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054306)
- 作品数:12 被引量:81H指数:5
- 相关作者:周长忍李立华刘源岗焦延鹏罗丙红更多>>
-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华侨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壳聚糖支架的水化处理比较研究
- 2007年
- 目的比较不同物质对壳聚糖支架进行水化处理后的物理性能及溶剂对酶蛋白分子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用NaOH、氨水,乙醇、丙酮对壳聚糖支架进行水化处理。检测孔隙率、力学强度、支架形貌及酶活性。结果以氨水水化处理后各指标较理想。结论支架材料的后续处理过程宜采用氨水对材料进行水化处理。
- 刘源岗周长忍
- 关键词:壳聚糖水化氨水
- 聚乳酸膜等离子接枝聚合PVP及表面性能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为改善聚乳酸(PLA)材料的亲水性,本研究利用低温等离子技术对其进行了表面改性。通过改变不同的工作条件(Wf=150w,t=3min,2min,1min;Wf=30w,t=10min,8min,5min,3min,1min)对其进行了优化条件的选择,然后通过气相法和常压液相法两种方法进行了PLA-NVP接枝反应,并通过SEM和AFM观察了材料的表面形态,水接触角测量表征了材料等离子处理和等离子接枝前后亲水性的变化,FTIR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变化,通过材料改性前后质量的变化分析了材料的接枝情况。结果表明等离子处理和接枝后的材料表面呈现大小不一的气孔和沟痕,这种粗糙的表面将有利于细胞的粘附;材料的亲水性有明显的变化,接枝后的接触角由原来的78°下降到50°;FTIR谱图表征1750cm-1吸收峰的低波数侧1637.19cm-1出现新的吸收峰,该峰对应于PVP链段上酰胺基团中的羰基伸缩振动吸收,并且改性前后的质量变化进一步验证了其接枝情况。
- 李立华田冶李丽虹杨媛罗丙红焦延鹏周长忍
- 关键词:聚乳酸乙烯基吡咯烷酮等离子接枝聚合
- 新型角膜支架材料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首先合成了一种新型可降解的三乙烯基交联剂,并以偶氮二异丁氰(A IBN)为引发剂与乙烯基吡咯烷酮(NVP)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一种新型的交联NVP角膜支架材料。对材料的吸水率、接触角和降解性能进行了测定,通过体内埋植实验和细胞培养对材料进行了生物相容性评价。结果表明材料的吸水率达到104%,接触角为41,°降解速率较为恒定;体内埋植实验研究表明,3个月后,材料已大部分降解,材料内出现胶原和角膜基质细胞,周围组织无明显的炎症反应;细胞培养实验表明,角膜上皮细胞在材料上可以较好的生长,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种合成的新型交联NVP角膜支架材料将在角膜组织工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焦延鹏李立华丁勇周长忍
- 关键词:角膜生物相容性
- 聚乳酸壳聚糖复合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被引量:26
- 2005年
- 为改善聚乳酸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降解速率过快、亲水性差和降解产物呈酸性等缺点,本研究制备了一系列高孔隙率的聚乳酸/壳聚糖三维多孔复合支架材料,通过软骨细胞培养、动物皮下和肌肉植入试验对其进行了生物相容性研究。软骨细胞培养试验表明软骨细胞能在复合支架材料贴附增殖,材料无明显毒性;植入试验结果显示纯聚乳酸在体内2个月左右已经降解吸收,失去力学强度,复合材料三个月后仍能保持一定的力学强度和形状,而且组织切片也同时表明复合材料的炎症反应远远低于纯聚乳酸材料。
- 李立华焦延鹏李志忠丁珊邓德礼周长忍
- 关键词:聚乳酸壳聚糖骨组织工程生物相容性
- 生物可降解交联剂对PVP膜性能的影响
- 2005年
- 本研究在制备了一系列可降解的三乙烯基交联剂的基础上,利用偶氮二异丁氰(AlBN)引发该交联剂与N- 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交联。重点研究了交联剂含量及分子量对材料的吸水率、接触角利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膜材料的接触角随着交联剂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吸水率和材料的降解速率却逐渐减小;随交联剂分子量的增加,材料的吸水率是逐渐增加但对接触角的影响不大,材料的降解速率随交联剂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
- 焦延鹏李立华周长忍
- 关键词:交联
- 功能性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复合微粒的制备分离方法比较(英文)被引量:2
- 2005年
- 背景:生物相容性是药物缓释系统的一个关键指标,除了材料本身具有生物相容性以外,微球的球形度和表面光洁度对生物相容性也有很大影响。目的:获得球形度较高且表面光滑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提高微球的生物相容性。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4-06/2005-01在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完成。材料有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菌酶,聚乙烯醇,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仪器:匀浆机,超声波清洗仪,机械搅拌机,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方法:①微球制备:采用双乳液法制备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溶菌酶为模型蛋白药物。采用3种分离方法(直接冷冻干燥法、过滤法、离心法)收集产品,洗涤,真空冷冻干燥。