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锦文

作品数:95 被引量:1,222H指数:18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9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4篇司法
  • 27篇法律
  • 25篇法治
  • 15篇法制
  • 12篇法制现代化
  • 11篇中国法
  • 11篇国法
  • 10篇诉讼
  • 7篇社会
  • 6篇正义
  • 6篇秩序
  • 6篇中国法制
  • 6篇教育
  • 5篇刑事
  • 5篇审判
  • 5篇司法现代化
  • 5篇诉讼法
  • 5篇判例
  • 5篇法律秩序
  • 4篇中国法律

机构

  • 85篇南京师范大学
  • 12篇江苏省社会科...
  • 10篇扬州大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常熟高等专科...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常州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菏泽学院
  • 1篇淮安信息职业...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南京市玄武区...

作者

  • 94篇夏锦文
  • 12篇夏锦文
  • 6篇莫良元
  • 4篇陈小洁
  • 3篇吴春峰
  • 2篇秦策
  • 2篇董长春
  • 2篇公丕祥
  • 2篇秦国荣
  • 2篇张连红
  • 2篇黄建兵
  • 1篇陈德良
  • 1篇徐永辉
  • 1篇许少波
  • 1篇刘志峰
  • 1篇刘立明
  • 1篇程德文
  • 1篇蔡道通
  • 1篇邱飞
  • 1篇陆俊杰

