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2003)
- 作品数:39 被引量:274H指数:10
- 相关作者:窦晓光陈新月魏来侯金林孙剑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传染病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被引量:1
- 2014年
- 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是内科学重要分支.传染病教学对于全科和专科医师培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医学领域与国际快速接轨.越来越凸显英语在我国传染病教学中的重要性。双语教学是指在课堂上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英语两门语言进行教与学,并熟练运用双语进行学科学习、思考和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是全国最早尝试传染病双语教学的院校之一.现将传染病双语教学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报告如下。
- 柳雅立陈新月
- 关键词:传染病教学双语教学专科医师培训感染性疾病内科学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短期自发波动分析
- 2012年
- 目的通过监测未抗病毒治疗的处于免疫清除期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载量,评价其HBV DNA短期自发波动情况及影响其波动的相关因素。方法入选123例ALT>2×ULN的未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收集首次就诊的HBV DNA定量(罗氏COBAS)、HBsAg定量、ALT、AST结果,第二次就诊(间隔4周以内)的HBV DNA定量结果;对于首次就诊4周内行肝脏穿刺的受试者评价其肝组织学结果(Knodell坏死炎症评分和Ishak组织纤维化评分)。结果 93例(75.6%)受试者HBV DNA波动≤0.5 Log IU/ml,30例(24.4%)受试者HBV DNA波动>0.5 Log IU/ml。应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HBV DNA的波动程度与Knodell坏死炎症评分及HBV DNA载量相关。Knodell坏死炎症评分≥10的患者其发生HBV DNA显著波动的概率显著高于Knodell坏死炎症评分<10的患者(50.0%vs 18.3%,P=0.042);HBV DNA载量<7 LogIU/ml的患者,其发生HBV DNA显著波动的概率显著高于HBV DNA载量≥7 Log IU/ml的患者(42.9%vs 20.6%,P=0.03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免疫清除期,其HBV DNA在短期内存在波动,其中约25%的受试者的HBV DNA波动在0.5 LogIU/ml以上;HBV DNA波动的程度与肝脏炎症程度以及HBV DNA载量相关。
- 樊蓉尹军花杨淑玲李小溪余高扬孙剑侯金林
-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载量
- 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群抗病毒治疗策略被引量:16
- 2013年
- 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母婴垂直传播或幼年期感染,因此疾病的自然史中存在免疫耐受的特殊状态。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HBV DNA高水平、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肝组织没有或仅有轻微的炎症。对于这些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人群抗病毒治疗的问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文章从ALT与HBV感染的关系、哪些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应该抗病毒治疗及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加以阐述。
- 窦晓光
- 关键词:丙氨酸转氨酶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被引量:6
- 2012年
- 近年,由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新近更新的中国和国际主要CHB治疗指南进一步明确强调CHB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毒复制,从而延缓肝脏疾病的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细胞癌或肝衰竭的发生。目前主要有两类CHB抗病毒治疗策略:
- 樊蓉侯金林孙剑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个体化治疗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CHB肝脏疾病
- 阿德福韦酯和替比夫定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肾脏功能影响的比较被引量:42
- 2012年
-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及替比夫定(L-DT)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ADV(n=46)及L-DT(n=55)单药治疗的101名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比较治疗52周的血清肌酐(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基线的变化情况及eGFR≥90 ml.min-.11.73 m-2患者的比例。结果 52周时,ADV和L-DT组患者CR较基线变化平均值分别为+0.05和-0.12 mg/dl(ADV vs L-DT,P=0.000),未观察到CR较基线升高>0.50 mg/dl患者;eGFR较基线变化中位数分别为-4.09和+18.32 ml.min-.11.73 m-(2ADV vs L-DT,P=0.000);基线肾功能轻度受损(eGFR<90 ml.min-.11.73 m-2)的患者中,ADV组有37.50%(3/8)在52周时上升至大于90 ml.min-1.1.73 m-2,L-DT组有92.31%(12/13)上升至大于90 ml.min-.11.73 m-2;ADV组eGFR≥90 ml.min-.11.73 m-2患者比例由基线的82.61%降至52周的78.26%,而L-DT组eGFR≥90 ml.min-1.1.73 m-2患者比例由基线的76.36%升至52周的94.55%;两组不同eGFR水平患者的构成比在基线时无统计学差异(P=0.443),52周时有统计学差异(P=0.015)。结论 L-DT抗病毒治疗对于肾脏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明,需要进一步研究。
