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磊

作品数:7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48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6篇介入
  • 5篇血管
  • 4篇动脉硬化
  • 4篇动脉硬化闭塞
  • 4篇介入治疗
  • 3篇动脉硬化闭塞...
  • 3篇腔内
  • 3篇下肢
  • 3篇下肢动脉
  • 3篇下肢动脉硬化
  • 3篇下肢动脉硬化...
  • 3篇下肢动脉硬化...
  • 3篇闭塞症
  • 3篇成形术
  • 2篇血管成形
  • 2篇血管成形术
  • 2篇血管腔
  • 2篇血管腔内
  • 2篇血栓

机构

  • 6篇解放军第14...

作者

  • 7篇袁磊
  • 6篇朱伟
  • 6篇董戈
  • 6篇张希全
  • 5篇凌宝存
  • 4篇潘晓琳
  • 4篇郭锋
  • 1篇王晓刚
  • 1篇李震
  • 1篇张俭
  • 1篇王胜强

传媒

  • 3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1篇2012
  • 6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3%(149/169),除4例LEAOD患者支架置入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治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59,平均(0.37±0.19)上升为0.69—1.16(平均0.88±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60个月,仅统计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68例髂动脉为:98.53%、92.65%、91.18%、89.71%;60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为:91.67%、86.67%、81.67%、73.33%;41例股浅动脉下1/3段阻塞为:85.37%、78.05%、68.29%、56.09%。结论: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希全凌宝存朱伟潘晓琳董戈郭锋袁磊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球囊
介入性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及溶栓术治疗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栓塞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介入性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和局部溶栓术治疗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栓塞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24例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性阻塞患者接受DSA检查和介入性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联合局部溶栓术治疗。结果全组总的介入治疗成功率97.58%(121/124)。血管完全开通率82.26%(102/124),部分开通率15.32%(19/124),无效率2.42%(3/124)。部分开通的19例辅以PTA联合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完全开通。并发症发生率6.45%(8/124)。结论介入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和局部溶栓治疗周围动脉急性血栓闭塞疾病,疗程短、成功率高、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恰当辅以PTA和内支架植入可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
张希全凌宝存朱伟董戈袁磊
关键词:血栓栓塞血栓溶解疗法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被引量:24
2009年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237例LEDVT患者接受下肢静脉造影和介入性治疗,其中102例植入永久下腔静脉滤器(IVCF),11例植入临时IVCF;151例血管内留置导管溶栓;86例导管血栓碎吸基础上导管溶栓;26例股、髂静脉单纯PTA,37例并支架植入。结果介入治疗有效率97.89%,肺栓塞(PE)13例,经介入溶栓均抢救成功。结论经皮经腔介入治疗LEDVT疗效较好。使用插管溶栓、机械性血栓碎吸等个体化组合应用可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率。
张希全凌宝存朱伟董戈袁磊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介入治疗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疾病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27例LEAOD患者接受了PTAS治疗,制订治疗成功标准并疗效随访,对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4%(124/127),除3例LEAOD患者PTAS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37±0.15上升为0.87±0.18(P<0.05)。随访3~60个月,53例髂动脉均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无复发;45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和29例股浅动脉下1/3段阻塞,PTAS后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7.78%、91.11%、84.44%、75.56%及89.66%、79.31%、72.41%、65.52%。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希全凌宝存朱伟潘晓琳董戈郭锋袁磊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放射学介入性
高负荷剂量的国产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高负荷剂量的国产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9例,随机分为国产氯吡格雷组39例、进口氯吡格雷组40例,均在PCI术前口服高负荷剂量600 mg/次、术后75 mg/d。分别观察两组PCI基本特征,30 d、9个月的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支架置入部位、置入支架个数、置入支架的平均直径及平均住院天数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30 d、9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负荷剂量的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效果相当,亦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以替代使用。
王胜强李震王晓刚袁磊张俭
关键词:心肌梗死氯吡格雷血管成形术
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腔内支架治疗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腔内支架治疗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8年5月,161例PAOD患者经皮经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治疗成功率98.1%(158/161),12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术后踝肱指数(ABI)由术前平均0.35(0.11~0.58)增至0.87(0.67~1.0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髂动脉和25例锁骨下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3~52个月,无一例临床症状复发。45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29例股浅动脉下1/3段和腘动脉阻塞,内支架置入治疗后6~52个月,血流保持通畅率分别为91.1%(41/45)和79.3%(23/29);9例肱动脉阻塞,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时间超过3年,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经皮经腔内支架置入治疗PAOD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充分的局部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PTA和内支架置入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张希全凌宝存朱伟潘晓琳董戈郭锋袁磊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成形术内支架介入放射学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血管腔内治疗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PTA)和支架置入(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9年1月,1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3%(149/169),除4例LEAOD患者支架置入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治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59,平均(0.37±0.19)上升为0.69~1.16(平均0.88±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60个月,仅统计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68例髂动脉为:98.53%、92.65%、91.18%、89.71%;60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为:91.67%、86.67%、81.67%、73.33%;41例股浅动脉下1/3段阻塞为:85.37%、78.05%、68.29%、56.09%。结论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希全凌宝存朱伟潘晓琳董戈郭锋袁磊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球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