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军凤
- 作品数:18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医药卫生更多>>
- 论中国女书文化的心理治疗价值被引量:2
- 2013年
- 中国女书是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湖南省江永县的一种奇特的女性文字以及以这种文字为中心而形成的各种习俗文化。女书及女书文化以自己特有方式为世世代代生活在旧中国江永一带的劳动妇女及时、有效、合理地宣泄悲哀愤懑情绪提供了重要途径和工具;以仪式化程序为当地妇女婚嫁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在不自觉中起到了女性婚姻心理辅导的作用;女性通过创立各种属于女性自己的节日,为女性个性自我和才能的展示、心理放松以及自尊与愿望的表达提供了平台。女书及女书文化对当地妇女群体心理具有支持、宽慰、辅导以及治疗的作用。
- 燕良轼王涛卞军凤
- 关键词:女书心理治疗
- 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价智慧的若干标准
- 燕良轼卞军凤颜志雄王涛
- 《大戴礼记》的心理测验思想
- 2009年
-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探讨心理测验问题的一篇专门文献。它考察了心理测验的意义、困难及其原因,肯定了心理并非是不可测的,特别是提出了"观诚"、"考志"、"视中"、"观色"、"观隐"与"揆德"等六种心理测验方法。这些观点尤其是对测验方法的见解,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燕国材卞军凤
- 孟子的学习心理思想
- 2007年
- 文章着重讨论了孟子学习心理思想的三个方面,即基本学习观:内求说、学知论;学习的过程:“专心致志”的注意观、“博学详说”的感知观、“思则得之”的思维观、“深造自得”的体悟观;学习的原则和方法:立志求学、循序渐进、博约结合、持之以恒和独立创新。
- 卞军凤
- 关键词:学习心理思想
- 孟子“深造自得”解析被引量:3
- 2013年
- "深造自得"一语最早出自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对此,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本文结合有关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论对其进行解读,发现"深造自得"是向内心求索的学习,是自觉与自悟的学习,是质疑问难的学习,是自我反省的学习,是虚心涵泳的学习,是自我体验的学习,是自然真乐的学习,是日新日进的学习,是居敬持志的学习。"深造自得"作为一种古代学习策略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得到许多后世学者直接或间接的阐释和弘扬。这一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策略,对于当下人们的学习仍具有启发与借鉴的价值。
- 燕良轼卞军凤
- 关键词:自我反省
- 追根溯源 找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契合点——燕国材教授学术思想精髓评述被引量:3
- 2006年
- 燕国材学术思想的精髓,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对“教育学与心理学契合点的追根溯源”。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他提出或倡导的理论观点有素质教育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人本论、学生主体论、心理内化论、心理教育论等。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IN结合论、心理规律论、心理状态论、智能独立论、智力五因素论、心理发展论、德智统一论、情知交融论等。在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方面,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也提出了“七阶段”论的学习模式、“四阶段”论的德育模式、“因材施教”的原则与方法等。这些理论观点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心理学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王小燕卞军凤
- 关键词:教育理论研究心理学研究
- 观点采择对青少年内隐差序道德取向的影响
- 个体在多元社会中各自有不同的道德价值信念,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不同的道德认知价值取向(简称“道德取向”),一般认为公正和关怀是其两种基本表现形式。然而,纵观近年来所报道的多起社会事件,反映了一定社会人际情境下人情冷漠和道德...
- 卞军凤
- 关键词:观点采择
- 论教育的灵魂:“立人性”
- 2014年
- 文章由4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先回答3个问题。即什么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灵魂:‘立人性”’是如何提出的,为什么说“立人性”是教育的灵魂。第二部分讨论“立人性”的正向涵义。认为“立人性”就是培养人的生性、塑造人的心性、发展人的习性。第三部分分析对“立人性”的负向理解。强调“立人性”不是以人为本,不是人格教育,不是培养人才。第四部分论述如何进行“立人性”教育。提出4点看法,即宣传“人贵”,实践“人本“,规划“人生”,培养“人格”。
- 燕国材卞军凤
- 关键词:人性人本人格
- 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价智慧的若干标准
- 智慧是文化的产物。因此不同文化对智慧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文化评价智慧的标准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沉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智慧评价标准:1、天人合一标准。中国最早的《道德经》、《易经》、《尚书》等文化典籍中就为中国人的...
- 燕良轼卞军凤颜志雄王涛
-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 中西两种行为动力的比较评析被引量:3
- 2012年
- 古今中外对于个体行为动力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体行为的动力源于积极的人格特征,或个体行为乃是消极的人格特征作用的结果。刘劭的"欲处上"论和阿德勒的"自卑感"论,就分别是这两种观点的代表者。本文拟在阐明两位思想家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两者的比较评析,以探求个体行为动力的实质。
- 燕国材卞军凤臧苗苗
- 关键词: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