- 李小溪钟春秀杨淑玲樊蓉彭劼郭亚兵孙剑侯金林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阿德福韦酯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抑郁症发病率及其相关独立危险因素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了解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汉族人群中,抑郁症发病率及相关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有997例符合入选标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纳入了研究。应用贝克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抑郁评分。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两组:得分≥17,为抑郁症组(占16.85%,168/997);得分<17,无抑郁症组(占83.15%,829/997)。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抑郁症发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性别组成、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及是否吸烟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抑郁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比值比(OR)=3.85,95%可信区间(CI):2.28~6.50,P=0.001];失代偿期肝硬化[OR=2.31,95%CI:1.20~4.48,P=0.013];单身[OR=2.01,95%CI:1.12~3.60,P=0.019];分居[OR=17.39,95%CI:1.64~184.47,P=0.018];离异[OR=3.82,95%CI:1.36~10.74,P=0.011];未受过高等教育[OR=2.04,95%CI:1.22~3.42,P=0.007];低收入[OR=3.94,95%CI:1.38~11.28,P=0.011];中等收入[OR=2.96,95%CI:1.02~8.62,P=0.047];吸烟[OR=3.67,95%CI:2.13~6.31,P=0.001];及曾经吸烟[OR=3.33,95%CI:1.66~6.68,P=0.001]。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抑郁症发病率相对较高,抑郁症发生相关独立危险因素有女性、单身、分居、离异等婚姻状况、未受过高等教育、低收入水平、吸烟及疾病进展至肝硬化失代偿期,而与丙型肝炎病毒载量及基因型无显著的相关性。
- 宋广军饶慧瑛高莹卉封波魏来
- 关键词:抑郁症发病率
-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建立斑马鱼肝纤维化模型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利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致中毒性肝损伤的方法构建斑马鱼肝纤维化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3月龄野生型斑马鱼120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DEN处理组,分别观察两组斑马鱼生存率及行为学改变,在DEN处理2周、4周和6周末,分别从两组中随机抽取等量样本测量肝指数,并制作石蜡切片,采用HE染色、Gomori氏网状纤维染色及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方法观察肝纤维化病变。结果 DEN处理组斑马鱼在造模期间未见明显行为学改变,与对照组斑马鱼相比,DEN处理组斑马鱼肝指数在2周、4周和6周末均无统计学差异。病理染色结果显示造模4周末,DEN处理组斑马鱼肝细胞变性坏死,30%斑马鱼肝脏网状纤维合成分泌增多;6周末,DEN处理组斑马鱼结构紊乱,80%斑马鱼肝脏纤维过度沉积,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合成分泌异常增多,可见纤维结节形成。结论采用DEN诱导中毒性肝损伤方法能够成功地构建稳定的斑马鱼肝纤维模型,为进一步探讨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筛选奠定了实验基础。
- 王坤元刘莉戴文聪陈小辉郑新春侯金林
- 关键词:斑马鱼肝纤维化二乙基亚硝胺动物模型
- 如何提高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被引量:2
- 2013年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重要病因。HCV感染后20年肝硬化的发生率约为12.5%。2005年,美国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21.25万例,估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会增加到37.5万例,按美国的计算标准,2005年世界范围内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约为780万例,2015年约为1380万例’。目前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C,CHC)的持续病毒应答(sustainedvirologicresponse,SVR)率在1型HCV感染患者已经超过66%;2、3型HCV感染患者在80%以上;但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SVR率仅为30%左右。对HCV相关性肝硬化而言,清除HCV是可能阻止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的惟一治疗方法。本文旨在讨论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紧迫性、影响因素及提高抗病毒疗效的策略。
- 封波魏来
- 关键词:肝炎丙型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与血清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抗病毒疗效与血清辅助性T细胞(helper T,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75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的CHC患者(CHC组)的抗病毒疗效进行评估。用Luminex技术检测基线、治疗4周和治疗12周血清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12、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和IL-13)水平,并与11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C组绝大多数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仅TNF-α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获得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nd of 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ETVR)患者(ETVR组)的Th1类细胞因子IFNγ水平在基线、治疗4周和治疗12周均高于未获得ETVR的患者(nETVR组)(P<0.05),TNF-α水平在基线和治疗4周均高于nETVR组(P<0.05);ETVR组Th2类细胞因子IL-4水平在基线、治疗4周和治疗12周均低于nETVR组(P<0.05)。结论 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过程中Th1类细胞因子优势反应有利于获得病毒学应答。
- 郭丹丹张永宏马丽娜柳雅立鲁俊锋金怡何智敏画伟郑燕红陈新月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类
-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关系被引量:2
- 2014年
- 慢性肝脏疾病往往引起全身多系统疾病,而国外研究发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是慢性肝脏疾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3].在我国,慢性肝脏疾病主要由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该人群发生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因素包括疾病自身的影响以及普通人群共有的危险因素.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将使患者骨折风险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长期预后[4].
- 曹颖徐小元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患者骨质疏松骨量减少慢性肝脏疾病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慢性乙型肝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