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卓婷
- 作品数:17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长沙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悲剧观念:理论传统及其当代意义被引量:3
- 2013年
- 马克思主义美学要想重返公共话语空间,最重要的是在历史悲剧的理论框架下对现代性悲剧存在作出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虽然是一种外来的理论模式,却与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审美经验存在着內在的精神契合点,中国文化的悲剧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美学中的"革命悲剧"、"日常生活悲剧"以及"尘世的崇高"等悲剧观念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各种悲剧性现象相结合的结果,中国悲剧观念已成为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审美现代,性、悲剧观念、世俗性崇高等成为全球性现象和全球性问题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可能对此种陷于深刻伦理危机和价值危机的现象作出理论的阐释,并将获得自身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王杰谢卓婷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历史悲剧审美现代性公共话语
- 冲突与抉择 ——张承志文化人格论
- 张承志是新时期以来一位十分重要,且颇具争议的作家,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本质意义的痛苦者和孤独者。对于一个有着复杂文化背景,同时又具备了强烈的文化意识的当代知识分子,其内在真实的精神特质和人格心理还应从文化的深层寻得合...
- 谢卓婷
- 关键词:文化人格
- 文献传递
- 审美维度:美学、政治、知识被引量:6
- 2017年
- 美学意味着一种感性的分配。康德的去功利的审美判断,以理解力与感受力之间等级关系的中立化确立了审美维度的核心,即以一种审美分离为前提的平等的'歧见',由此带来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此乃'美学的政治'。存在两种试图取消审美的政治潜力的伦理模式:其一是以'习性'为基准的社会学批判,其二是以'崇高'为中心的绝对他者原则。'政治的美学'则表现为'民主'政治乃一种'仿佛'的操作,是任何人之共同权力的平等展演。柏拉图式的共识性的'仿佛'导致了以社会分化为前提的伦理秩序的循环,德里达式的异质性的'到来的民主'则排除了人民主体的歧见力量。总之,为了强调美学的政治和政治的美学,一种蕴含了知识的美学的思考方式和话语实践势在必行。
- 雅克·朗西埃谢卓婷
- 关键词:伦理
- 思考“歧感”:政治与美学被引量:18
- 2014年
- "歧感"作为感知与感知之间的差异,意味着同中之异与对立面之同。以"歧感"的概念思考政治与美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的美学"和"美学的政治"。政治是关于存在、说话和看的方式等感性分配问题的纷争性领域,因而本身就具有一种"美学"性质,其自身的普遍性及内在尺度是"平等"。"美学的政治"则主张将美学作为感知的政治分配中的一个特定领域来加以理解。美学自身就是一种"元政治",它在等级支配的感性经验领域引入了一种新的平等,现代民主革命与现代美学同时发生。但是,对绝对过错、绝对差异以及"他者性"的实体化,却使美学和政治深陷历史一本体论命运之中,并造成了当下占据主流的伦理化趋势。
- 谢卓婷赖兰兰
- 关键词:政治美学
- 从“文化”到“政治”——“五月风暴”的意义阐释与朗西埃“审美政治”思想的形成被引量:1
- 2020年
- 长期以来,有关“五月风暴”的意义阐释通常都是文化层面的,这种文化模式已成为理解该运动的一种“便利的共识”,即将其视作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一场“文化改良运动”或“日常生活革命”,因而并不具备真正的革命性与政治性含义。阿尔都塞对“五月风暴”的意识形态批判为这种共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五月之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回归及后政治共识语境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朗西埃以政治“主体化”的形式对这种文化共识提出异见,并通过“五月风暴”中的“警察”场景分析了共识话语运作的感性配置形式,由此奠定了其日后审美政治思考的基本议题与方法论路径。
- 谢卓婷
- 关键词:文化政治
- “师”、“道”传统与张承志的儒学人格——对张承志文化根性的另一种探析
- 2007年
- 张承志的文化之根不仅只源于独特的回教背景,作为由汉文化滋养起来的中国作家,中国儒家传统人文知识分子极具本义色彩的“师”、“道”传统,更对张承志人格心理和文化角色的自我确认产生了本质的影响。他极力宣扬的神圣宗教价值理念,实则依旧是以“信”、“勇”、“仁”、“义”等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作为底蕴的。
- 谢卓婷
- 关键词:师道传统
- 中国悲剧观念:理论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 马克思主义美学要想重返公共话语空间,最重要的是在历史悲剧的理论框架下对现代性悲剧存在作出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虽然是一种外来的理论模式,却与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审美经验存在着内在的精神契合点,中国文化的悲剧观念与马...
- 王杰谢卓婷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文化批判公共话语悲剧观念
- 文献传递
- 论张承志的文化身份焦虑被引量:1
- 2005年
- 宗教的真根据在于出世.张承志在宣布自己已皈依伊斯兰教成为哲合忍耶教派中的一员后,不仅是他自己觉得"力气全尽,我的天命履行了"(<离别西海固>),便是旁观者,也都几乎有理由认为,这在荒芜的英雄路上流浪了多年的旅人终于找到了他最后的"黄泥小屋".
- 谢卓婷
- 关键词:身份焦虑《心灵史》哲合忍耶西海固旁观者离别
- 无边的神圣——对张承志小说的宗教诗学透视
- 2002年
- 张承志是一个以信仰为文的作家 ,信仰作为一种特殊而抽象的精神取向和价值提升 ,已成为贯穿作家为文为人始终的诗意积淀。本文以张承志的小说为切入点 ,试从“意义求取”、“时间哲学”、“沉醉体验”
- 谢卓婷
- 关键词:沉醉
- 在场、建构与“他者”伦理——从人类学视角看纪录片的“真实”被引量:2
- 2014年
- 纪录片的生成可视为一种主客体间关系建构的行为过程。在对"真实"的价值诉求上,纪录片与人类学民族志方法有着深刻的精神契合。首先,纪录片的"在场纪录"与民族志的"田野调查"一样,都将"真实"建立于主体与对象性"他者"的亲在共存的关系之上。其次,人类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科学的民族志发展而为以"深描"为特点的解释人类学模式,从而揭示了民族志"书写"、建构的本质。与之相似,纪录片的"真实"理念也经历了由"再现"到"虚构"的后现代转变,其"客观化"和"阐释"等手段的运用同样表明纪录片的"真实"本身就是主体性建构的结果。最后,人类学和纪录片的主体建构行为机制中都包含了一种"看"与"被看"的权力格局,作为一种不平等的权力结构模式,权力之眼的"看"势必给人类学和纪录片带来伦理层面的价值考验,也为"真实"命题引入了"人学"意义的思考。
- 谢卓婷
- 关键词:纪录片人类学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