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晖

作品数:39 被引量:108H指数:6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色谱
  • 6篇芍药
  • 6篇芍药苷
  • 6篇相色谱
  • 5篇液相色谱
  • 5篇高效液相
  • 5篇高效液相色谱
  • 4篇正交
  • 3篇液相色谱法
  • 3篇乙醇
  • 3篇乙醇提取
  • 3篇乙醇提取工艺
  • 3篇指纹
  • 3篇指纹图
  • 3篇指纹图谱
  • 3篇色谱法
  • 3篇中芍药苷
  • 3篇紫苏
  • 3篇紫苏叶
  • 3篇麸炒

机构

  • 33篇辽宁中医药大...
  • 19篇辽宁中医药大...
  • 3篇哈尔滨商业大...
  • 3篇沈阳市第七人...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沈阳体育学院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辽宁省中医药...
  • 1篇沈阳亿灵医药...
  • 1篇沈阳市药品快...

作者

  • 39篇樊晖
  • 24篇田原
  • 16篇于艳
  • 7篇孙科峰
  • 6篇魏新智
  • 5篇付勇强
  • 5篇陈民
  • 5篇闵冬雨
  • 5篇龚伟
  • 5篇韩毅
  • 4篇韩宇
  • 3篇王清华
  • 3篇刘桂芳
  • 3篇王英
  • 3篇王珲
  • 2篇许正杰
  • 2篇张兰
  • 2篇吴振起
  • 2篇韩兆丰
  • 2篇周旭

