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育林
- 作品数:55 被引量:13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尼氟灭酸对自发高血压大鼠肥厚心肌心室颤动阈值及心室有效不应期的影响
- 目的探讨尼氟灭酸(NFA)对高血压大鼠肥厚心肌心室颤动阈值及心室有效不应期的影响作用。方法16只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NFA治疗组;16只10周龄雄性自发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NFA治疗组,...
- 黄至斌伍卫方昶韦育林周淑娴王景峰
- 关键词:肥厚心肌电生理心室颤动阈值
- 文献传递
- 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和细胞膜离子通道研究
- 本课题探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潜能,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在此基础上,动态观察诱导细胞离子通道电流表达特征,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骨髓源性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及致心律失常可能机制,为细胞移植的心律失常防治提供实...
- 韦育林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心肌细胞干细胞移植离子通道
- 文献传递
- 心腔内电极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转归
- 2022年
- 目的 探讨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心腔内电极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处理及转归。方法 对本院2007~2020年CIED植入术后心腔内电极血栓形成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诊断和合并疾病、CIED植入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临床总结,并分析临床处理方法及转归。结果 共确诊11例,心律失常6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心肌梗死2例。合并心房颤动8例。发生肺动脉栓塞1例。植入VVI、DDDR、ICD、CRT分别为3例、3例、4例和1例。单根电极5例,两根电极4例,多根电极2例。发现血栓形成距离首次植入CIED时间6天至324个月。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发现心腔电极右房段有异常团块附着,其中8例于非常规切面发现。患者确诊后均予抗凝药物治疗,其中5例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除了1例患者失访外,其余10例患者在抗凝治疗后4个月内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提示血栓消失。结论 心腔内电极血栓形成可发生在CIED植入术后任何时间及血栓风险低危患者,可导致肺栓塞。超声心动图对电极详细追踪检查是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
- 韦育林冯日清刘英梅邱琼邓冰清吕函璐王景峰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起搏器抗凝剂
- 组织谐波成像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
- 目的:组织谐波成像(tissue harmonic imaging,THI)技术能明显提高成像困难患者的心肌和心内膜显示能力,为准确观察和判断冠心病患者室壁运动异常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研究总结我院经THI检查的急性心肌梗...
- 杨莉伍卫王景峰张小玲韦育林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组织谐波成像下壁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后壁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异常
- 文献传递
- 支架植入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在防治再狭窄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观察支架对损伤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支架防治再狭 窄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雄性新西兰兔50只,随机分为球囊组及支架组,设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3、7、14、28及56 d取材, 进行病理形态学研究,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测定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中Bcl-2 mRNA及Bax mRNA表达。[结果]光镜下发现,支 架组较球囊组管腔狭窄程度明显减轻,术后56 d最为显著(P<0.05);原位杂交显示,支架组在术后3-28 d Bcl-2 mRNA表 达大于球囊组,28 d时最为明显(P<0.05),Bax mRNA表达也较球囊组增加,以7 d为著(P<0.05)。从Bcl-2/Bax的比值 来看,支架组的比值在术后3-28 d却均小于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普通支架植入使中膜VSMC增殖与凋亡的平 衡发生变化,凋亡的程度相对地超过单纯球囊损伤,最终使再狭窄程度减轻。
- 刘英梅伍卫韦育林陈筱潮张旭明
- 关键词:再狭窄支架植入中膜平滑肌细胞BEL-2BCL-2/BAX凋亡
- 基础血脂水平对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脂作用的影响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 观察治疗前基础血脂水平对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血清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以及血清甘油三酯 (TG)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析1994~ 1999年期间进行的 3项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 :辛伐他汀试验 (16 6例 ,平均年龄 5 8 9岁± 9 2岁 ) ,洛伐他汀试验(146例 ,平均年龄 5 7 9岁± 8 7岁 ) ,阿伐他汀试验 (10 5例 ,平均年龄 5 7 8岁± 9 3岁 )。治疗前血清TC≥ 5 98mmol·L-1,血清TG≤ 4 5 2mmol·L-1。按治疗前基础血脂水平分组。分别口服辛伐他汀 10mg·d-1,疗程 8周 ;或洛伐他汀2 0mg·d-1,疗程 8周 ;或阿伐他汀 10mg·d-1,疗程 6周。结果 治疗前基础血清TC、LDL C以及TG水平越高 ,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相应血脂的作用越明显。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或阿伐他汀降低血清TC、LDL C以及TG的幅度分别与治疗前相应的基础血脂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HMG
- 伍卫周淑娴韦育林张燕王景峰张旭明
- 关键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药理
- Takotsubo综合征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
- 2023年
