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聚任
- 作品数:96 被引量:1,070H指数:19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社会学怎么了?——关于社会学的科学地位的争论
- 2004年
- 林聚任
- 关键词:社会学自然科学社会结构技术创新学术文化
- 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被引量:15
- 2008年
- 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本刊将陆续推出"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和"西学三十年——古典西学在中国"两个专题。"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专题为今年9月19日至20日本刊联合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在山东济南召开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开放时代论坛"的部分成果。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行政学院、南通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日本歧阜大学以及主办方山东大学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近40名从事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本专题内容系根据会议现场讨论的录音整理而成(部分未经发言者审阅)。本专题的内容次序及标题为编者另行拟定。限于篇幅,本次论坛上涉及中国农村具体问题的研究报告及讨论不在本专题之列,读者可通过本刊网站(www.opentimes.cn)作进一步浏览。
- 庄孔韶赵旭东贺雪峰仝志辉卢晖临林聚任冯小双吴重庆文军潘守永刘翠霞
- 关键词:乡村
- “城市新居民”市民化与“制度阀”效应--一个制度分析的视角被引量:10
- 2015年
- 本文从市民化涉及的主要对象及概念出发,结合相关的研究与理论观点,主张应重点关注"城市新居民"及其市民化困境。结合中国当前城市新居民市民化遇到的突出问题,通过"制度阀"概念,充分认识市民化过程中的"制度阀"效应及其结果,进而探讨促进城市新居民市民化进程的制度变革与创新之路。
- 林聚任马光川
- 关键词:市民化
- 近十年来居民的社会分化和社会心态变化趋势与问题——基于CGSS有关数据的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本文借助于2003年和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近年来居民的社会分化和社会心态方面所出现的新变化及其相关问题。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不同层次群体收入结构出现新变化;民众的社会经济地位认知和主观阶层认同均有较大提升。相应地社会心态变化主要表现为:民众认为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由之前的"失业问题"变为"贫富分化";居民的政治心态、生活心态、社会公平感等出现了较大分化;而在社会道德方面,人们对当前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状况的总体满意度不高。
- 林聚任张月阳向维
- 关键词:社会变迁社会分化社会心态
- 美国科学社会学关于科学界性别分层研究的综述被引量:23
- 1997年
- 本文中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美国科学社会学、主要是默顿学派关于科学界性别分层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美国对女性科学家地位的研究兴起于七十年代,以朱克曼和科尔为代表,其研究成果包括对女性在科学界受歧视现象的描述、对性别歧视的若干理论解释等。这些研究对我国的科学社会学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 林聚任
- 关键词:科学社会学社会分层性别歧视科学家
- 乡风文明与当前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为例被引量:31
- 2018年
- "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五位一体"建设的总要求,其中"乡风文明"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结合山东省最近实施的"乡村文明行动",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分析当前村庄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乡风文明与乡村道德建设、文化建设以及新型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探讨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村庄建设和文明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 林聚任刘佳梁亮
- 关键词:乡风文明
- 空间的社会性意涵与社会空间化理论探析
- 2024年
- “空间问题”或“社会空间化”理论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而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这一研究转向表明社会学家已锚定空间的社会性意涵,认识到了空间的社会学意义,超越了单纯把空间看作是社会行动或现象之外的“容器”或外部背景的局限。在梳理关于空间的社会性认知和社会空间化理论的基础上,侧重阐述社会空间的基本属性与特征,强调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空间问题时,不是关注“空间中的事物”,而是关注作为社会现象与过程的空间生产本身。当我们把空间要素纳入人们社会活动,从社会过程去加以界定认识,即可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社会现象、重新认识空间问题,从而获得“空间想象力”。因此,可从关系主义理论视角去分析社会空间问题,把社会空间看作一种关系性的社会存在物,具有其自身特征和规定性,即空间并不外在于社会过程,而是以关系的形式体现为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的广延性,这是其社会性意涵之根本所在。关系主义理论视角有助于深入认识空间的关系属性,更好地对社会空间关系及其社会意义做出解释。当前,我国面对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新时代任务,应在系统探讨空间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构建基础上,加强空间化理论分析意识,立足中国社会研究需要促进这一新学科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 林聚任
- 论多元现代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被引量:9
- 2008年
- 现代性通常是指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世俗主义等。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人们深信通过理性可以建立起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现代性是与传统性相对而言的,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而且是所有民族国家不可抗拒的共同的趋向。从上述意义上说,人类社会之现代性是同质的、普适的、一元的。然而,从社会文化意义上说,现代性可以说是多元的。一旦抛弃了传统的简单的二分法思维,我们就完全可以承认现代性的多元性。
- 林聚任
- 关键词:社会文化多元性
- 韩国治愈农业的经验与启示被引量:2
- 2022年
- 韩国治愈农业是利用农业健康干预功能提升国民健康素养的农业新业态,也有效呼应了农村振兴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深入考察和剖析韩国治愈农业的发展经验,有助于探索一种同时契合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的可行性方案。研究发现,韩国治愈农业政府主导型的推进特点与专门的法律保障以及政府老龄化应对政策相互助力,对老年群体的健康干预效果和园艺治疗的呈现效果尤为显著。基于此,本文结合韩国治愈农业带来的经验启示,对中国推动国民健康和乡村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崔桂莲田杨林聚任
-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性
- 聚焦农民工回流 助力乡村振兴——《回归与超越——回流农民工的社会作用研究》评介被引量:2
- 2021年
-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从实质上讲,现阶段农村发展缓慢与其劳动力外流有着密切关系。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同时,也有部分农民工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由城市向农村回流,这是我国城乡流动人口迁移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农民工回流能够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这已经成为部分学者的共识和研究的主题,他们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参与基层治理以及促进传统乡土文化创新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如何应对农民工回流并挖掘其潜在行动能力,迫切需要学术界深入农村、了解民情来探究回流农民工的行动实践,进而为促进农村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
- 林聚任
- 关键词:农民工回流劳动力外流回流农民工农村剩余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