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70780)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王芳谭天伟徐文雯马习东赵燕君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化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篇单甘酯
  • 1篇诱变
  • 1篇诱变筛选
  • 1篇脂肪酶催化合...
  • 1篇少根根霉
  • 1篇生产菌
  • 1篇双甘酯
  • 1篇响应面
  • 1篇响应面法
  • 1篇响应面法优化
  • 1篇糊精
  • 1篇环糊精
  • 1篇根霉
  • 1篇富马酸
  • 1篇Β-环糊精
  • 1篇催化合成

机构

  • 2篇北京化工大学

作者

  • 2篇谭天伟
  • 2篇王芳
  • 1篇邓利
  • 1篇马习东
  • 1篇赵燕君
  • 1篇徐文雯

传媒

  • 1篇化学反应工程...
  • 1篇生物加工过程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响应面法优化脂肪酶催化合成单、双甘酯的工艺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响应面法对无溶剂体系中假丝酵母99-125脂肪酶-β环糊精复合物催化甘油、油酸酯化反应合成单甘酯、双甘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选取催化剂添加量、醇酸物质的量比、搅拌转速、反应初始加水量、β-环糊精添加量、温度等6个因素作为连续变量,反应时间作为不确定变量进行中心组份星型设计,以单甘酯、双甘酯、三甘酯、脂肪酸为响应值设计出47个实验并进行了模型分析,确定了单甘酯、双甘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以及影响反应的关键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影响因素中,醇酸物质的量比和反应初始加水量对单甘酯和双甘酯的含量影响最大,优化后单双甘酯含量均可达40%左右,单双甘酯总量达60%以上,均与响应面模型预测值吻合。利用该模型可有效控制反应过程中单、双甘酯的比例。
赵燕君王芳谭天伟邓利
关键词:单甘酯双甘酯Β-环糊精响应面
富马酸生产菌少根根霉的诱变筛选被引量:5
2008年
以实验室原少根根霉为出发菌种,通过紫外线和LiCl诱变处理,发现当紫外线照射时间为3 min,并在质量分数4%LiCl的平板中培养,可诱变出富马酸高产菌。利用溴甲酚绿加塑料小管的平板进行初筛,其生成的富马酸通过塑料小管底部渗透到指示培养基中,产生变色圈,根据变色圈大小可初步判断诱变株的产酸能力,大大缩短了筛选时间。在葡萄糖质量浓度为80 g/L时,诱变后的3#菌种在发酵72 h后能产生55.02 g/L的富马酸,比原菌种的富马酸产量提高了2.49倍。
徐文雯马习东王芳谭天伟
关键词:根霉富马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