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冀萍
- 作品数:89 被引量:300H指数:9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失眠障碍神经影像学特征及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效果
- 2025年
-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MRI(rs-fMRI)观察失眠障碍(ID)患者脑功能改变,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37例ID患者(ID组)及20名健康受试者(对照组),比较组间及ID组内rTMS治疗前后睡眠状况及心理状态量表评分;基于颅脑rs-fMRI观察组间低频振幅(ALFF)、局部一致性(ReHo)存在差异脑区,并对其与预设脑区进行体素水平静息态功能连接(FC)分析。结果治疗前ID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爱普沃斯嗜睡量表(ESS)评分、贝克忧郁量表(BDI)评分及贝克焦虑量表(BA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ID组右侧正中扣带回和扣带旁回(Cingulum_Mid_R)ALFF值及ReHo均低于对照组(FWE校正P均<0.05),Cingulum_Mid_R与左侧前扣带回和扣带旁回(Cingulum_Ant_L)、左侧海马(Hippocampus_L)与右侧额中回(Frontal_Mid_R)间FC降低(FWE校正P均<0.05)。rTMS治疗后ID患者PSQI、ISI及ES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低(P均<0.05),但上述神经影像学指标均无显著改变(FWE校正P均>0.05)。结论ID导致Cingulum_Mid_R ALFF值和ReHo同步减低,额叶-扣带回、额叶和边缘系统之间FC减弱。rTMS可改善ID患者睡眠及精神状态,但其对神经影像学的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
- 袁泽琪张正楠王惠晓杨海庆冯平勇周立霞杨冀萍高铎
- 关键词:低频振幅经颅磁刺激
- 脑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研究
- 2021年
- 脑动脉夹层(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是指由于脑动脉内膜的局部撕裂,在强有力的血液冲击下,导致内膜逐步剥离、扩展而形成的管壁结构异常,从而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当血液进入内膜与中膜之间时,可引起管腔狭窄,出现脑缺血症状;当血液进入中膜与外膜之间时,称为夹层动脉瘤,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 卢鹏超刘秀颖靳永慧杨冀萍
- 关键词:夹层动脉瘤脑动脉夹层影像学研究管腔狭窄动脉内CEREBRAL
- 脑缺血的CT、MRI表现及其理解被引量:14
- 2013年
- 缺血性脑损伤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临床课题,在临床很多种情况下因为多种原因均可以导致脑不同程度的缺血性损伤。以往人们大多关注于CT及MRI有无脑的梗死,或是主攻脑早期梗死的影像学表现,而恰恰忽略了脑缺血的预测性诊断与病变转归以及医疗过程中预防脑缺血性损伤方面的研究。作者以另一种视角研究和讨论多种原因导致的脑缺血性损伤,其目的是引起大家对宏观上的脑缺血性损伤的认识。缺血性脑损伤是一个系统性的病理过程,很多因果关系还不是十分清楚,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其某些MRI表现与炎性病变、水肿等有很大的相近性或相似性。脑缺血的病理过程是一个进动中的过程,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也随着这种动态变化而演化。脑梗死仅是脑缺血的一种结局形式,而脑缺血则是脑梗死的前奏。临床工作中遇到很多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损伤,而这种没有以梗死形式表现的脑缺血往往未被临床医师重视和理解。作者拟以常见病症的病例形式,介绍一下脑缺血的多种病因与其各自的MRI表现,并讨论如何对图像进行正确的理解,从而借助影像学的微细变化与征象来预测病变的发生发展,力求将脑缺血的诊断时间窗和治疗时间窗前移,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 刘怀军张岩杨冀萍
- 关键词:脑缺血磁共振成像
- 低剂量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剂量CT肺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疑诊肺动脉栓塞患者140例行CTPA检查,按照对比剂注射剂量和电压不同随机分成常规剂量组70例,采用电压120kV,造影剂100mL(碘含量350mgI/mL);低剂量组70例,采用电压100kV,造影剂35~55mL(碘含量350mgI/mL)和25mL盐水。所有患者均采用设定触发阈值自动扫描,所有扫描均在128排CT扫描机上完成,造影剂经CT双筒注射器从肘前静脉注入,观察患者情况及图像。结果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影像主观双盲法评价各级血管诊断栓塞阳性、阴性及不确定性血管数目无区别;客观评价测量所有病例气管分叉下1.0cm肺动脉主干CT值,测量区域置于血管中心且避开栓子,测量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范围0.5cm^2的圆形区域,低剂量组ROI范围内的CT值高于常规剂量组,均能满足临床诊断。结论运用128排CT使用电压100kV,35~55mL对比剂CTPA可达到肺栓塞诊断要求,并可减少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对患者的潜在危害。
- 宋鹏宗会迁杨冀萍王文燕王勇
- 关键词:肺栓塞血管造影术
- 肺康复训练对不同严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7年
- 目的探析肺康复训练对不同严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240例COPD患者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中度组(90例)、重度组(84例)和极重度组(66例),再按照随机原则,将每组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肺康复训练,时间为6个月。对比各组治疗前后的急性发作次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改良呼吸困难评分(mMRC)、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D)。结果中度COPD患者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急性发作次数差异无显著性(t=0.15,P>0.05)。重度COPD患者观察组的急性发作次数[(2.32±0.40)次]低于对照组[(3.45±1.02)次],差异有显著性(t=4.66,P<0.05)。极重度COPD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急性发作次数差异无显著性(t=0.23,P>0.05)。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MRC、SGRQ、6MW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前后FEV1%pre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10,P>0.05)。结论肺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重度COPD患者急性发作的次数,并可缓解极重度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 冯秋月杨冀萍
