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246 被引量:1,788H指数:20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2篇期刊文章
  • 4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3篇哲学宗教
  • 52篇文化科学
  • 50篇医药卫生
  • 10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3篇语言文字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1篇中介
  • 41篇中介作用
  • 38篇青少年
  • 37篇少年
  • 31篇儿童
  • 21篇应激
  • 21篇应激障碍
  • 21篇创伤
  • 21篇创伤后
  • 21篇创伤后应激
  • 21篇创伤后应激障...
  • 21篇词汇
  • 20篇创伤后成长
  • 18篇语素
  • 18篇语素意识
  • 18篇社会
  • 17篇PTSD
  • 16篇心理
  • 13篇知识
  • 13篇年级

机构

  • 239篇北京师范大学
  • 11篇宁波大学
  • 10篇北京教育学院
  • 10篇南京师范大学
  • 10篇浙江大学
  • 10篇山西师范大学
  • 9篇浙江师范大学
  • 8篇北京大学
  • 8篇上海政法学院
  • 7篇特拉维夫大学
  • 6篇西北师范大学
  • 5篇北京教育科学...
  • 4篇北京体育大学
  • 4篇上海师范大学
  • 4篇中央财经大学
  • 4篇中国青年政治...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 3篇西南财经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2篇伍新春
  • 9篇刘畅
  • 7篇程亚华
  • 7篇谢瑞波
  • 6篇周宵
  • 4篇田一
  • 4篇张学民
  • 2篇张迪
  • 2篇王建平
  • 2篇秦红霞
  • 2篇余青云
  • 2篇冯瑶
  • 2篇陈秋燕
  • 2篇王文超
  • 1篇汪凤炎
  • 1篇王铁群
  • 1篇韩冬影
  • 1篇杨渝平
  • 1篇黄桢炜
  • 1篇臧伟伟

传媒

  • 31篇心理科学
  • 31篇心理发展与教...
  • 29篇心理学报
  • 27篇中国临床心理...
  • 16篇心理学探新
  • 13篇第二十一届全...
  • 11篇心理与行为研...
  • 10篇心理科学进展
  • 6篇中国特殊教育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心理技术与应...
  • 4篇心理学进展
  • 3篇中国心理卫生...
  • 3篇应用心理学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语言文字应用

