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6JA75011-44018)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志宏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学

主题

  • 4篇审美
  • 2篇文学
  • 2篇功利
  • 2篇功利性
  • 1篇昭示
  • 1篇儒家
  • 1篇儒家美学
  • 1篇审美机制
  • 1篇审美认知
  • 1篇文论
  • 1篇文学本
  • 1篇文学本性
  • 1篇文学审美
  • 1篇文学实践
  • 1篇美学
  • 1篇界说
  • 1篇功利观
  • 1篇非功利性

机构

  • 4篇吉林大学

作者

  • 4篇李志宏

传媒

  • 2篇华夏文化论坛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马克思主义美...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儒家美学功利观的科学化阐释
2009年
当代美学研究是发掘古典美学价值的钥匙,古典美学研究在美学原理方面的深化要依赖当代美学原理研究的深化。儒家美学思想本来含有鲜明而浓烈的功利性内涵,但在今天的研究中被大大地淡化和忽视,造成认识和评价儒家美学时的片面性。本文以认知美学的理论对儒家美学的内在机理做出阐释,对其功利观的合理性加以肯定;并提出,要分辨儒家美学中"原理"与"运用"的不同,不能以学说运用中的错误来否定学说原理的合理性。
李志宏
关键词:儒家美学非功利性
新时期文学实践昭示下的文艺与政治关系被引量:3
2008年
文艺与政治之间在事业及工作方面可结成外部关系,在社会意识及社会生活内容方面可结成内部关系。审美性是文艺作品整体的功能性属性,既表现在作品的艺术形式方面,又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方面。当政治内涵作为社会功利价值表现为作品内容时,其存在形态就由生活的原型转换为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体系,可以合理地成为艺术的内容及文艺审美性的组成因素。在文艺审美性中排斥特定政治功利性的看法没有学理根据。
李志宏
关键词:功利性文学本性
文学审美性界说被引量:3
2007年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深入内部研究的语言转向,一次是开拓外部研究的文化转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文论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艺思潮、文学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到法国的结构主义,从英美新批评、女权主义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可以说,中国文论用20多年的时间几乎走过了西方文论近一个世纪的学术历程。但在广泛引进西方文论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些几十年前就提出的老问题,至今不仅没能解决,甚至没有多少进展。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即从不同的方面为此做出些许努力,期望能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李志宏
关键词:界说文论
深层审美机制的科学阐释与审美机器人设想被引量:1
2008年
审美是人类进化的副产品,以完全抽象认知能力的形成为原始发生点,以形式知觉过程为认知方式,以不与内感觉相联系的评价性愉悦体验为本质规定,以身体神经系统的兴奋为审美需要及美感的来源和根据。社会的文化因素及特定功利价值内容则决定了审美知觉模式的具体构成,决定了人以什么样的事物为审美对象。认识了审美活动的机制,便可制造出会审美的机器人,将美学理论应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
李志宏
关键词:审美认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