- 关键词:肺康复训练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CD62p、CD41/CD6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及内皮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36例急性PTE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41/CD61,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并比较PTE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PTE患者CD62p、CD41/CD61、vWF分别为(12.07±6.54)%、(18.3±12.2)%、(194.1±22.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周后各项指标较前明显下降,分别为(4.48±3.30)%、(6.6±4.0)%(、116.3±28.0)%(均P<0.01)。结论急性PTE患者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强和内皮功能异常,这些变化与PTE的病理过程有关。
- 杨冀萍张聪敏刘怀军阎锡新关继涛吴雅丽
-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类内皮功能
- 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8
- 2007年
- 目的评价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CTA)对颈内动脉狭窄诊断的精确性。方法对41例(82支颈内动脉)有前循环脑缺血症状的患者,使用双源64层CT机进行扫描,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进行重建,轴位像扩大测量血管直径。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标准进行血管狭窄度分级。以DSA为标准,观察CTA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82支血管中70支CTA和DSA检查结果一致,占85.4%;较DSA诊断结果,CTA诊断狭窄率偏高为10支,占12.2%,偏低为2支,占2.4%。狭窄率>70%时,CTA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4%,阳性预测值为95%,阴性预测值为100%,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8.8%;>50%时,CTA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6.1%,阳性预测值为93.9%,阴性预测值为100%,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7.6%。CTA与DSA诊断结果呈正相关(r=0.96,P<0.01)。由CTA推算DSA的回归方程为Y(DSA)=0.965X(CTA)-1.305。CTA可清晰地显示58支血管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双源64层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作为颈部血管狭窄筛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 胡伟孙志远葛颂周长圣杨冀萍刘德志肖国栋张仁良徐格林刘新峰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造影术
- 椎管性脑脊液循环不良综合征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椎管性脑脊液循环不良综合征的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和MRI表现。方法收集并归纳整理1392例脊柱病人临床和MRI资料,分析椎管各种病变的特点。结果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脑脊液循环不良和其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依次为头晕、四肢无力、记忆力下降、下肢无力、失眠、胸闷、上肢无力、颈背肌僵硬等。不同年龄段常见的临床表现不同,37岁以上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显著。腰骶段和颈段发病率较高。常见MRI异常表现依次为椎体后缘增生,蛛网膜下腔变窄,椎间盘突出,小关节失衡,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肥厚,脊髓变性,脊柱肌群张力失衡等。结论椎管性脑脊液循环不良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MRI可充分显示其病因,评价其病情,帮助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 刘怀军杨飞李晖贺丹杨冀萍高志红
- 关键词:椎管脑脊液综合征磁共振成像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DWI参数与JNK1-2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ted imaging,DWI)相关参数与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1-2表达相关性。...
- 修宝新靳永慧仝丽艳杨北齐进冲杨冀萍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C-JUN氨基末端激酶
- NGF/VEGF基因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时间窗及MR影像学研究
- 第一部分:放射学引导下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和质控体系的建立
目的:通过摸索兔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方法,探讨量化实验动物模型制作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评价体系,从而建立适合影像学评价的稳定可控重复性好的兔局...
- 杨冀萍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线栓法脑心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