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014319365)

作品数:16 被引量:52H指数:4
相关作者:孟凡迅党瑞山陈尔瑜刘芳李娇更多>>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脂肪条带结构
  • 10篇针刺
  • 9篇胃经
  • 5篇痛阈
  • 4篇循经
  • 4篇针刺效应
  • 4篇针刺镇痛
  • 3篇任脉
  • 3篇后三里
  • 3篇SD大鼠
  • 2篇自显影
  • 2篇晚期
  • 2篇晚期癌
  • 2篇晚期癌肿
  • 2篇显影
  • 2篇经脉
  • 2篇核素
  • 2篇放射自显影
  • 2篇肝经
  • 2篇癌肿

机构

  • 14篇南通大学
  • 9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南通大学附属...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 2篇南通市肿瘤医...
  • 1篇南通医学院
  • 1篇江苏省南通市...

作者

  • 15篇孟凡迅
  • 9篇陈尔瑜
  • 9篇党瑞山
  • 8篇刘芳
  • 6篇李娇
  • 5篇张俊芳
  • 5篇张苗苗
  • 4篇周孝伟
  • 4篇高云飞
  • 4篇王静
  • 3篇周鸣鸣
  • 3篇张兰凤
  • 2篇陈磊
  • 2篇蔡晶
  • 2篇吴银
  • 2篇周建锋
  • 2篇浦鲁言
  • 2篇张慎彦
  • 2篇王军
  • 2篇王怡兵