②扫描电镜观察:观察3种分离方法对微球形态的影响。所有的样品都经过镀铜台以及喷金处理,然后再进行电镜观察。③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微球的表面形态结构进行分析。结果:①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直接冷冻干燥法和过滤法相比,离心处理的方法对获取球形度较高且表面光滑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更为有效,而超声分散对微球的形态结构造成影响。②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微粒表面光滑平整,平均粗糙度为48.55nm。结论:通过观察不同的下游处理过程对微球分离制备的影响,能够获得球形度高且表面光滑的产品。此外,根据实验过程中微粒的形成与支架的构建同步这一结果,提出了一步法这一新方法用于构建与微粒结合有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刘源岗罗丙红廖问陶李立华周长忍
-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微球体生物相容性材料
- 功能性载溶菌酶微球的制备与性能被引量:5
- 2007年
- 为了制备理化性能优异的溶菌酶微球用于壳聚糖材料的体内降解调控,实验从多参数多指标出发,较为系统全面地考察了载溶菌酶微球的制备与性能。微球产率为5.7%~97.4%,粒径可控制在30~100μm,载药量和包封率理想。微球缓释效果明显,16 d的释放可控制在20%~70%的较大区间内,释放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酶活基本保持完好,大部分在90%以上。
- 刘源岗周长忍
- 关键词:功能性微球溶菌酶
- 一类新型超声诊断显影剂——生物降解性聚L-乳酸微囊被引量:17
- 2003年
- 报道了一类新型超声诊断显影剂——聚L-乳酸微囊的制备、结构测定,以及在动物(犬)体内外的超声显影效果;同时用PLLA荧光微囊检测了这类显影剂在动物体内微循环时栓塞发生的可能。结果表明:用(水/油/水)乳液-溶剂蒸发法制得的聚L-乳酸微囊为中空结构,它们不但能在用硅胶输液器制备的模拟血管中产生很强的体外超声显影效果,而且在动物的血液循环中也能呈现很强的超声显影效果、显影时间可长达3h之久,超声显影效果优于临床应用的Levovist和NF FC类微泡型回波造影剂。动物实验结果还表明:粒径为2~8μm的聚L-乳酸微囊能很好地通过肺滤、可在毛细静脉和毛细动脉中很好地流动,能够避免栓塞的生成,因此是一类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新型超声诊断显影剂。
- 王身国崔文瑾李光明蔡晴智光赵玉英杨波徐勇
- 关键词:生物降解性显影效果
- 载溶菌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形成机制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分析载溶菌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形成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07在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完成。采用双乳液法(W/O/W法)制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通过改变微球的制备条件[初乳时间(15,30,45,60,120s)、初乳速度(6000,10000,14000,18000,22000r/min)、聚乙烯醇质量浓度(0,5,25,50,100g/L)、复乳时间(0.5,2.5,5,8,11.5h)、复乳速度(200,400,600,800,1000r/min)、初始药物质量浓度(0,20,40,60,80,100g/L)、内/外水相添加剂(吐温-80、葡聚糖、蔗糖、氯化钠)、油相潜溶剂(丙酮、甲醇、乙醇、二甲基亚砜)],制备不同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扫描电镜下观察微球内/外部结构。结果:制备出不同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微球表面主要呈3种状态:光滑致密、光滑多孔或粗糙多孔。微球的内部呈多孔洞或核壳结构。①初乳速度较低时(<10000r/min),微球表面以光滑为主,内部多孔,中间有一大的核心;初乳速度较高时(>18000r/min),微球表面较为粗糙,内部孔洞致密,呈蜂巢状。②不同初乳时间制备的微球仍以表面平滑为主,有的微球表面有孔洞,大小在几个微米左右,微球内部仍然是蜂巢状结构。③聚乙烯醇质量浓度影响复乳的稳定性,从而对微球的形成过程影响很大。④复乳时间对微球形成过程的影响较为明显,反应时间过短(<0.5h),微球未充分固化,增加反应时间,球形度相对提高。⑤复乳速度直接影响到复乳体系的稳定。速度较低时(200r/min),形成的微粒体积较大,易形成不规整的大块聚集体。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微粒球形度也相应提高。但是当速度过大时(1000r/min),微粒容易破裂形成碎散的不规则聚集体。⑥初始药物质量浓度对微球形成过程的影响很大,药物质量浓度高时(100g/L),微球表面粗糙,碎片较多;药物质量浓度为60g/L�
- 刘源岗周长忍
- 关键词:溶菌酶
- 下游处理对PLGA微球分离制备的影响
- 2009年
- 为获得球形度较高且表面光滑的PLGA微球,提高微球的生物相容性,考察了直接冷冻干燥法等不同的下游处理过程对微球分离制备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产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直接冷冻干燥法(一步法)可获得镶嵌有微球的纤维状网络结构,是一种构建与微粒结合有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新方法;过滤法采用的时间长,不利于酶等物质活性的保持,同时也不易除去PVA;离心处理方法对获取球形度较高且表面光滑的PLGA微球更为有效,而超声分散对微球的形态结构造成影响.
- 刘源岗李立华罗丙红廖问陶周长忍
- 关键词:微球一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