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2RW003)
- 作品数:39 被引量:740H指数:18
- 相关作者:钟涨宝聂建亮李飞狄金华黄贻芳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村落视野下的农民机构养老意愿研究——基于鄂、川、赣三省抽样调查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0
- 2014年
- 本文基于对鄂、川、赣三省34个村庄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村庄因素尤其是宗族对于农村居民入住养老机构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现阶段机构养老成为了部分农村居民的养老选择,但总体来看,多数农民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较低。村庄的宗族结构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居民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有非正式宗族网络的农村居民比没有宗族网络的农村居民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低,有正式宗族组织的农村居民入住意愿最低。宗族在公共服务中的功能越强,农村居民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越低。同时,家庭在村庄中的经济社会地位处于非下层的农村居民比处于下层的农村居民入住意愿更低。
- 狄金华季子力钟涨宝
- 关键词:机构养老村落文化宗族养老模式
- 庇护与坚持:农地调整的存续逻辑——基于对湖北邢村的个案研究被引量:12
- 2013年
- 包产到户后,农地制度沿着稳定农地承包关系的方向不断发展。农地调整作为与稳定农地承包关系相背离的实践,亦被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不断限制直至禁止。然而,基于治理逻辑,地方政府却为农地调整的存续提供了庇护,地方精英也通过一系列手段来限制村庄中个人借助国家名义制度来破坏这一既成规范。当然,农地调整的存续很大程度还有赖于作为地方民众的村民对农地调整的认可,他们多数人更期望依靠农地调整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在庇护和坚持中,地方政府的治理利益、村组利益和农民利益的契合,使农地调整实践背离国家政策和法律仍可以存续成为了可能。
- 聂建亮钟涨宝
- 关键词:农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
- 养老观念与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认可度关系的再探讨被引量:8
- 2014年
- 农民对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的认可度将影响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农民对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的认可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民的养老观念显著影响了其对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的认可度:自我养老观念和家庭养老观念较重的农民对新农保的期待较低,因此越认可当前新农保的养老保障能力;相反,社会养老观念较重的农民,对新农保有较高的期待,因此越不认可当前新农保的养老保障能力。文化程度是核心影响因素,可以预见随着农民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社会养老观念将更加凸显,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期待也将逐渐提高,这就需要政府适时适度提高已并轨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进而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 聂建亮钟涨宝
- 关键词:新农保养老观念可持续发展
- 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探讨——基于农民参保行为选择的视角被引量:11
- 2013年
- 本文基于对江西省赣州市、四川省宜宾市、湖北省随州市和山东省德州市样本农民的问卷调查,从农民参保行为选择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并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民参保行为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总体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参保行为发生的概率呈上升的趋势。具体来看,在新农保启动阶段,农民选择参保时不仅会考虑新农保的养老保障能力及净收益状况,而且受到外部宣传动员的重要影响,宣传动员力度的增强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参保行为的发生比。当新农保转入常规发展阶段后,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逐渐增加,经验积累逐渐丰富,外部宣传动员对农民参保的影响减弱,农民在更大程度上会根据他们对新农保净收益状况的判断来修正预期,他们参保行为发生的概率呈缓慢上升的态势。因此,基于农民的理性判断并考虑到新农保的制度设计,农民参保行为发生的概率将长时间在高位保持稳步增长,从而保证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 钟涨宝聂建亮
- 关键词:新农保农民参保行为可持续性
- 保障功能替代与农民对地权稳定性偏好--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农民地权稳定性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民对农地调整的偏好较高,近三成的农民偏好调整;第二,农地就业保障替代程度越高的农民,其对地权稳定的偏好越强:有外出经历的农民更偏好调整,但是有三个月以上非农工作经历的农民更偏好地权稳定;第三,农民个人或家庭成员享受养老保险后,其对农地调整的偏好减弱;第四,土地流转对农地调整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转入土地的农民更偏好地权的稳定;第五,性别、干部经历、受教育年限、闲暇状况和年农业劳动时间等个体特征以及粮食收入、人均土地面积大小等家庭特征对地权稳定性偏好也有显著性影响。因此,提高对农地保障功能的替代程度,可以增强农民对地权稳定的偏好。为真正实现地权稳定,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同时推动农地的依法有序流转。
