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作品数:432 被引量:2,243H指数:20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面向对象的无人机遥感影像岩溶湿地植被遥感识别被引量:8
- 2020年
- 以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以无人机航摄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利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技术、随机森林算法、阈值分类方法和Boruta全相关特征变量选择算法进行岩溶湿地植被的遥感识别。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特征变量对岩溶湿地遥感识别的贡献率而言,光谱特征(DOM>DSM)>纹理特征(DOM>DSM)>几何特征>上下文变量;两个航摄影像数据集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5%以上,Kappa系数也高于0.85。本文研究结果对基于高空间分辨率无人机可见光影像的岩溶湿地植被遥感识别在特征变量选择、分割参数选择及方法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耿仁方付波霖金双根蔡江涛耿万轩娄佩卿
- 关键词:面向对象无人机影像多尺度分割
- 新时代《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教材编写研究
- 2024年
- 新时代高校专业教材编写既要强化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又要充分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引领示范作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作为高校地理科学类的专业必修课,其教材编写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发展史与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大国重器与重大工程、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在选材上做到政治理论通俗化、抽象主题具象化,在内容上做到知识性与思想性、基础性与先进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形势、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王艳君王艳君林齐根姜彤
- 关键词:教材编写
- 全球温升1.5℃和2.0℃情景下中国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和人口暴露度评估研究被引量:6
- 2023年
- 气候变化情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次和强度预估呈增加趋势,这会导致全球部分地区极端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风险的增加。本文基于中国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易发性模型和不同地貌分区的累积事件降雨量-降雨历时阈值曲线,采用最新的CMIP6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结果,基于全球温升目标情景的视角,从地质灾害空间易发性和发生频次两方面,探讨温升情景下中国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可能变化及其对暴露人口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CMIP6多模式集合预估的多年平均降水在温升1.5℃和2.0℃情景下相比基准时期可能增加5.4%~9.5%,导致中等至极高地质灾害易发区范围预估增加0.33%~0.74%,由于预估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加,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预估增加7.0%~11.2%,进一步综合未来人口空间分布,潜在地质灾害暴露人口可能增加6.20亿人次(18.90%)和4.26亿人次(12.97%)。各地貌分区未来情景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估增加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温升2.0℃情景下中等至极高易发性范围相比基准时期增加0.71%~1.28%,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预估增加1.2%~15.6%,其中,青藏高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增加最明显。综合考虑未来人口的变化,结果显示,由于未来预估人口的明显减少,青藏高原区温升1.5℃和2.0℃时潜在的地质灾害暴露人口预估减少468万人次~928万人次,而东南丘陵区潜在的地质灾害暴露人口分别增加3.96亿人次和3.00亿人次。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措施提供科学指导。
- 林齐根王磊斌张家慧
- 关键词:危险性多模式集合
- 青海高原光伏适宜性评价的不同决策树算法的比较研究
- 2024年
- 以青海高原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整合谷歌图像的方式,收集185个光伏站点位置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比分类与回归树(CART)、随机森林(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这3种机器学习算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统计指标对模型质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XGBoost具有较高的预测性能,对噪声数据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总体表现优于其他模型。太阳总辐射、与电网的距离和与道路的距离是影响光伏电站选址的主要影响因子。3个模型生成的光伏适宜性图显示,非常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非常适宜和较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5.31%和16.33%。
- 张玉冰申彦波姚鑫周雅文俞文政
- 关键词:光伏电站资源评估ARCGIS
-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塑料大棚遥感指数构建被引量:9
- 2019年
- 为了准确提取较大范围的塑料大棚分布信息,以地处太湖流域的常州市为例,利用Landsat8影像,基于塑料大棚光谱特征分析和可分离性分析,选取Landsat8影像7个OLI多光谱波段、1个TIR热红外波段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归一化裸土指数、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等3个常用遥感指数,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构建新塑料大棚指数(new plastic greenhouse index, NewPGI)。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在样本区域,基于高空间分辨率影像制作的塑料大棚参考图,NewPGI的总体分类精度为94.9%,Kappa系数为0.74;在整个常州市,基于Google Earth影像选取的验证样本点,NewPGI的总体分类精度为91.28%,Kappa系数为0.78;且相比于现有塑料大棚指数,NewPGI在复杂地表覆盖情况下塑料大棚的提取效果更好。
- 陈俊沈润平李博伦遆超普颜晓元周旻悦王绍武
- 关键词:塑料大棚LOGISTIC回归分析
- CLDAS地表温度产品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适用性评估与校正
