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草原
- 作品数:44 被引量:660H指数:14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军事社会学更多>>
- 中产阶层消费需求结构的宏观数量分析——基于ELES模型被引量:3
- 2010年
- 中产阶层较高的收入和较强的消费能力,以及他们特有的消费文化理念,既引领着消费市场的走向,更影响着供给结构的调整。本文利用2003和2007年中国居民宏观统计数据,运用ELES模型对中产阶层的需求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产阶层的基本需求和总体边际消费倾向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医疗保健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有所降低,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和居住四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均大幅上升;食品、居住占中产阶层消费的主要部分;所有商品皆表现为正常商品;中产阶层的住房的需求结构更多地受供给结构的硬约束。
- 宋树仁史亚东马草原
- 关键词:中产阶层ELES模型
- 中国劳动力市场所有制分割的根源与表现被引量:49
- 2017年
- 基于中国特殊的经济制度环境,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廓清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所有制分割的三大特征:工资差异、流动障碍及代际传承,揭示了其根源和形成机制。研究认为,劳动力市场的所有制分割根植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虚置。虚化的剩余索取权使国有企业经理人的剩余控制权不能得到有效的外部约束,形成迥异于私有企业的特殊工资方程与畸高人力资本回报。同时,内生于国有企业特殊产权属性的"编制"制度阻碍了劳动力优化机制对优胜劣汰这一市场根本准则的执行,使劳动力资源无法在部门之间自由配置。此外,职位稀缺和人力资本的"不可测"在所有权虚置条件下激励了经理人的寻租行为,父辈的就业性质成为决定子女能否获得国有企业"进入许可"的关键,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代际传承。
- 马草原马文涛李成
-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国有企业
-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述评被引量:7
- 2014年
- 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长期趋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并进行了简要评论。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在理论研究上,由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形成、演变及影响因素非常复杂,而以往的研究又多侧重于某一个因素而忽略其他,从而使得现有理论模型对城镇收入差距缺乏解释力;实证研究则限于数据可得性而无法给出一个连续的、有微观基础的结论。鉴于中国特殊的经济政治环境,在今后有关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中,从政治经济学"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视角应能得到更加准确的答案。
- 马草原
- 关键词:收入差距
- 垄断与所有制的收入溢价: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被引量:1
- 2018年
- 基于中国特殊的经济制度环境,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揭示了垄断和所有制对劳动者收入溢价截然不同的作用机制及相互依存关系。研究发现,垄断行业高收入的形成并未跳出利润最大化框架,经典的效率工资和公平工资理论即可提供很好的解释;而国有部门收入溢价根源于特殊产权结构下剩余索取权对剩余控制权的无效制约。企业的垄断性质能够"绝对地"、"独立地"引起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但国有属性带来的收入增长则需要以企业具备垄断势力为前提。垄断性质的收入溢价主要体现在工资等"直接收入"上,而国有属性更倾向于提升社会保障等劳动者的"间接收入"。
- 马草原王婷魏梅
- 关键词:垄断所有制
-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倒U”拐点及其演变趋势被引量:12
- 2010年
-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具有明显的"倒U"变动规律,并且拐点(或者稳定期)已经出现;经典理论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具有解释力,真正导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劳动者劳动差别的变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面提升的同时可能存在识别和瞄准上的方向性偏误,这导致了转移性收入的社会保障功能被削弱;就业性质、受教育程度及行业类别成为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最重要的三大因素,并且就业性质在"倒U"拐点附近起到了关键作用。
- 周云波马草原
- 关键词:基尼系数
- 中国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基于“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被引量:44
- 2021年
- 本文基于"一价定律",利用中国行政区域分界线两侧的空间近邻特征构造了一项自然实验,通过剥离商品跨地区贸易中的摩擦性障碍,有效识别了商品市场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制度性分割。研究表明,省际分界线两侧存在显著的市场分割效应,但将同样的实验思路应用于地级市分界线附近时,却并未发现市场分割的迹象。进一步的分解发现,2001-2015年省际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和摩擦性障碍都出现大幅下降,当前地区间商品价格变动的非一致性主要由摩擦性因素所致。
- 马草原李廷瑞孙思洋
- 关键词:自然实验
- 数字新质生产力与农民增收: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被引量:2
- 2024年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提升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农民持续增收有着重要影响。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究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能通过农民创业活跃度、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规模三种渠道显著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新质生产力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物质资本和低人力资本的农民收入水平具有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发展数字农业,推动数字要素赋能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推进“数商兴农”,释放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增收效应;制定动态差异化发展标准,发挥数字新质生产力空间溢出效应。
- 钱力金雨婷马草原
- 关键词:农民增收中介效应空间溢出效应
- 金融深化与FDI:理论、证据和中国实效被引量:9
- 2010年
- 本文从金融深化的角度对FDI的引入激励进行了理论归并,基于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1990-2006年的面板数据予以实证检验,并将该理论命题进一步推广到1980-2006年的中国经验。检验证实金融深化对FDI的引入具有双重激励效应:改善跨国公司的投资前景和盈利预期,对FDI的引入形成正向激励;削弱外资企业的融资优势,对FDI的引入产生反向激励;此外,金融深化进程中的通货膨胀,在未引致汇率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并不必然对吸引FDI造成负面影响。
- 李运达马草原
- 关键词:金融深化FDI新兴市场经济体
- 公众“规模偏好”与银行市场约束异化被引量:22
- 2010年
- 本文运用2000—2007年中国各类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从公众预期角度重新研究了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问题。文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特殊的产权结构,以及长期以来对大银行给予不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形成了公众"大而不倒"(toobigtofail)预期和存款人的"规模偏好";并通过传统的两条市场约束渠道体现在具体的存款行为上,即一方面通过"价格约束"对小规模银行要求更高的利率,另一方面通过"数量约束"在选择存款银行时更偏好大规模银行,这使得存款市场对银行风险的约束异化成了对银行规模的鼓励。
- 马草原王岳龙
- 关键词:隐性保险公众预期
- 配套型环境税、技术进步与污染治理——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环境保护"费改税"是我国当前税收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一个污染外部性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内,研究了市场失灵状态下"配套型"环境税、技术进步与污染治理之间的逻辑机理。结果显示:污染的外部性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基于差异化税率的配套型环境税有助于实现福利视角的帕累托改进与区域差距收敛;在技术进步率、污染系数等外生条件既定情形下,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显著存在;但是只有超越临界值的技术进步才能产生持续的双重红利。
- 马草原周亚雄
- 关键词:技术进步污染治理双重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