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51001)

作品数:24 被引量:66H指数:6
相关作者:朱红杨武斌张世超郭玉宝康晓红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理学化学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电气工程
  • 11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9篇电池
  • 19篇燃料电池
  • 14篇催化
  • 10篇直接甲醇
  • 10篇直接甲醇燃料...
  • 10篇甲醇燃料电池
  • 9篇催化剂
  • 8篇质子交换
  • 8篇质子交换膜
  • 6篇质子
  • 6篇质子交换膜燃...
  • 6篇质子交换膜燃...
  • 5篇电催化
  • 5篇电化学
  • 5篇聚醚
  • 4篇醚酮
  • 4篇聚醚醚酮
  • 4篇磺化聚醚醚酮
  • 4篇甲醇
  • 4篇甲酸

机构

  • 21篇北京交通大学
  • 5篇北京工业大学
  • 4篇北京化工大学
  • 4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中北大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国家研究院

作者

  • 21篇朱红
  • 7篇杨武斌
  • 5篇张生生
  • 5篇康晓红
  • 5篇夏定国
  • 4篇张世超
  • 4篇郭玉宝
  • 4篇谢佳
  • 3篇张宁
  • 3篇杨儒
  • 3篇江红
  • 2篇魏永生
  • 2篇张新卫
  • 2篇杨玉国
  • 2篇郭洪范
  • 2篇冯兰英
  • 2篇申靓梅
  • 2篇于志辉
  • 2篇王明
  • 1篇张丽娟

