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辉

作品数:112 被引量:1,669H指数:26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7篇农业科学
  • 11篇经济管理
  • 10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3篇水稻
  • 18篇栽培
  • 14篇农业
  • 14篇高产
  • 13篇粳稻
  • 13篇超级稻
  • 9篇土壤
  • 9篇籼稻
  • 8篇生产力
  • 8篇产力
  • 8篇超高产
  • 7篇决策支持
  • 7篇决策支持系统
  • 7篇教学
  • 6篇氮肥
  • 6篇氮素
  • 6篇精确定量栽培
  • 6篇高产栽培
  • 5篇稻米
  • 5篇信息系统

机构

  • 112篇扬州大学
  • 4篇淮安市农业技...
  • 3篇金日成综合大...
  • 3篇江苏省姜堰市...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全国水产技术...
  • 2篇江苏省农垦农...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扬州职业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潜江市农业技...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112篇高辉
  • 76篇张洪程
  • 58篇戴其根
  • 46篇霍中洋
  • 45篇许轲
  • 44篇魏海燕
  • 20篇龚金龙
  • 17篇郭保卫
  • 14篇胡雅杰
  • 12篇仇红
  • 12篇张军
  • 11篇仲晓春
  • 11篇邢志鹏
  • 10篇花劲
  • 10篇孙成明
  • 10篇颜希亭
  • 9篇冯加根
  • 9篇陆建雯
  • 8篇李国业
  • 8篇邢琳

