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贵瑞

作品数:451 被引量:8,863H指数:5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74篇期刊文章
  • 49篇会议论文
  • 16篇专利
  • 8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188篇农业科学
  • 98篇环境科学与工...
  • 87篇生物学
  • 61篇天文地球
  • 10篇经济管理
  • 9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水利工程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146篇生态系统
  • 58篇陆地生态
  • 56篇陆地生态系统
  • 53篇土壤
  • 53篇涡度
  • 46篇涡度相关
  • 37篇雨林
  • 36篇生态
  • 35篇通量
  • 35篇热带季节雨林
  • 35篇季节雨林
  • 31篇
  • 29篇碳循环
  • 27篇气候
  • 23篇CHINAF...
  • 23篇CO2通量
  • 19篇生态学
  • 15篇碳收支
  • 13篇植物
  • 12篇生态系统呼吸

机构

  • 432篇中国科学院
  • 108篇中国科学院大...
  • 60篇中国科学院研...
  • 45篇沈阳农业大学
  • 19篇中国科学院华...
  • 13篇中国科学院植...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北京林业大学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9篇南京信息工程...
  • 8篇中南林业科技...
  • 8篇国家自然科学...
  • 8篇中国科学院生...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6篇河北农业大学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6篇中国气象局沈...
  • 6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449篇于贵瑞
  • 88篇孙晓敏
  • 67篇王秋凤
  • 54篇何洪林
  • 47篇温学发
  • 45篇张雷明
  • 44篇张一平
  • 37篇何念鹏
  • 36篇宋清海
  • 27篇李英年
  • 26篇方华军
  • 26篇韩士杰
  • 20篇赵新全
  • 20篇张黎
  • 19篇刘新安
  • 19篇王建林
  • 16篇杨振
  • 16篇杨萌
  • 15篇高扬
  • 14篇程淑兰