年份

  • 6篇2025
  • 26篇2024
  • 33篇2023
  • 17篇2022
  • 19篇2021
  • 27篇2020
  • 34篇2019
  • 60篇2018
  • 17篇2017
2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信访工作人员专念与工作旺盛感:心理资本和幸福感的多重中介作用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究心理资本和幸福感在信访员工专念与工作旺盛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专念问卷、工作旺盛感问卷、心理资本问卷及幸福感问卷对来自北京、河北等地信访部门737名工作人员进行测查。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专念与心理资本、幸福感均呈现正相关,工作旺盛感与心理资本、幸福感均呈现正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专念对工作旺盛感的直接效应显著,心理资本和幸福感在专念与工作旺盛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显著,且心理资本-幸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结论:专念既可以直接预测工作旺盛感,又可以分别通过心理资本、幸福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资本-幸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工作旺盛感。
潘苗苗高春荣姜莉朱泽张西超
关键词:信访心理资本幸福感
计算机动态测验中问题解决过程策略的分析:多水平混合IRT模型的拓展与应用被引量:11
2020年
学生在完成计算机动态测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带有时间标记的过程性数据。本研究基于5个国家(地区)3196名学生在PISA2012一道交通问题解决任务上的139990条数据,将多水平混合IRT(MMix IRT)模型进行拓展,用于探索问题解决过程策略的类别特点。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基于行为序列对不同国家(地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策略使用情况的典型特征进行分析,还可以提供个体水平的能力估计值。拓展的MMixIRT模型可用于分析过程性数据的特征。
李美娟刘玥刘红云
高职新生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索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对高职新生社交焦虑的效果及负性自动思维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在高职新生招募有社交焦虑80人[交往焦虑量表(IAS)得分>48分],随机分配进入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组(CBGT组)和等待对照组。CBGT组接受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等待对照组在此期间不做任何干预。在基线、4周干预后、8周干预后、3个月追踪时,使用IAS、负性评价恐惧量表(FNE)、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自动思维问卷(ATQ)进行测量。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组别和测量时间点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CBGT组从干预4周干预后量开始各指标得分均低于等待对照组(均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负性自动思维的改善在组别与负性评价恐惧症状的即时及长期改变之间起中介作用(IE=-0.81,95%CI=-1.33~-0.12)。结论: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对高职新生的社交焦虑症状有改善作用,其中负性自动思维在干预减少负性评价恐惧症状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李迪马冉王建平
关键词:认知行为治疗高职新生社交焦虑团体干预
儿童语素意识、构词意识与成语理解的双向关系:追踪研究的证据
2024年
以136名三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四年的追踪研究,调查了语素意识、构词意识与成语理解的关系。控制了智力和语音意识后,结果发现:(1)三、四、五年级的语素意识分别对随后四、五、六年级的成语理解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五年级的成语理解显著预测了六年级的语素意识。(2)三、四年级的构词意识分别对随后四、五年级的成语理解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三、四、五年级的成语理解显著预测了随后四、五、六年级的构词意识。研究结果表明语素意识、构词意识与成语理解的关系随着年级的不同而变化。
李瑞英李利平伍新春
关键词:语素意识
从领域到属性:亲环境行为测量的问题及建议
2025年
已有研究开发了大量的亲环境行为测量工具,涉及量表、个体行为范式和群体博弈范式,其中大多数测量工具是基于行为领域设计,节约、出行、垃圾处理、消费和公域行为是5个最常被提及的领域。现有依据行为领域的亲环境行为测量方式存在标准化程度低及测量结果推广性受限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缺少对行为属性这一行为决定性特征的关注。未来研究应基于行为属性选用和开发标准化测量工具,并选取多种真实行为作为效标进行效度检验。
张玥董艺佳蒋奖
疼在你身,痛在我心:共情在灾后青少年幸存者中的双刃剑效应
共情是个体重要的人格特质,通过观察、记忆、整合自身经验以及思维推理获得对他人情绪状态、所思所想的共享和理解。共情包含四个维度,观点采择、幻想、个人忧伤和共情关注。一般来说,共情具有适应性,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善意,激...
王文超伍新春
关键词:共情内疚PTSD
文献传递
基于眼动信号来源的认知老化差异性
2024年
伴随老龄而来的认知退化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负担。如何促进健康老化和成功老化是国家和科学界高度关心的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认知变化(简称认知老化)是差异性的,不仅存在退化,而且存在自上而下加工的可适性或代偿性增强。然而,已有认知老化研究以认知退化研究为主,缺乏对老化中认知增强的研究。本研究拟通过揭示健康老年人自上而下加工的增强及其增强程度的变化规律,来阐明老化中认知增强机制以及差异性老化规律,为利用认知增强来促进成功老化提供理论依据。
黄景刘丽聪李明钰龙奕名李小俚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震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被引量:3
2021年
为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震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复原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DSM-5的PTSD症状核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九寨沟地震10个月后的62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PTSD症状总分及侵入性症状、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震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复原力在PTSD总分及其侵入性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对震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刘艾祎伍新春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反社会行为复原力青少年
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被引量:16
2018年
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石河子市450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来探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并检验自尊的中介作用,其中社会支持由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表征。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呈正相关。(2)自尊在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心理韧性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通过自尊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宋潮邢怡伦董舒阳王建平
关键词:流动儿童自尊心理韧性
条件推理测验的有效性:理论基础、效度证据及未来挑战
2025年
条件推理测验是一种标准化的内隐投射测验,由一系列逻辑推理任务组成,通过测量个体在推理中表现出的内隐认知偏差(即辩解机制)来测量内隐动机、人格和行为倾向等。随着理论和应用的不断发展,该测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效度证据,包括效标关联效度、递增效度和构想效度等。然而,该测验的构想效度还存在争议,“所测心理结构到底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仍待解决。基于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上述问题的显露,为进一步提高条件推理测验的有效性,研究者未来需要:(1)建立辩解机制库,并探索基于辩解机制的测评体系;(2)明晰条件推理测验实现测量的内在机制与作答过程;(3)寻找可能影响条件推理测验结果的跨文化因素,验证跨文化测量的等价性和一致性;(4)设法限制测验原理泄露导致的受测者作假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强化测验抗作假能力等。
张照辉沈中正张一一卞冉
关键词:构想效度效标关联效度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