传媒

  • 10篇中华中医药学...
  • 5篇辽宁中医药大...
  • 3篇中国实验方剂...
  • 3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实用中医内科...
  • 2篇中成药
  • 2篇中药材
  • 2篇长春中医药大...
  • 2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中医药信息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中国药业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吉林医药学院...
  • 1篇西部中医药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熵权法和灰度关联法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苦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考察不同的干燥方法对苦参中生物碱类和黄酮类成分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烘干工艺。方法取新鲜苦参,分别采用晾干、50℃烘干、60℃烘干、70℃烘干共4种方法进行干燥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NH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溶液(82∶10∶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 nm,测定了不同干燥品中4种生物碱类成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氧化槐果碱)含量;采用Agilent TC-C_(18)(2)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为流动相A,水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0~5 min,35%A;5~25 min,35%→55%A;25~35 min,55%A;35~50 min,55%→80%A;50~55 min,80%A,检测波长295 nm,测定了不同干燥品中6种黄酮类成分(异黄腐醇、苦参醇I、苦参酮、2’-O-Methylkurarinone、槐黄烷酮、异苦参酮)的含量;采用熵权法赋权,灰色关联度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4种生物碱成分和6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晾干、50℃烘干、60℃烘干、70℃烘干的相对关联度为0.05、0.70、0.88、0.80。结论两大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可靠,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法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苦参烘干方法评价,烘干比晾干更利于有效成分的保存。
樊晖龚伟刘勇明田原于艳闵冬雨陈民
关键词:苦参生物碱黄酮熵权法
TLC-UV法测定消白合剂中丹参素(C_9H_(10)O_5)的含量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建立消白合剂的定量方法。方法:采用TLC-UV法,对方中的丹参中的丹参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本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和回收率均良好。可用于含有丹参类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
许正杰田原于艳韩毅樊晖杨明庞贺刘桂芳
关键词:丹参丹参素
正交试验法优选柴胡消瘿颗粒的乙醇提取工艺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优选柴胡消瘿颗粒的醇提工艺,为该制剂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干膏率和芍药苷、橙皮苷、柴胡皂苷a及柴胡皂苷d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醇提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指标成分含量,柴胡皂苷类成分的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 ~ 10 min,10% ~ 25%A;10 ~ 25 min,25% ~ 35% A;25 ~ 33 min,35%~ 45%A;33~ 50 min,45%A;50~ 55 min,45% ~ 10% A),检测波长210 nm;芍药苷与橙皮苷的流动相乙腈-0.2%乙酸(15∶85),检测波长分别为230,283 nm.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5h.干膏率35.98%,干膏中芍药苷、橙皮苷、柴胡皂苷a+d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944%,1.543%,0.089%.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科学合理、稳定可行,为柴胡消瘿颗粒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周旭张兰田原樊晖马明悦翟延君
关键词:醇提工艺橙皮苷
北五味子的采收加工与炮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4年
总结近年采收期对北五味子中木脂素、有机酸、多糖等多种成分的影响,考察晒干、阴干、烘干等产地初加工方法,以及醋制工艺、酒制工艺、盐制工艺等,炮制后北五味子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炮制后北五味子镇静催眠、降血糖、保肝和保肾等药理作用变化情况,指出北五味子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多种常用复方中均有使用,应用前景广泛,但仍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开展北五味子采收、加工、炮制等方面的研究,为北五味子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于艳陈民闵冬雨龚伟樊晖田原张泽
关键词:五味子采收期初加工药理作用
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法考察生炒茅苍术中β-桉叶醇及茅术醇含量变化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考察麸炒对茅苍术中β-桉叶醇及茅术醇含量的影响,为茅苍术的炮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法(GC-FID)检测茅苍术麸炒前后β-桉叶醇及茅术醇的含量,HP-5(30 m×320μm×0.25μm)石英毛细管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器温度300℃,进样口温度200℃,不分流进样,载气为高纯氮气,程序升温。结果不同地区的茅苍术中茅术醇和β-桉叶醇的含量差别较大。生品茅苍术经麸炒之后茅术醇和β-桉叶醇的含量均有所下降,β-桉叶醇减少率为12.80%~25.99%,茅术醇减少率为8.13%~22.47%。结论麸炒能够降低茅苍术中茅术醇和β-桉叶醇的含量,与茅苍术炮制后可去油以减缓燥性的传统炮制理论相一致。
韩宇于艳袁媛樊晖魏新智茹艺
关键词:茅苍术麸炒气相色谱茅术醇Β-桉叶醇
紫苏叶化学成分研究及抗炎活性初步评价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分离紫苏叶的化学成分,并鉴定其抗炎活性。方法紫苏叶的75%乙醇-水提取物经大孔吸附树脂洗脱,依次采用正向硅胶柱、反相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等进行分离,并采用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以RAW264.7细胞为模型,以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为指标,初步评价了各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共分离到6个单体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4-hydroxy-4,5-trimethyl-3-(3-oxobut-1-enyl) cyclohex-2-enone(化合物1),loliolide(化合物2),(E)-4-hydroxy-3,3,5-trimethy-1-4 (3-oxobut-1-en-1-yl) cyclohexan-1-one(化合物3),isololiolide(化合物4),erythro-(7 S,8 R)-guaiacyl-glycerol-β-O-4′-dihydroconiferyl ether(化合物5),erythro-(7 S,8 R)-guaiacyl-glycerol-β-O-4′-dihydroconiferyl ether-7-O-β-D-glucopyranoside(化合物6)。化合物2,3,4在80μmol/L时可显著抑制iNOS蛋白的表达,化合物1可抑制COX-2蛋白的表达。结论化合物1-6均从紫苏叶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3,4均具有抗炎活性。
王宇宁樊晖梁克利
关键词:紫苏叶化学成分抗炎活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环氧合酶2
紫苏叶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研究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叶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紫苏叶75%乙醇提取物采用D101、硅胶、ODS及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RAW264.7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R,5S,6S,7E,9S)-megastiman-7-ene-3,5,6,9-tetrol(1)、2-[4-(3-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 propance-1,3-diol(2)、1-O-(β-D-glucosyl)-2-[2-methoxy-4-(-hydroxypropyl)-phenoxy]-propan-3-ol(3)、5-methoxyisolariciresinol(4)、larici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5)、butyl p-hydroxybenzoate(6)、mongolicumin A(7)。化合物2在80μmol/L时可以显著抑制iNOS的蛋白表达,化合物7可以抑制COX-2的表达。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具有明显的体外抗炎活性。
王宇宁樊晖梁克利
关键词:紫苏化学成分
基于MLCK/MLC信号通路探讨四逆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上皮屏障的调节作用
2025年
目的基于MLCK/MLC信号探讨四逆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上皮屏障的调节作用。方法C57BL/6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TNBS),四逆散低(SND-L)、高(SND-H)剂量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与无水乙醇1∶1比例混合液灌肠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比较各组小鼠体质量变化;FITC-右旋糖酐渗透试验检测小鼠结肠通透性;HE染色观察结肠的组织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结肠黏膜中的细胞因子TNFA、IL-1b、IL-6、IL-17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结肠黏膜中MLCK、p-MLC、occludin、PUMA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ON组相比,TNBS组小鼠体质量下降,结肠变短;小鼠结肠管腔粗细不均,粪便不成形或集结成块状,伴有充血或出血;组织学观察小鼠结肠黏膜完整性破坏、炎细胞浸润,大小不等的溃疡面,部分腺体消失;小鼠结肠FITC-右旋糖酐渗透性增加;TNFA、IL-1b、IL-6、IL-17 mRNA表达升高;MLCK、p-MLC、PUMA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occludin蛋白的表达下降。与TNBS组相比,四逆散组小鼠体质量下降比例减小、结肠变长;小鼠结肠FITC-右旋糖酐渗透性降低;小鼠结肠黏膜炎细胞浸润减轻,部分腺体恢复,溃疡面积减小;小鼠结肠黏膜中TNFA、IL-1b、IL-6、IL-17 mRNA表达降低;MLCK、p-MLC、PUMA蛋白表达量下降,occludin蛋白的表达升高。结论四逆散有减轻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并可认为是与抑制小鼠结肠黏膜中MLCK、p-MLC、PUMA蛋白表达,升高occludin蛋白的表达,改善小鼠肠屏障功能相关。
魏新智樊晖樊晖于艳
关键词:四逆散溃疡性结肠炎肠上皮屏障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组方合理性与药物配比剂量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以变应性鼻炎小鼠为模型,采用均匀设计法,探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方合理性及配比剂量。结果各药物在鼻敏康组方中的重要性地位依次为:附子>黄芪>防风>麻黄>细辛>白术;附子、黄芪、防风、细辛的用量与疗效呈正相关,即用量较大时疗效较好;麻黄、白术的用量与疗效呈负相关,即用量较少时疗效较好;麻黄与细辛、黄芪与附子间的交互作用呈正相关;麻黄与黄芪、黄芪与白术间的交互作用呈负相关,组方时应适当增加或减少相关药物的用量。
林瑞红樊晖田原陈缤付勇强王珲王英孙科峰
关键词: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变应性鼻炎均匀设计
金枳黄利胆排石片质量标准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建立金枳黄利胆排石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大黄、枳实、香附进行定性分析,采用HPLC法测定黄芩中的黄芩苷含量。结果:TLC图谱斑点清洗,阴性液无干扰,黄芩苷0.3184~1.5920πμg(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16%,RSD为1.5%(n=5)。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金枳黄利胆排石片的质量控制。
李晓魏晓明樊晖韩毅田原于艳刘桂芳
关键词:枳实香附黄芩苷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