传媒

  • 13篇南京社会科学
  • 8篇法学
  • 6篇江苏社会科学
  • 5篇学海
  • 5篇南京师大学报...
  • 5篇江海学刊
  • 4篇学习与探索
  • 4篇法学家
  • 3篇法制与社会发...
  • 3篇法学研究
  • 3篇中国法学
  • 3篇政法论坛
  • 3篇法律科学(西...
  • 2篇中国大学教学
  • 2篇法学评论
  • 2篇法学论坛
  • 2篇法制现代化研...
  • 1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当代法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10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法官在判例指导制度中的需求被引量:14
2010年
多数法官有寻找司法判例解决裁判难题的习惯,但当前司法实践中的判例指导制度对法官裁判的辅助作用并不明显,法官需要指导性判例提供明确的裁判规则、充分的理论论证和有效的权威支撑。法官与指导性判例之间具有紧密的互动关系,法官是指导性判例创制和应用的主体,应当在客观评估法官创制能力、科学设置培养机制和激发法官动力的基础上,让法官参与指导性判例的创制。需要从解决及时发布、便利应用、裁判规则、应用规则和习惯培养五个方面保证法官应用指导性判例的实效。通过有效回应法官主体地位和司法实际需求,不断增强判例指导制度整体设计的科学性。
夏锦文吴春峰
关键词:判例指导制度法官司法需求
程序正义之“看得见”与“感受到”被引量:9
2020年
相信"正义必胜"的情感信念是英美人追寻程序正义的动机,是程序正义"看得见"的逻辑起点;而站在当事人及社会公众的立场上,"看得见的正义"之逻辑归宿却在于"感受到"。在中国的现实司法语境中,"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理论重心就在于"感受到程序正义",但其"感受到"的机理需要在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及司法信任的复杂互动关系中予以把握。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程序正义的实践进路应该更关注程序正义的主观侧面,要尽力避免社会公众产生"程序非正义"的想象,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程序获得感",不断强化法官的职业伦理素养。
夏锦文夏锦文
关键词:程序正义司法信任
司法现代化的实证标准被引量:7
2000年
司法现代化作为一个综合评价体系 ,它是由司法的形式合理性和司法的价值合理性构成 ,本文着重探讨了司法形式合理性的评判标准 ,即形式标准或实证标准。文章认为司法现代化的实证标准有三个方面 :独立性、程序性、效率性。独立性是司法实现其功能和价值的前提条件 ;程序性使司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 ;效率性是现代社会对司法的要求 。
夏锦文黄建兵
关键词:司法现代化独立性程序正当性
通过司法过程的法律成长——对卡多佐司法哲学的跨语境解读
2014年
在《司法过程的性质》一书中,卡多佐从"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如何作出判决"这一核心问题入手,指出司法的真谛在于法官造法,即一个经由司法来实现的有限度的立法过程,同时展示了法律成长的内在机制,论证了司法的功能与目的,对司法的价值取向、司法的方法、司法的至高境界等问题,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分析与阐述。卡多佐的司法哲学是在普通法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但它所具有的开放性质使不同语境下的司法均能获得全新的解读。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司法,因其对平衡裁判的娴熟运用、对社会需求的恰当关注、对法律成长的有效推进,而与卡多佐的司法哲学具备了跨语境交流且互为补充、彼此丰富的机遇与条件。
陈小洁夏锦文
关键词:卡多佐司法哲学司法过程社会需求中国传统司法
罪不容赦
1994年
“环境是一切罪恶之源,除此之外別无他源!这句一家之言的直接结论就是:一旦社会依正常的秩序组织起来,所有的犯罪都将因这个社会没有什么可诘之处而告消失。
安纳斯特.凡.登.哈格夏锦文
关键词:犯罪率黑人白人牺牲品绝对权力
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价值取向被引量:22
2003年
中国传统司法文化在实体价值层面的最大特色是司法的宗法伦理理性。“经义断狱” ,充分体现了儒家之礼对中国古代司法活动的影响 ,礼治主义成为中国传统司法的最高原则 ;“德主刑辅” ,着力提升道德在中国古代司法中的重要性 ,深刻反映了传统司法的德治主义精神 ;“御笔断罪” ,形象地表现了皇帝对司法的控制 ,透视出中国传统司法中皇权至上的实质和鲜明的人治主义色彩 ;“和谐与无讼” ,代表着传统中国人对诉讼司法目的的理想追求 ,是中国传统司法文化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最高的价值理想。
夏锦文
关键词:法律史古代司法儒家伦理
21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被引量:11
2001年
21世纪的中国法律史学研究面临新的问题和极富时代性的挑战。应审视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所处的全球化背景 ,转变研究思路 ,关注法制现代化、全球化乃至后现代化思潮对法律史学研究的影响 ;深入拓展研究对象———从单一化走向复合化 ,以实现制度与思想、通史与部门法史的结合 ,历史与现实、纸上的法与实践中的法的贯通 ;不断更新研究方法———从简单化走向多样化 ,在历史学方法的基础上 ,广泛采用法理学、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并注重对法律史进行动态考察和比较分析 ,以提升中国法律史学的研究水平 ,赋予法律史学新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夏锦文
关键词:法律史学
论民法典编纂中亲属法的立法价值取向——以亲属法百年变革进程为考量被引量:6
2019年
清末变法修律以来,中国亲属法立法价值取向经历从团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百年变迁,其中"家"的法律地位的变化是这一巨变的基础。1950年《婚姻法》确立了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取消了"家"的法律地位,此后的《婚姻法》及司法解释秉持了这一价值取向,并鼓励个人意思自治,在具体制度安排上出现了人身关系"原子化"、家庭财产"个人化"的倾向,在实践中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此需要重新审视"家"的价值。民法典的编纂为我国亲属法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大契机。亲属法的立法,应坚持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完善社会主义性质的家庭观,保持家庭自治与他治的有机平衡,重视"家"的法律价值。
冯莉冯莉
关键词:亲属法个人主义家庭
转型社会语境中司法法治生成的发现路径被引量:1
2011年
社会转型语境中司法法治的生成问题考量关涉着司法职业的时代命运,也是司法职业共同体主体自觉的客观诉求。司法现代化的研究困惑和现实困境昭示出司法改革理论根据与实践基础,且诠释出其在法治国家建构探寻中社会层面的动力机理。司法职业的功能回归是社会转型语境中司法法治生成的科学发现路径,需积极梳理使其得以本真回归的相关要件。
莫良元夏锦文
关键词:转型社会司法改革
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实践探索的话语表达——以历次党代会报告文本为分析对象被引量:1
2023年
从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百年实践探索的历程中更能体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也更能体悟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创新。党代会报告文本集中体现着党对国家重大问题和发展战略的深入思考,是观察法治建设发展的旗帜,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实践探索的重要素材。以历次党代会报告文本为分析对象,梳理其中法治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实践探索的脉络,进一步凝练话语表达的演进特征,探寻法治实践探索与话语表达背后的内在逻辑,对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实践探索过程中对人民至上与良法善治目标孜孜不倦地追寻,形塑了从革命斗争出发,经由秩序构建走向价值引领的演进过程,也使得法治话语在与其他话语的互动中保持本色并不断丰富自身的话语内涵。法治话语演进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特色的实践逻辑,历次党代会报告文本中法治话语的表述呈现的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变化发展的法治实践,在对法治现代化道路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
夏锦文夏锦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代会报告法治实践话语表达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