,从而加快了镍原子的扩散。
- 林万明卫英慧杜华云毕海香侯利锋
- 关键词:表面机械研磨处理扩散铜表面纳米化
- 碳黑加热制备纳米碳洋葱
- 2008年
- 以井式气体渗碳炉中的碳黑为原料,采用真空热处理法制备了纳米碳洋葱。首先,对原料进行了XRD和HRTEM表征,并对其各种成分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不同的温度(1100~1900℃)对原料进行热处理,得到了单体碳洋葱和内包金属碳洋葱。结果表明,在高温时碳洋葱生成量较多,且石墨化程度高;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生成碳洋葱产量高,结构缺陷较少。最后,结合本实验现象,对碳洋葱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
- 高文兰卫英慧林丽霞侯利峰许并社
- 关键词:真空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