传媒

  • 16篇作物学报
  • 13篇中国稻米
  • 11篇农业网络信息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中国农学通报
  • 7篇安徽农学通报
  • 7篇扬州大学学报...
  • 6篇中国标准化
  • 5篇中国水稻科学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实验室研究与...
  • 2篇核农学报
  • 2篇全国第十五届...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农村新技术
  • 1篇吉林农业
  • 1篇杂交水稻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7
  • 1篇2016
  • 12篇2015
  • 16篇2014
  • 18篇2013
  • 12篇2012
  • 8篇2011
  • 9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1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时期施硅对超级稻产量和硅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61
2012年
【目的】明确硅肥施用最佳时期并揭示超级稻硅素高效吸收、利用机理。【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江苏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粳型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号和淮稻9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时期施硅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生育期硅素积累量、硅素阶段积累量、硅素阶段吸收速率、硅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硅素吸收、利用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施硅显著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生育期硅素积累量、硅素阶段积累量、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肥偏生产力,降低硅素稻谷生产效率,不仅增加了硅素供应量,还能改善土壤的供硅能力,提高土壤有效硅水平,促进水稻对硅素的吸收。随着硅肥施用时期的推迟,产量、穗数、每穗粒数、硅素吸收总量、百公斤籽粒吸硅量、硅素吸收利用率、硅素农学利用率和硅肥偏生产力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硅素稻谷生产效率则先降后升,穗数于有效分蘖期追硅表现最高,其它均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追硅达到最高(低)水平;结实率和千粒重则随着施硅时期的推迟而不断增加,其中抽穗期追硅千粒重达到显著水平;而硅素生理利用率对施硅时期的响应不明显。水稻在各个生育阶段的硅素积累比例,移栽-幼穗分化期为20.69%—29.02%,幼穗分化-抽穗期为47.46%—59.65%,抽穗-成熟期为17.99%—25.52%,幼穗分化-抽穗期>移栽-幼穗分化期>抽穗-成熟期,差异极显著。硅素阶段吸收速率表现的趋势与之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与硅素吸收呈现良好的协同增长性,产量与硅素吸收总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施硅提高幼穗分化-抽穗期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素阶段积累量是大穗增产的生理基础。【结论】提高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素阶段积累量,尤其是幼穗分化-抽穗期,能有效提高抽穗期和成熟期�
龚金龙胡雅杰龙厚元常勇葛梦婕高辉刘艳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李德剑沙安勤周有炎罗学超
关键词:超级稻
不同土种土壤氮等养分与水稻基础产量的关系
通过不同土种土壤养分测定与不施氮空白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土种土壤氮等养分与水稻基础产量的关系,初步明确了不同土种不施氮空白区每100kg 基础产量稻谷需氮量及土壤氮当季利用率。结果表明:①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全氮、...
朱德进高辉冯加根钱宏兵杨俊开吴同书缪辰
关键词:土种土壤养分水稻
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支撑特征的差异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支撑特征的差异,以当地主栽且具有代表性的2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2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对籼、粳超级稻茎秆形态特征、充实性状和力学特性以及弯曲力矩、抗折力、倒伏指数、田间表观倒伏率和实收产量等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粳稻实收产量较籼稻高12.30%,差异极显著;基部0~20 cm 节间抗折力极显著高于籼稻、倒伏指数极显著低于籼稻,没有出现明显倒伏现象,而籼稻扬两优6号和两优培九两年平均田间表观倒伏率分别达11.97%和12.50%;2)粳稻基部四个节间弯曲力矩均极显著小于籼稻,抗折力均极显著大于籼稻,最终粳稻基部第1至第4节间的倒伏指数均极显著低于籼稻;3)粳稻各节间长度和株高以及基部节间外径、秆型指数、单穗质量、重心高和相对重心高度均小于籼稻,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穗下节间长/秆长粳稻极显著大于籼稻;4)粳稻六个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和茎壁厚度均小于籼稻,其中,基部第1至第4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5)粳稻各节间茎秆干质量均小于籼稻,两优培九各节间叶鞘干质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且粳稻基部第2节间单位节间茎秆干质量略高于籼稻,而基部第1、3、4、5、6节间粳稻单位节间茎秆干质量均低于籼稻;6)粳稻单穴固持力和抗弯阻力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籼稻,而按压恢复度显著或极显著小于籼稻.可见粳稻固持抗倒能力较强,籼稻抗倒恢复能力较强,且粳稻能协调实现高产与抗倒,这可能与其弯曲力矩小、抗折力大、株高矮、节间配置合理、重心低以及基部节间物质充实足等有关.
龚金龙邢志鹏胡雅杰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
关键词:超级稻籼稻粳稻倒伏
县域水稻精确栽培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以姜堰市为例被引量:5
2008年
运用农业信息技术原理与方法,以姜堰市为例,初步开发出了功能全面、内容丰富、现势性强、图形生产力高的基于VB6.0和MapObjects2.3的县域水稻精确栽培决策支持系统软件。该系统涵盖了基本苗精确定量、精确施氮、精确灌溉、精确测产及气象数据库、智能学习等内容。该系统还具有电子地图浏览导航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查询功能。经初步试用,系统的功能可用性、功能可靠性、易用性较强,用户满意度较高。
仲晓春王云高辉谢民豪张洪程戴其根
关键词:组件式GIS水稻精确栽培决策支持系统
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抛栽稻成本低,易操作,高产稳产潜力大,深入研究抛栽稻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稻麦两熟制下,以常规粳稻南粳44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以洗根手插为对照,从摆栽、点抛和撒抛3种抛栽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的茎蘖动态、LAI、光合势、物质生产等方面的特性,并从株型特征、后期根系活力、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等方面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的生态生理基础。结果表明,甬优8号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的2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洗根手插)高21.9%、18.3%和13.2%,南粳44分别较对照高18.3%、14.1%和9.87%,两品种产量均为摆栽>点抛>撒抛>洗根手插,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抛栽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但总颖花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产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较高。抛栽稻较对照,高峰苗数多,成穗率高或与其相当,最终有效穗数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高,群体质量较对照更稳健。抛栽稻高产稳产的生态生理基础为:秧苗移栽大田后分蘖早,分蘖叶位多,分蘖性强,分蘖质量高、数量足;抽穗期株高适中,茎鞘粗壮,叶系配置好,通风透光强,物质积累量高,库源协调,产量潜力更高;后期根系发达,叶片衰老慢,光合生产能力强,群体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协调,籽粒充实度高。就不同抛栽方式而言,精确摆栽和点抛生长优势显著高于撒抛,更易于实现高产稳产。
张军张洪程郭保卫葛梦婕周兴涛朱聪聪董啸波陈京都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
关键词:抛栽稻
农学专业“三化驱动,能力导向”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探索——基于扬州大学近12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进入新时期以来,在作物生产高新化、规模化、产业化(三化)背景下,扬州大学创建了"三化驱动,能力导向"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了农学类人才培养中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能力不足、视野不宽等问题。为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效,探索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在因素,课题组对该校农学专业近12届毕业生进行了学习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尽管学生报考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较低,但毕业生对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实验实习条件、实习实训安排、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高的满意度;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均呈明显升高趋势;在课程体系中,毕业生满意度最高的是专业课,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也是专业课。根据本次问卷调查形成的调研结果,课题组提出了优化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措施,包括加大专业招生宣传力度,创新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和创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等。
杨泽峰高辉郭文善陈源沙爱红严长杰
关键词:农学专业问卷调查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被引量:23
2000年
张洪程陆建飞高辉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农业可持续发展
杂交粳稻13.5t hm^-2超高产群体动态特征及形成机制的探讨被引量:85
2010年
选用杂交粳稻甬优8号,以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兴化、姜堰实施基地1.0hm2连片与6.67hm2连片超高产攻关方为依托,研究了13.5thm-2超高产群体特征,并探讨了群体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较之12.0thm-2左右群体,13.5thm-2群体的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60000×104hm-2以上),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之相当;群体茎蘖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少,为预期穗数的1.3倍左右,此后群体平缓下降,至抽穗期达适宜穗数,成穗率高(>75%);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相对较缓慢,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5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成熟期仍保持在4.0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总光合势为675×104m2dhm-2以上,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45.0%以上;群体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速度相对较缓、积累量略低,拔节后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生物量为13.5thm-2以上,抽穗后积累量亦高,一般为9.75thm-2以上,总干物重高达23.25thm-2以上。13.5thm-2超高产群体形成机制为,依靠精苗,发大蘖,及时够苗,提高够苗期群体质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中期高质量群体结构的培育奠定生物学基础;依靠合理的群体动态及其规模,培育适宜数量的壮秆大穗,于抽穗期形成具有强抗倒力和巨量安全库容的高光效群体;依靠平稳消退的光合系统,提高抽穗后群体光合物质生产力,增大群体库容的总充实量,并维持较大的茎鞘强度,增强群体的安全抗倒力。
张洪程吴桂成李德剑肖跃成龚金龙李杰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高辉魏海燕沙安勤周有炎王宝金吴爱国
关键词:杂交粳稻超高产
GIS在农业上应用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被引量:3
2005年
GIS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当今农业科学中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包括GIS在内的农业高新技术的支撑。在简要介绍了GIS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现状的同时,分析了当前GIS技术在中国农业应用中面临的新问题,并对其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冯加根高辉柳虹戴其根张洪程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农业
扬州市水稻精确定量数字化栽培系统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本文介绍了扬州市水稻精确定量数字化栽培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系统结构及主要功能,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孙成明杨一朱薇高辉
关键词:水稻栽培数字化系统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