- 冯华超
- 关键词:地权稳定性养老保障土地流转
- 转型期农村家庭养老困境解析被引量:37
- 2016年
- 随着社会转型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并陷入严重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供养水平不足、生活上日常照料欠缺、精神上慰藉需求匮乏等方面。基于"结构—关系—主体"的分析视角,系统阐述了农村养老困境产生的机理。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社会养老氛围淡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以及社会保障功能不足等是"结构性"因素;村庄共同体中传统长老秩序弱化、父权制衰落引发中青年崛起和女性地位上升带来的婆媳矛盾显化则构成了"关系性"因素;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以及"顾彼失此"为"主体性"因素。即便如此,家庭养老模式因其特有的功能无法被替代,仍为现阶段农村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
- 钟涨宝杨柳
- 关键词:转型期农村家庭养老农村养老模式
- 政治还是市场:农村家庭财富水平研究——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证据被引量:4
- 2017年
- 本文使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在中国农村家庭财富积累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都显著影响农村家庭财富的积累,但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这可能与农村更少受到政府直接控制、政治权力相对较少直接参与到财产分配之中有关。具体来看,政治因素显著影响家庭金融资产的积累,而市场因素显著影响家庭总资产以及住房、非金融和金融等各分项资产的积累。从分位数回归来看,贫穷家庭财富积累只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而中产及富裕家庭的财富积累不仅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政治资本的影响。因而,市场转型理论可能更适于解释中国农村家庭财富的积累。
- 韦宏耀钟涨宝
- 关键词:政治资本人力资本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的基层路径!——基于嵌入性视角被引量:14
- 2014年
- 基于对湖北省港村的个案研究,从嵌入性视角探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基层的推进路径。国家借助村组干部这一嵌入工具,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基层近乎全面的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功嵌入农村社会,并被农民接受,成为农村多元养老模式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基层的成功嵌入,不仅仅是因为其依托村组干部这一强有力的政策执行工具,还得益于嵌入主体能迎合农民的制度品质及嵌入对象的需求。
- 聂建亮钟涨宝
-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社会保障
- 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响应——以重庆梁平县为例被引量:82
- 2013年
- 利用重庆市梁平县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探讨了户籍制度改革下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现有退地补偿政策下农户意愿普遍偏低,不同类型农户退地意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影响纯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因素有户主年龄、家庭拥有的房屋数量、对政策的支持度和退地收益;影响Ⅰ兼业户宅基地退出的因素有家庭宅基地面积大小、对政策的支持度和退地收益;影响Ⅱ兼业户宅基地退出的因素有家庭小孩数、对政策的支持度和退地收益;影响非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因素有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宅基地面积和退地收益;其中,退地收益是影响各类农户退地决策最显著的因素,对政策的支持度是农户退地决策影响力最大的因素。研究认为,影响各类农户退地决策的因素存在差异,其核心问题还在于退地政策。政府应根据不同类型农户的特征完善目前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政策,这有助于提高农户的参与意愿,顺利推进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
- 黄贻芳钟涨宝
- 关键词:宅基地退出意愿LOGISTIC回归模型
- 劳动力配置与保障替代:兼业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研究——基于五省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6
- 2016年
- 农地对农户来说既是生产资料也是保障资料的双重功能深深影响着农地流转,当下农村日益加深的农户兼业化程度是否会重塑二者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利用五省市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劳动力配置自由度和农地保障功能可替代预期对农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二者对不同兼业水平农户农地转出意愿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兼业程度越高的农户越愿意转出农地;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自由度越低、农地保障功能可替代预期越好,农户转出农地的意愿越强烈。低兼业程度农户比高兼业程度农户转出农地的意愿更易受到家庭劳动力配置自由度和农地保障功能可替代预期的影响。可见,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既考虑了眼前的经济收入,又照顾了长远的经济安全,是一种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理性思考。
- 钟涨宝寇永丽韦宏耀
- 关键词:劳动力配置兼业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