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B401)

作品数:84 被引量:506H指数:13
相关作者:杨国荣高瑞泉顾红亮贡华南付长珍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江苏社会科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3篇哲学宗教
  • 6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4篇哲学
  • 7篇儒家
  • 5篇中国哲学
  • 5篇视域
  • 4篇主义
  • 4篇庄子
  • 4篇逍遥
  • 4篇逍遥游
  • 4篇境界
  • 3篇新儒家
  • 3篇哲学史
  • 3篇知识
  • 3篇中国哲学史
  • 3篇认识论
  • 3篇启蒙
  • 3篇权利
  • 3篇自由主义
  • 3篇伦理
  • 3篇《庄子·逍遥...
  • 3篇本体论

机构

  • 83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江苏社会科...

作者

  • 21篇杨国荣
  • 14篇高瑞泉
  • 10篇顾红亮
  • 8篇贡华南
  • 7篇付长珍
  • 5篇陈赟
  • 5篇郁振华
  • 4篇刘梁剑
  • 3篇蔡林波
  • 2篇陈乔见
  • 2篇潘德荣
  • 1篇周屹
  • 1篇李似珍
  • 1篇宋锡同

传媒

  • 10篇社会科学
  • 9篇华东师范大学...
  • 5篇学术月刊
  • 5篇杭州师范大学...
  • 4篇哲学研究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思想与文化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 3篇现代哲学
  • 2篇文史哲
  • 2篇孔子研究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学海
  • 2篇人文杂志
  • 2篇哲学分析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哲学动态
  • 1篇浙江学刊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 1篇2012
  • 12篇2011
  • 27篇2010
  • 27篇2009
  • 17篇2008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无形、形名到形而上——“形而上”道路之生成被引量:12
2009年
"形"的观念之历史的展开同时表现为逻辑的开展。《老子》以形体统一的"象"为宗,警惕、反对"无形"向"形"的分化。孔子强调内在仁爱对行为、形体的主导;孟子、荀子同样主张以仁义之心主宰形色之质,显示出对形的抑制。形名家主张形与名的一致,强调形的区分义,以分别、差异为基本视角看待万物,将"形"上升、凸显为本质性观念。这种以形为性的思想倾向首先为庄子所扭转。庄子立足于完整的生命,一方面反对形名家以形为性的看法,质疑"形"所拥有的独立的、本质的意义,而将形的本质归诸气、道、德、神、生;另一方面,将形视为道的直接显现,视为生之理的体现,在对"使形者"与"形形者"等"形"的根据的寻求中赋予"形"以"生理"内涵。既主张由形入道,又需要超越形至于形上,这是庄子赋予"形而上"道路丰富而充满张力的形态。《易·传·系辞》立足于宇宙万象而提出"形而上"、"形而下"架构,从而确立了以形理解、规定、把握道与器的道路,这构成了中国"形而上"学的原初形态。
贡华南
关键词:无形形名形而上
《诗经》的哲学意蕴——以《关雎》、《鹤鸣》为例被引量:1
2010年
《关雎》、《鹤鸣》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关雎》描述君子对淑女的思慕复杂情感,以匮乏的方式突显以情相感、因感而通、因感通而有人际、天人之际的建立与呵护。《鹤鸣》中的鹤鸣、游鱼、树木诸景物呈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乐园经验。如何由情感见证际,进而在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天的情意绵绵中呵护并守护际,重建生趣盎然的人间乐园,这或许构成了现代世界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通过对《诗》的哲学阐释,我们尝试突破现有中国哲学研究范式所划定的界线。
刘梁剑
诠释方法论意识的觉醒——从新教神学到浪漫主义诠释学被引量:9
2011年
自然科学的解释模式,推进了现代诠释学方法论体系的建构,但并未直接催生现代诠释学。其间经历了新教神学诠释学与浪漫主义诠释学两次理论转折。在新教神学那里,科学方法理念与新教神学倡导的"文本原则"所内含的"解经方法论"要求相互激荡,萌生了方法论意识的自觉,建构起一种普遍的诠释规则体系;而浪漫主义诠释学逐渐形成的诠释方法论意识之反思,使来自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推动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并基于不同的立场对诠释学的诸要素进行划分和哲理阐发;从不同的角度对诠释学的学科性质、理解与解释的类型及其理论依据做出了深入探索。正是在此基础上,施莱尔马赫才有可能建立作为现代诠释学最初形态的一般诠释学。
潘德荣
化当然为必然:朱熹思想的内在趋向被引量:4
2009年