传媒

  • 54篇生态学报
  • 47篇应用生态学报
  • 32篇中国科学(D...
  • 27篇中国科学数据...
  • 26篇资源科学
  • 18篇地理科学进展
  • 15篇植物生态学报
  • 13篇地理学报
  • 9篇自然资源学报
  • 8篇环境科学
  • 8篇地球科学进展
  • 8篇第四纪研究
  • 8篇Journa...
  • 6篇生态学杂志
  • 6篇辽宁农业科学
  • 6篇中国科学院院...
  • 5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土壤学报
  • 4篇草地学报
  • 4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11篇2023
  • 14篇2022
  • 18篇2021
  • 9篇2020
  • 11篇2019
  • 11篇2018
  • 11篇2017
  • 12篇2016
  • 20篇2015
  • 23篇2014
  • 16篇2013
  • 30篇2012
  • 18篇2011
  • 16篇2010
  • 14篇2009
  • 22篇2008
  • 31篇2007
  • 48篇2006
4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千烟洲亚热带人工林碳水通量模拟被引量:20
2012年
人工林生态系统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通量观测站的碳水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通过模型数据融合方法对碳水循环过程模型——SIPNET模型关键参数进行反演,模拟了2004—2009年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结果表明:仅用碳通量观测数据优化模型参数时,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模拟效果较好(R2=0.934),而生态系统蒸散(ET)模拟效果较差(R2=0.188);同时用碳水通量观测数据优化时,NEE模拟效果稍差(R2=0.929),但ET模拟效果显著提升(R2=0.824),说明利用碳水通量观测数据同时优化,SIPNET模型才能较好地模拟试验站点碳水通量。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对降水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分析,发现降水量减少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比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更为强烈,且碳水通量同时参与优化时模型才能较好地模拟碳通量随降水减少而快速降低的趋势,表明如果不能同时利用碳水通量进行参数优化,模型无法正确揭示生态系统碳循环对降水变异的响应。
任小丽何洪林刘敏张黎周磊于贵瑞王辉民
关键词:人工林
长白山各植被带主要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模型模拟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19
2006年
2001~2003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3个垂直植被带的典型群落红松阔叶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内,利用网袋埋藏法对群落内的6个主要优势乔木树种凋落物进行埋藏分解试验,研究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变化动态;同时利用分解模型,模拟预测凋落物的分解进展,为深入研究这6个树种的营养策略、群落养分循环等奠定基础,也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6个树种凋落物都表现出随时间进程失重率增大的现象,但失重率并不与时间呈线性相关。在分解的638d(1.75a)后,6种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明显升高。到分解实验结止时(699d),叶凋落物干重剩余率从小至大依次为白桦(24.56%)、紫椴(24.81%)、红松(38.48%)、鱼鳞云杉(41.15%)、岳桦(41.53%)和臭冷杉(42.62%)。枝凋落物分解速率明显低于叶,枝干重剩余率从小至大依次为紫椴(44.98%)、臭冷杉(64.62%)、红松(72.07%)、鱼鳞云杉(73.51%)、白桦(77.37%)和岳桦(80.35%)。在同一海拔高度,阔叶树种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大于针叶树种。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叶凋落物分解速率逐渐减慢。模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长白山北坡各垂直植被带的优势树种叶凋落物分解95%需4.5~8.0a;年分解系数为紫椴(0.686)>白桦(0.624)>红松(0.441)>鱼鳞云杉(0.406)>臭冷杉(0.397)>岳桦(0.385);枝凋落物分解95%需7.8~29.3a,不同树种间的差异明显。枝年分解系数为紫椴(0.391)>臭冷杉(0.204)>红松(0.176)>鱼鳞云杉(0.157)>白桦(0.148)>岳桦(0.102)。
郭忠玲郑金萍马元丹李庆康于贵瑞韩士杰范春楠刘万德
关键词:优势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
1990-2015年亚洲区域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组分数据集被引量:1
2021年
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组分包括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和净生产力,它们是衡量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力、固碳效应以及气候调节强度的最直接的生态系统指标。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亚洲区域(除中国区域外)1990–2015年间基于涡度相关协方差技术观测获取的生态系统碳通量组分数据,经过数据质量控制,构建了亚洲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组分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了亚洲区域45个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的年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和净生产力观测值,站点涵盖了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冷温带、北方林到亚极地的7个气候区,和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4种生态系统类型。此外,数据集还包含了经纬度、海拔、植被类型、年均气温、年总降水量等气候和植被信息。本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期望为亚洲区域生态系统的固碳效应评估、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以及区域碳循环模型的优化和验证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陈智于贵瑞朱先进朱先进张雷明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生产力涡度相关
气象要素空间化方法精度的比较研究——以平均气温为例被引量:108
2005年
以国家气象局1971年~2000年30年整编资料中的东北、华中地区1978年、1984年、1990年、1996年4年的1月份、7月份及年平均气温数据为数据源,采用直接插值法(反距离权重法和普通克里格法)、趋势面模拟+残差内插法、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空间插值方法、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趋势面模拟+残差内插等4种方法,进行了空间化精度的比较研究.通过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相对误差(MRE)以及交叉验证等几种评估标准的比较,认定在具有30年月平均气温栅格数据库作为背景的前提下,采用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值IDW内插的方法在东北、华中两个地区空间化的误差相对较小,并且其操作方便,是一种对平均气温这一要素的短时间序列空间化而言既方便,插值效果又相对较好的空间化方法.
蔡福于贵瑞祝青林何洪林刘新安李正泉郭学兵
关键词:空间化平均气温空间化气象要素平均绝对误差空间插值方法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综合研究的科技需求与重要科学问题被引量:14
2012年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机制研究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分析、变化趋势预测、减缓和适应对策分析等领域的热点,受到科技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总结各个发展阶段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开展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综合研究的科技需求和社会需求,评述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当前的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及其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指出,现阶段中国开展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机制综合研究工作不仅是提升中国生态系统生态学、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的创新能力的科技发展需求,更是中国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改进生态系统管理、保障生态安全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还指出,中国现阶段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还缺乏各类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实际调查数据,缺乏国家尺度碳收支科学数据的整合,缺乏可用于碳收支计量与综合评估的模型工具,也没有形成国家层次的碳源汇计量、评估、认证及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平台。本文通过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分析认为,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应在大力发展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和碳汇功能的定量监测、评价和认证的方法与技术基础上,重点关注并前瞻性地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过程耦合关系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的生物调控机制等前沿领域,以提高中国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水平,为国家的生态系统与温室气体管理提供基础理论、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储备。