- 【目的】探讨Takotsubo综合征(TTS)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22年1月诊断为TTS患者的住院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诱发因素、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并发症和治疗措施,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TS患者住院死亡可能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TS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TTS患者62例,其中男21例(33.9%),女41例(66.1%),绝经后女性26例(41.9%),年龄(55.6±16.2)岁,躯体应激50例(80.6%)。住院期间死亡17例(27.4%),存活45例(72.6%)。TTS死亡组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存活组低,其发生晕厥比例、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高敏肌钙蛋白T(hs TnT)水平均较存活组高(P值均<0.05);诱发因素中,死亡组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所诱发TTS的比例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发生心原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呼吸衰竭及治疗用多巴胺、治疗用去甲肾上腺素、血液透析及机械通气的比例均较存活组高(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晕厥、NT-proBNP、LVEF、神经系统疾病、心原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呼吸衰竭、治疗用多巴胺、治疗用去甲肾上腺素、血液透析及机械通气是TTS患者住院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系统疾病[OR(95%CI)=5.651(1.195,26.715),P=0.029]、心房颤动[OR(95%CI)=6.217(1.276,30.298),P=0.024]、治疗用去甲肾上腺素[OR(95%CI)=8.847(1.912,40.949),P=0.005]是TTS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系统疾病、心房颤动、治疗用去甲肾上腺素是TTS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需注意神经系统疾病、心房颤动的防治,对于已确诊TTS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需慎重使用�
- 蒙媛丽冯日清王培伟陈曦伍卫韦育林
- 关键词:住院死亡
-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观察 2 8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病人的介入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方法 :采用正规抗心绞痛、抗血小板治疗和 (或 )抗凝治疗 ,在胸痛控制 48~ 72h后进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A型病变 6例 ,B1型病变 9例 ,B2型病变 8例 ,C型病变 5例。对于A型和B1型病变进行完全性血运重建 ,而B2和C型病变仅处理缺血相关血管。所有病人均随访 6~ 12个月 ,在 6个月时进行活动平板心电图评价。结果 :介入治疗共 2 8例 ,成功 2 6例 ,成功率 92 9% ,出现急性血管闭塞、亚急性血栓形成各 1例。随访 ( 8 4± 1 3)个月 ,2 2例心绞痛完全消失 ,1例病人于术后 4个月心绞痛再发 ,重复冠脉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 16例病人于术后 6个月做活动平板心电图 ,仅 2例出现阳性结果。结论 :对于非ST段抬高的ACS ,应建立一套危险程度判断的方法 ,根据危险程度 ,区别对待 。
- 聂如琼王景峰伍卫张燕周淑娴韦育林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疗法
- 平板运动试验中室性早搏ST段下移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被引量:3
- 2005年
-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室性早搏(VPCs)ST段下移程度对反映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的价值.将休息和平板运动试验中均发生VPCs并且在3个月内进行冠脉造影的92例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成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比较两组VPCs ST段下移程度,下移程度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以及VPCs ST段下移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冠心病组运动中VPCs ST段下移及ST/R均大于非冠心病组.其中ST/R>10%对冠心病诊断灵敏度为91%,特异度为75%;对单支、2支、3支血管病变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4%、91%、100%.冠脉狭窄≥90%组运动中VPCs ST段下移和ST/R大于狭窄为50%~69%组.结论:运动试验中VPCs ST段下移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有效参考指标,其下移程度可能与冠脉狭窄程度有关.
- 韦育林王景峰刘英梅伍卫张晋康廖宪江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平板运动试验室性早搏ST段冠状动脉病变
- 奥利司他对体重控制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降低的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评价奥利司他(化学名:Orlistat;商品名:赛尼可Xenical)对肥胖症的减重效果,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糖、血脂以及血压水平等)的影响,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59例年龄在18—65岁、体重指数(BMI)在25-40 kg/m2的患者,给予轻度低热卡饮食,按2:1的比例随机、双盲给予奥利司他(39例)或安慰剂(20例)24周。[结果]奥利司他治疗组体重降低(6.7±0.5)kg,明显大于安慰剂组(2.3±0.5)kg,P<0.0001。与安慰剂组相比,奥利司他治疗能显著降低肥胖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比值,P<0.01或P< 0.05;降低肥胖伴高血糖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P<0.01或P<0.05;并能降低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P< 0.01。奥利司他治疗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98%,多发生在早期且为轻度。其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奥利司他结合轻度低热卡饮食控制治疗可显著降低体重,并改善部分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且安全性及耐受性好。
- 周淑娴张玉玲伍卫方昶韦育林
- 关键词:肥胖症奥利司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