- 2024年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现有的地表温度数据主要包括点位观测的地表和浅表层地温数据,以及遥感反演、模式模拟和再分析等手段获取和制备的空间数据。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数据产品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表现较好,但受实测数据稀缺的限制以及对多年冻土特殊下垫面考量不足的影响,该数据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评估和修正。文中基于多年冻土区2008—2018年7个站点的逐日连续地表温度定点观测数据,对CLDAS地表温度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下垫面类型下,CLDAS地表温度的适用性情况。结果表明:CLDAS在7个站点的地表温度与实测值存在较大偏差(bias=2.09℃,MAE=3.64℃,RMSE=4.67℃,R^(2)=0.83),主要表现为对地表温度的高估。其中,CLDAS在融化期的适用性相对较好,在冻融交替期、冻结期的适用性较差;在高寒荒漠、高寒荒漠草原地区的适用性较好,在高寒沼泽草甸地区的适用性较差。据此,在考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积雪指数(NDSI)、积雪深度、高程、坡度、坡向、土壤质地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基础上,构建了多元逐步回归校正模型。校正模型考虑了研究区下垫面情况的差异,提高了CLDAS的模拟精度。结果显示,区分冻结期、融化期、交替期构建模型校正的结果优于不考虑冻融期构建的校正模型。区分冻融期分别构建多元逐步回归模型进行校正后,CLDAS地表温度的精度得到了明显提升(bias=-0.11℃,MAE=2.42℃,RMSE=3.23℃,R2=0.89)。
- 胡佳怡赵林王翀胡国杰邹德富幸赞品焦梦迪乔永平刘广岳杜二计
- 关键词:地表温度青藏高原
- 气候变化对天山地区(中亚)冰川和径流的影响
- 2019年
- 气候变化导致的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径流情势变化,会直接影响淡水供应、灌溉和水电开发。前苏联解体将天山地区(中亚)由相互依赖的共和国转变为独立自治的河流上游国和下游国,导致该地区的水资源分配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因此,有关冰川与径流目前和未来的确切信息对该区域的水资源分配至关重要。天山被称为“中亚水塔”,尽管前期已开展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冰川和径流的影响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未达成一致认识。
- 王乐扬SORG AnninaBOLCH TobiasSTOFFEL MarkusSOLOMINA OlgaBENISTON Martin
- 关键词:冰川融水气候变化径流水资源分配水电开发
- 下边界条件对多年冻土温度场变化数值模拟的影响被引量:7
- 2021年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多年冻土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冻土升温、活动层增厚、地下冰消融改变了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不仅对寒区环境和工程稳定性造成潜在的威胁,还影响着这些地区的气候、水文和生态过程。因此,准确评估和预估多年冻土热状况的变化具有重要科学和实践意义。现有用于模拟多年冻土热状况的各类模式重点考虑了近地表温度场变化对多年冻土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对气温和浅表层物理过程和参数化方案等改进和优化,而对于下边界条件设置对多年冻土热状况模拟的影响少有讨论。基于一维热传导冻土模型,以五道梁地区的多年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下边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定量评估百年尺度气候变化下不同下边界条件对多年冻土温度场变化数值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地表层(<3m)的温度场完全由年际气候变化决定,浅层(3~15m)及中层(15~30m)的多年冻土温度场受下边界条件的影响逐渐显著,深层(>30m)的地温对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与气候变化的幅度有关,还与多年冻土相变热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下边界条件不恰当的设置方式会对大尺度的气候变化下多年冻土消融程度的计算造成较大的影响,进而可能对深层地温乃至多年冻土区面积变化造成严重的误判。因此,开展百年尺度多年冻土温度场变化模拟时,应采用深层或多年冻土底板以下融土层的稳定地热流作为下边界条件。
- 孙哲赵林胡国杰乔永平杜二计邹德富谢昌卫
- 关键词:多年冻土地温场数值模拟
- 2000-2015年西南地区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被引量:44
- 2021年
- 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区和生态脆弱区,在国家"绿水青山"战略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1 km空间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集,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2000-2015年间西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并基于MODIS遥感植被指数,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西南地区的主要地类是林地、农田和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874 km^(2),增长率为55.8%;农田面积减少最多,下降6211 km^(2),其次是草地,减少2099 km^(2)。2000-2015年间,西南地区建设用地的转入面积最多,主要由农田(贡献率68.2%)、林地(贡献率19.2%)和草地(贡献率13.1%)转化而来,转化的区域多靠近城区。农田的转出面积和转出率分别为7079 km^(2)和2.2%,占所有转出类型面积的46.0%。林地多由草地(贡献率61.8%)转化而来,转化区域多分布在贵州中南部和云南西部等地。全区NDVI和植被覆盖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说明研究区整体呈变绿趋势。其中,自然植被和农田的NDVI均显著增长,建设用地扩张地区的NDVI下降,说明自然植被和农田主导了该地区植被变化。通过残差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变绿趋势的贡献显著。
- 马海云张林林魏学琼施婷婷陈铁喜
- 关键词: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气候变化
- 基于GridMet模型的浙江省温湿指数空间分布及地形影响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温湿指数是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之一,通过温度与湿度的组合反映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热量交换,本文利用2003-2018年浙江省及其周边71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气温、地面水汽压数据,以及MODIS水汽产品,基于GridMet模型模拟了浙江省各月温湿指数空间分布(100m×100m),分析了浙江省温湿指数随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变化的特征;讨论了各地形因子对温湿指数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海拔、坡度、坡向3个地形因子中,1月温湿指数随坡向的变化最大,7月最小;②同坡向上,坡度变化对1月温湿指数影响较大,而海拔变化则是对7月影响最大;③南坡1月温湿指数随海拔和坡度增加均略为增加,南坡其他月份及北坡各月均为随海拔和坡度增加温湿指数减小;④北坡相对于南坡而言,海拔和坡度对温湿指数的影响更为明显。浙江大部分山区由于地形影响,夏季较为"舒适",适宜建立避暑消夏的旅游项目。
- 施国萍何永健张眉邱新法曾燕
- 关键词:气候舒适度温湿指数地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