王秋凤刘颖慧何念鹏方华军伏玉玲于贵瑞
关键词:碳汇功能陆地生态系统
中国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被引量:30
2012年
准确估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总结讨论了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时空特征及其对陆地碳收支影响,为合理评价中国区域陆地碳平衡以及确定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已有大量研究对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利用卫星遥感方法和IPCC清单法对中国区域陆地碳源汇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目前全国土地利用活动,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产生了比较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结论之间差异很大,反映出中国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的评估结果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认为,中国未来的研究工作应着重于发展和利用基于土地利用相互转化面积的计量方法,以提高对中国区域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评估的准确性。
付超于贵瑞方华军王秋凤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Species- and Community-Scale Simulation of the Phenology of a Temperate Forest in Changbai Mountain Based on Digital Camera Images被引量:3
2013年
Vegetation phe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models of global vegetation and land surfaces, as the accuracy of these simulations depends strongly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anopy status. Temperate forests represent one of the major types of vegetation at mid-high latitud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act as a globally important carbon sink. Th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logical variables of temperate forests will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vegetation models and estimates of regional carbon fluxes. In this work, we explore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digital camera images to monitor phenology at species and community scales of a temperate forest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used the greenness index derived from these digital images to optimize phenological model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species scale, the onset dates of phenological phases (Korean pine, Mongolian oak) derived from the images are close to those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error 〈 3d). At the community scale the time series data accurately reflected the observed canopy status (A^2=0.9) simulated using the phenological model, especially in autumn. The phenological model was derived from simple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ptimized using the greenness index. These simulations provide a powerful means of analyz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phenology of temperate fores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gital images can be used to obtain accurate phenologicai data and provide reference data to validate remote-sensing phenological data. In addition,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to accurately track phenological phases in land-surface models and reduce uncertainty in spatial carbon flux simulations.
周磊何洪林孙晓敏张黎于贵瑞任小丽王佳音张军辉
关键词:PHENOLOGY
甜高粱与粒用高粱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形成的比较研究
高粱与粒用高粱的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形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两者物质积累过程郁可用Logistic模型描述,但甜高粱较粒用高粱的初始生物量少,物质积累高峰期晚,最大物质积累速度高。单株生物量高。(2)甜高粱是具有...
李淮滨翟婉萱于贵瑞
关键词:高粱种质资源甜高粱粒用高粱干物质积累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碳排放及其空间格局——基于通量观测的地学统计评估被引量:28
2012年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向大气中释放CO2的过程。研究土壤呼吸的时空格局,将有助于构建区域尺度土壤呼吸定量评价模型,也可提高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的典型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全球尺度碳平衡状况的能力。本文整合了中国区域土壤呼吸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温度敏感性(Q10)和土壤呼吸(Rs)的统计特征和区域差异,定量评价了中国区域Rs的时空格局及其在中国和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呼吸的Q10表现为森林>农田>草地,气候越寒冷,土壤呼吸Q10越大,并且中国区域的Q10值相对于其他国家偏低;②Rs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异,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Rs表现为森林>农田>草地,并且,中国区域Rs低于全球Rs;③月尺度上Rs随着经纬度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异,随着经度的增加,Rs的季节变幅也逐渐增加;④1995-2004年中国区域Rs的年总量的平均值为3.84 PgC,占全球土壤CO2排放的比例4.78%。
展小云于贵瑞郑泽梅王秋凤
关键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陆地生态系统
继承先生遗志 实现跨越发展——纪念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周年
2013年
黄秉维先生是当代中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和带头人,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他开拓了热量和水分平衡、化学物理和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三大方向,组织了中国水土保持、综合自然区划及热量与水分平衡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开展陆地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新方向。他提倡学科交叉,强调综合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地理学研究为国家建设服务。
刘毅成升魁葛全胜周成虎于贵瑞
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发展名誉理事长综合自然区划地球系统科学
共4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