传媒

  • 2篇化工时刊
  • 2篇无机化学学报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电源技术
  • 2篇Journa...
  • 1篇现代化工
  • 1篇安全与电磁兼...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合成树脂及塑...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功能材料
  • 1篇计算机与应用...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电池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2篇2005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氧化物/Nafion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被引量:3
2007年
分别以SiO2、TiO2、Al2O3和ZnO等纳米氧化物为改性剂,采用流延法制得纳米氧化物/Nafion复合膜。XRD和ATR/FT-IR分析表明纳米氧化物在复合膜均匀分散,也没有发生团聚现象。对复合膜的质子传导和阻醇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纳米氧化物/Nafion复合膜具有较好的质子传导性能;阻醇性能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以SiO2和TiO2改性的Na-fion膜最为明显,甲醇透过系数分别从约10降低到约10-7和10-8数量级。这说明纳米氧化物/Nafion复合膜是一类较好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材料。
杨武斌朱红王明张世超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纳米氧化物复合膜阻醇性能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三维稳态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14年
燃料电池模型研究对于揭示电池内部各种传递现象、优化结构设计、改善电池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质子交换膜燃料单池三维稳态、非等温模型,研究不同扩散层孔隙率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模型考虑了质量、动量、能量、组分、电荷守恒方程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等影响因素。模拟结果表明高孔隙率能促进气体的扩散过程、降低气体浓度梯度、降低脊部效应、降低电流密度梯度,从而提高燃料电池性能。
郭玉宝朱红魏永生郭志军
关键词: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稳态孔隙率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磷钨酸/二氧化硅/磺化聚醚醚酮复合膜
以二氧化硅和磷钨酸改性磺化聚芳醚酮,制得一种新型磺化聚醚醚酮复合膜。采用隔膜扩散方法测定复合膜的甲醇透过系数,结果表明,磷钨酸/二氧化硅/磺化聚醚醚酮复合膜的阻醇性能优于Nafion115;利用交流阻抗法测定了复合表面膜...
杨武斌朱红
关键词:复合膜磺化聚醚醚酮磷钨酸二氧化硅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文献传递
H_2在Pt(111)表面吸附及电催化的密度泛函理论被引量:2
2016年
Pt是燃料电池的重要电催化剂,为研究H2在Pt表面的吸附和氧化行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通过构造表面层模型方法,对H2分子在金属态和电极Pt(111)表面Top、Bridge和Hollow三种吸附位进行研究.H2在Pt(111)表面Hollow位吸附能最大,Top位吸附能最小;电极表面吸附能远大于金属态表面吸附能.吸附过程中H—H键被拉长,吸附后H—H键振动频率比自由分子振动频率减少,产生明显红移.电吸附过程中电子由H2分子向电极Pt(111)表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移.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十分相近,从理论上解释了H2在电极Pt表面的电吸附和电催化机理.
郭玉宝朱红杨儒
关键词:H2PT(111)表面电吸附电催化氧化密度泛函理论
WC对PEMFC用Pt/C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
本文研究了WC对Pt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还原煅烧方法制备得到WC, 将其加入常规Pt/C催化剂中,利用循环伏安作为表征方法,将加入前后的催化性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随着WC的加入,催化剂在酸性介质...
张生生朱红张宁康晓红郭洪范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
文献传递
磺化聚醚砜膜和聚醚砜/磺化聚醚砜共混膜初探(英文)
2007年
以氯磺酸为磺化剂,以二氯甲烷为溶剂,在室温下合成了磺化聚醚砜(SPES),并采用红外光谱证明了SPES中-SO3H基团的存在。采用流延法制备了SPES膜和PES/SPES共混膜。SPES膜在室温下的电导率和甲醇透过系数随着磺化度的增大而增大。由于PES/SPES共混膜存在相分离行为,导致其甲醇透过系数随PES的含量增加而降低。PES的加入降低了共混膜-SO3H基团的浓度,导致共混膜的电导率也降低。所制备SPES膜和PES/SPES共混膜表现了较好的质子传导性能和阻醇性能,有望作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
朱红杨武斌
关键词:磺化聚醚砜聚醚砜共混膜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掺杂Fe元素对Pd/C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用Fe作为掺杂元素,以活性炭为载体,通过浸溃还原方法制备了Pd:Fe原子比分别为1:1、2:1、1:2的Pd-Fe/C催化剂.采用TEM和XRD技术对合金催化剂的物理性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获得的Pd-Fe/C催化剂合金粒子在载体上分布均匀,粒径<5nm,Fe的掺杂量对Pd/C催化剂晶体结构有很大影响,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比较,分析了三个不同比例的Pd-Fe/C催化剂和Pd/C催化剂对氢和甲酸的电催化氧化性能.结果得出:在相同的峰值电位下,几种催化剂的电流密度大小顺序为:Pd-Fe/C(1:1)>Pd-Fe/C(2:1)>Pd/C>Pd-Fe/C(1:2).结果表明,适量掺杂Fe提高了Pd/C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且Pd:Fe原子比为1:1时催化性能最好.
江红冯兰英朱红郭志军张新卫
关键词:直接甲酸燃料电池电化学催化
碱性体系中AuFe/C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化学氧化
2014年
通过在水-乙醇体系并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存在的条件下用KBH4还原HAuCl4和FeCl3制备了AuFe/C催化剂。通过热处理和酸洗过程实现催化剂中Au和Fe的合金化及去除催化剂中未合金化的Fe。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显示,AuFe/C催化剂的合金化程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强。透射电镜(TEM)观测结果表明,AuFe/C催化剂中AuFe纳米粒子的粒径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400℃下热处理时,由于催化剂中的AuFe纳米粒子既能满足一定的合金化程度,又能保持较小的粒径,AuFe/C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比质量和比表面积活性。
卢利权张世超闫少辉
关键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化学氧化合金化
磷钨酸/二氧化硅/磺化聚醚醚酮复合膜的制备、表征与性能被引量:11
2007年
以二氧化硅和磷钨酸改性磺化聚醚醚酮制得一种新型磺化聚醚醚酮复合膜。复合膜中杂多酸仍然保持着Keggin型PW12O430-阴离子的特征结构,二氧化硅和磷钨酸以无定形状态均匀分散于复合膜中。磷钨酸/二氧化硅/磺化聚醚醚酮复合膜的阻醇性能优于Nafion115;质子导电性能随着温度的提高有所增加。复合膜在磷钨酸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杨武斌朱红张世超
关键词:复合膜磺化聚醚醚酮磷钨酸二氧化硅
原子簇化合物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原子簇化合物(cluster compounds)被称为"物质第五态",它是以两个以上原子(金属/非金属)形成的多面体为核心,再同外围原子、离子或基团配位键合后构成的化合物,是一类极小的原子聚合物,其物理性质与一般状态物...
谢佳夏定国
关键词:原子簇化合物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