以理为第一原理,朱熹上承二程,既表现出某种构造形上世界图景的超验趋向,又延续了儒学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传统。通过理气关系的辨析,朱熹在不同的层面确认了理为存在的普遍根据。作为存在所以可能的根据,理又被赋予所以然与所当然二重涵义,与之相联系的是融当然于必然,正是在这里,以理为存在第一原理的内在涵义得到了真正的展示。当然与必然的沟通既使当然之则的规范意义得到强化,也突出了人的理性本质。较之当然和必然,天命之性和道心更多地从内在的方面展开了普遍之理,后者(理)在人格的成就与行为的成就中具体地表现为自觉的原则。在以自觉的原则确证人不同于其他存在之本质规定的同时,朱熹又或多或少表现出以自觉原则消解自愿原则的趋向。
杨国荣
《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寓言被引量:16
2009年
鲲鹏寓言在《庄子.逍遥游》中以重言方式连续出现三次。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文本,《逍遥游》所思考的逍遥,不仅是个人一己的逍遥,而且包含万物一体视域中的具有政治-社会向度的逍遥。鲲鹏寓言的第一次出现带给《逍遥游》的,首先是审视人间世逍遥问题的浩瀚而变化的远景视界。第二次出现则表明有待与无待的辩证关联,无待只是有待状况下的,有待既是阻碍逍遥的障碍,但同时也是实现逍遥的条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一种转化。第三次出现则引向小大之辨,一方面是发生在不同事物彼此之间的小大之辨,在这里,大知与大年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发生在事物内部的小大之辨,大知与大年不再有必然的对应关联,得其正性正命为大,为风(情势)所驱使,远性为小。通过鲲鹏与其他事物的比较,《逍遥游》已经将逍遥的问题带向了正性命的语境中。
陈赟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重言
心学的意义之境被引量:5
2010年
以心性为关注之点,心学既从内在的层面反思人的实然形态(人是什么)及应然形态(人应当成为什么),又从人与对象的关系考察与理解世界,二者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对意义的追寻。从现代哲学的衍化看,心学对意义的追寻本身又有其独特的意义。
杨国荣
关键词:心学
论《庄子》“物无贵贱”说之双重意蕴被引量:3
2010年
《庄子》一书内在地包含着的政治批评和哲学创造双重意蕴,并非互相分离的两个不同向度。其"物无贵贱"说提供了理解这一内在关系的文本。就思想的秩序而言,庄子对于以"贵贱"对立呈现的等级制度的抗议,优先于认识论的"是非"之辩;而通过后者所达到的境界,为解构"贵贱"对立开启了来自主体的可能性。但其实现,尚需要将对"贵贱"的解构,从认识活动转变为实践活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通过血缘纽带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不可能超越"人的依赖"关系,不可能出现类似现代平等的社会理想。因此,庄子"物无贵贱"说,虽然也保留着微弱的乌托邦倾向,但其主流不是通过"齐其不齐"去改变客观世界,而是改变主观世界,进达"不齐而齐"。即一方面抑制物质欲望和追逐名利地位的冲动,修养以改变自身;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活动,将"物无贵贱"发展为诗性表达的系统理论。前者是道德,进一步通达生死智慧,所以又接通宗教;后者是哲学,借助"寓言、重言和卮言"等诸种修辞方式的交错,开启如何"以道观之"的前景。庄子学的历史为研究中国古代"人的相同性"理论为何没有发展出权利平等的观念,提供了一个重要案例。
高瑞泉
关键词:庄子
论古典儒家的公私权益观——兼论对古典儒家公私观念的误解被引量:6
2011年
公私关系归根结底是利益关系。从公私的实然义,即君国与社会及个人的层面考察儒家的公私利益观,更能得其实。儒家尊重个体权益,肯定个体正当权利之于国家霸权利益的优先性,为士农工商等私人谋求利益乃国家之根本目的和责任。儒家也承认国家利益的必要性,但需给予限制,以免损害到私人利益,赋税是调节公私利益的杠杆。概言之,若从公私利益关系看,儒家倡导公私互动、公私共谋的公私利益观,并不主张惯常所认为的"崇公抑私"、"以公灭私"、"大公无私"等观念。
陈乔见
关键词:私人权益社会福利公共利益
“冶与天通”:试论炼丹术的工艺精神本质被引量:2
2010年
在古代世界,炼丹术(Alchemy)并非一种普通意义上的工艺实践活动,而是对于人类工艺精神的仪式化呈现。要言之,炼丹术(Alchemy)本质上并不属于现实生产领域的具体工艺活动,而是人类工艺精神本性的表达载体。作为仪式的炼丹术(Alchemy),在实践的目的性、过程性以及主体性等方面,皆内蕴和表达着人类的工艺精神本性。因此,人类的工艺本性正是通过仪式化的炼丹术(Alchemy)显现自身,而炼丹术(Alchemy)本身即以工艺为其精神本质。
蔡林波
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
2009年
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常常被视为两种迥然相异的哲学趋向。然而,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而言,分析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种异己的存在或无法相容的形态。无论是从回顾和考察中国哲学的历史看,抑或从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着眼,具体地把握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都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杨国荣
关键词:中国哲学本体论承诺斯特劳森蒯因达米特维也纳学派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