传媒

  • 5篇辽宁中医杂志
  • 4篇江苏中医药
  • 3篇四川中医
  • 2篇解剖学杂志
  • 1篇针刺研究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脂肪条带结构富集针刺镇痛效应物质实验观察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是否具有特异富集针刺镇痛效应物质的作用。方法针刺大鼠单侧"后三里"穴,将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脂肪条带结构上皮肤、条带旁肌组织、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以及血清等分别接种于同种异体大鼠,测量受体鼠接种前后痛阈值。结果接种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提取物及血清后,受体鼠出现类似针刺镇痛效应。接种其它部位组织提取物后,受体鼠的痛阈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结论针刺侧大鼠胃络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具有特异富集针刺镇痛因子的作用。
张楠张俊芳孟凡迅党瑞山陈尔瑜刘芳杨晓明
关键词:脂肪条带结构胃经针刺镇痛针刺效应
切断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对针刺“足三里”镇痛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7
2006年
目的:观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的相关作用。方法:SD大鼠16只,在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手术切除6 mm长一段,1周后针刺“后三里”,测定针刺前后痛阈,并与术前、非手术侧、对照组针刺痛阈进行对比。结果: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针刺前后的痛阈未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与术前、非手术侧和对照组针刺痛阈变化对比具有显著意义。结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密切相关。
王静孟凡迅刘芳党瑞山陈尔瑜张兰凤张俊芳
关键词:脂肪条带结构
大鼠任脉、督脉不同腧穴的针刺痛阈相关性比较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对大鼠任脉线上“关元”、督脉线上“后会”针刺痛阈的相关性进行比较。方法:分别针刺大鼠“关元”和“后会”腧穴,以热水甩尾测痛方法测定其痛阈,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关元”腧穴针刺前(5.73±0.19)后(9.72±0.56)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6.9763,p=0.0009);“后会”腧穴针刺前(5.85±0.14)后(9.31±0.37)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6735,p=0.0001);“关元”和“后会”针刺后痛阈比较未见有意义的改变(t=1.5451,p=0.1830)。结论:针刺任脉线上“关元”和针刺督脉线上“后会”对改变大鼠热水甩尾痛阈具有相近的作用。
张苗苗孟凡迅施耀成李娇高云飞周孝伟鄂裘恺
关键词:针刺镇痛脂肪条带结构关元
针刺大鼠后三里与三阴交对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与“三阴交”对热水甩尾测痛模型的影响。方法:分别针刺大鼠胃经线上“后三里”和脾经脉线上“三阴交”腧穴,以热水甩尾测痛方法分别测定其针刺前后的痛阈,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90±0.38)后(9.28±0.32)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三阴交”腧穴在针刺前(5.95±0.42)后(9.27±0.42)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后三里”和“三阴交”针刺前后痛阈差值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t=0.4550,p=0.6682)。结论:针刺胃经线上“后三里”和针刺脾经线上“三阴交”腧穴,对大鼠热水甩尾模型具有相似的作用影响。
李娇孟凡迅张俊芳施耀成张苗苗周孝伟高云飞张慎彦
关键词:针刺镇痛脂肪条带结构后三里三阴交
“循经移疮泄毒”治疗癌肿方法的初步构建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构建"循经移疮泄毒"治疗晚期癌肿方法的操作流程,并初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晚期肝癌患者循足厥阴肝经在"膝关"腧穴下行部位实施移疮泄毒,采用ELECSYS电化学分光免疫法对移疮部位的渗出液和同期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等进行检测,并与非肝经所对应脏腑晚期癌肿患者的循肝经移疮泄毒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晚期肝癌患者循肝经移疮泄毒的发疱液中检出高于血清浓度的癌胚抗原(CEA)等物质。结论:采用"循经移疮泄毒"法,有助于癌肿毒性物质排出体外。
张兰凤浦鲁言孟凡迅蔡晶张金业朱自力吴银施耀成
关键词:肝经晚期癌肿循经脂肪条带结构
核素循经迁移路线在实体结构上的初步定位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观察穴位注入核素后在具体实体结构上的循经迁移路线。方法:将131I分别注入大鼠“后三里”、“关元”腧穴,分别切取大鼠胃经和任脉沿线向心方向的脂肪条带结构、或其两侧肌组织及与之相对应的皮肤,进行放射自显影。结果:只有131I注射侧的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才显现出核素循行的轨迹。结论:经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经脉线似具有重要相关性。
孟凡迅王静刘芳党瑞山陈尔瑜彭晓飞陈忠张兰凤
关键词:核素胃经任脉放射自显影脂肪条带结构
针刺对痛觉迟钝大鼠痛阈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针刺痛觉迟钝大鼠“后三里”腧穴对其痛阈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方法筛选出痛觉迟钝大鼠,手针针刺其“后三里”腧穴,分别测定针刺前后的痛阈。结果:痛觉迟钝大鼠的“后三里”腧穴针刺前(10.46±0.60),针刺后(7.44±0.40),针刺前后痛阈差值配对t检验差异显著(t=9.8850,P=0.0001)。结论:针刺“后三里”腧穴对痛觉迟钝大鼠的痛阈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周孝伟孟凡迅张俊芳高云飞李娇张苗苗鄂裘恺徐雯
关键词:后三里痛觉迟钝针刺
大鼠不同经脉线上针刺痛阈相关性比较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通过对大鼠不同经脉线上针刺痛阈的观察和分析,探讨若干针刺位点的针刺镇痛效应对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模型的影响。方法:分别针刺大鼠胃经线上的“后三里”、脾经线上的“三阴交”、任脉线上的“关元”、督脉线上的“后会”等腧穴,检测其针刺前、后的热水甩尾痛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90±0.38),针刺后(9.28±0.32),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2934,P=0.0001);“三阴交”腧穴针刺前(5.95±0.42),针刺后(9.27±0.42),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20.6481,P=0.0001);“关元”腧穴针刺前(5.73±0.19),针刺后(9.72±0.56),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6.9763,P=0.0009);“后会”腧穴针刺前(5.85±0.14),针刺后(9.31±0.37),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6735,P=0.0001)。以上4腧穴针刺前后痛阈差值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F=0.44,P=0.7268)。结论:针刺“后三里”、“三阴交”、“关元”、“后会”等腧穴的针刺镇痛效应,在热水甩尾测痛模型大鼠机体上具有相似的作用表现。
高云飞孟凡迅张俊芳周孝伟张苗苗李娇张慎彦黄芸
关键词:脂肪条带结构针刺镇痛经脉线
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近心端、远心端切断对针刺痛阈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在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分别进行近心端、远心端切断后对针刺痛阈的影响。方法:分别在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近心端、远心端手术切除6mm脂肪条带结构,并在术前术后分别进行针刺镇痛痛阈测定对比。结果:手术切断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前后,其针刺痛阈出现有意义的改变。结论: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针刺镇痛效应具有重要的相关性。
周鸣鸣孟凡迅党瑞山刘芳陈尔瑜王军李娇张苗苗
关键词:脂肪条带结构胃经任脉痛阈针刺效应
大鼠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与“循经取穴”关系的研究
2007年
目的:根据大鼠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和针刺镇痛经络效应的相关性探讨其与“循经取穴”针刺作用的关系。方法:在大鼠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上选择包括“后三里”在内的3个针刺位点,分别进行针刺前后痛阈测定,并与特异组织结构旁2个对照位点针刺前后的痛阈进行比较,同时对不同针刺位点特异组织结构上镇痛效应物质含量进行放免检测对比。结果:在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上3个位点针刺前后痛阈变化明显,在特异组织结构旁2个对照位点上针刺前后痛阈未见有意义改变。针刺“后三里”与针刺特异组织结构旁2个对照位点的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上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A)含量差异显著。结论:正常大鼠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具有激发针刺效应的特异性。
孟凡迅周鸣鸣刘芳党瑞山陈尔瑜周建锋王怡兵陈磊权蓓顾云
关键词:胃经针刺效应Β-EPSD大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