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列平

作品数:514 被引量:7,093H指数:50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12篇期刊文章
  • 150篇会议论文
  • 44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49篇建筑科学
  • 38篇交通运输工程
  • 16篇天文地球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72篇混凝土
  • 108篇钢筋
  • 103篇抗震
  • 98篇钢筋混凝
  • 98篇钢筋混凝土
  • 81篇地震
  • 66篇载力
  • 66篇承载力
  • 62篇建筑
  • 49篇混凝土梁
  • 42篇应力
  • 42篇复合材料
  • 42篇FRP
  • 42篇复合材
  • 40篇纤维增强
  • 40篇混凝土框架
  • 40篇建筑结构
  • 39篇弹塑性
  • 39篇增强复合材料
  • 38篇纤维布

机构

  • 506篇清华大学
  • 20篇中国冶金科工...
  • 18篇北京工业大学
  • 10篇西南交通大学
  • 9篇东南大学
  • 9篇教育部
  • 7篇北京市建筑设...
  • 6篇北京交通大学
  • 6篇烟台大学
  • 6篇香港理工大学
  • 6篇神户大学
  • 5篇北京科技大学
  • 5篇中国地震局工...
  • 5篇新疆大学
  • 4篇爱丁堡大学
  • 4篇青岛理工大学
  • 4篇山东建筑大学
  • 4篇中国建筑设计...
  • 4篇南京水利科学...
  • 4篇中国电子工程...

作者

  • 513篇叶列平
  • 189篇陆新征
  • 99篇冯鹏
  • 34篇李易
  • 34篇潘鹏
  • 34篇缪志伟
  • 32篇曲哲
  • 27篇马千里
  • 24篇林旭川
  • 24篇程光煜
  • 21篇钱稼茹
  • 21篇齐玉军
  • 20篇岳清瑞
  • 17篇施炜
  • 16篇孙海林
  • 12篇卢啸
  • 12篇方鄂华
  • 12篇梁益
  • 12篇唐代远
  • 11篇江见鲸

传媒

  • 62篇工程力学
  • 55篇建筑结构
  • 46篇建筑结构学报
  • 25篇工业建筑
  • 25篇工程抗震与加...
  • 21篇土木工程学报
  • 7篇建筑科学与工...
  • 6篇建筑科学
  • 6篇第十二届高层...
  • 5篇清华大学学报...
  • 5篇玻璃钢/复合...
  • 5篇地震工程与工...
  • 5篇2008年汶...
  • 5篇第一届建筑结...
  • 4篇东南大学学报...
  • 4篇四川建筑科学...
  • 3篇沈阳建筑大学...
  • 3篇第六届全国地...
  • 3篇第六届全国结...
  • 3篇第七届全国地...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18
  • 2篇2017
  • 19篇2016
  • 7篇2015
  • 25篇2014
  • 18篇2013
  • 24篇2012
  • 53篇2011
  • 45篇2010
  • 39篇2009
  • 53篇2008
  • 43篇2007
  • 49篇2006
  • 26篇2005
  • 26篇2004
  • 12篇2003
  • 18篇2002
  • 11篇2001
  • 15篇2000
5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框架-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的三维空间弹塑性抗震分析被引量:26
2009年
准确预测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非线性行为,对评估结构抗震设计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了现有的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基础上,以通用有限元程序MSC.MARC为平台开发了一系列新的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通过对试验的模拟,表明这些模型可以直接将构件的非线性节点力(轴力、剪力和弯矩)、节点变形(平动和转动)和材料的非线性应力-应变行为联系起来,能够较好地模拟各种复杂受力构件的滞回行为和轴力-双向弯曲-剪切耦合行为。同时,借助通用有限元程序的前后处理功能和非线性计算功能,这些模型可以细致地模拟地震作用下整体结构的三维非线性地震响应。利用所开发的分析模型,对一个复杂框架-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实际工程进行了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较好的模拟了该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复杂抗震行为,并根据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的分析结果,说明该工程外框架与4个子筒组成的核心筒可组成有效的双重抗震结构体系,并具有连梁、子筒和外框架三道抗震防线,为工程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缪志伟吴耀辉马千里娄宇叶列平陆新征
关键词:纤维模型弹塑性分析
预应力C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破坏模式及承载力分析
采用碳纤维布施加预应力后加固混凝土梁,可以充分发挥碳纤维材料的高强度特点,显著减小梁的裂缝和挠度,提高加固效率.本文介绍了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破坏模式及其受弯承载力分析。
沙吾列提·拜开依叶列平
关键词:碳纤维布加固受弯承载力分析破坏模式
双功能剪力墙连接键受力性能试验方案的选择被引量:4
1999年
本文从能较真实地反映双功能剪力墙连接键的工作应力,试件和加载装置容易制作、经济可行等方面出发,对向个可能的试验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从中选取出一个最佳的试验方案。试验过程和结果表明,该方案的选择是正确的。
赵文辉王志浩叶列平
关键词:受力性能连接键双功能剪力墙
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对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是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关键控制因素。首先对中美两国典型抗震规范或规程中有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最小基底剪力)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对比分析。借鉴美国规范中最小基底剪力的处理方法,以位于我国设防烈度7度区的一超高层建筑为例,采用两种不同的设计地震剪力取值方法,按照8度地震设防烈度设计了两个不同的结构模型。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比较了两个模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差异,分析了长周期地震动对两个模型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对比了两个模型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提高楼层设计剪力来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方案与提高结构刚度的方案相比,其抗罕遇地震的性能基本相当,而抗地震倒塌能力更好,设计难度和建造成本会更低。
卢啸甄伟陆新征叶列平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长周期结构弹塑性分析刚度
分散内置式调频液体阻尼减振装置
分散内置式调频液体阻尼减振装置属于建筑减振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该装置是一组各自分别预先密封于一组不同位置上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内的有助于结构减振的调频液体阻尼器箱体,其中,每一个箱体都设有多个阻尼隔板以及多个被前述阻尼...
叶列平侯建群陆新征曲哲经杰
预应力高强轻骨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试验分析
本文通过一个1/4比例的缩尺预应力高强轻骨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模型试验,研究了其在正常使用和超载情况下的受力性能。论文通过建立桥梁的平面应力有限元模型,模拟了桥梁张拉预应力、作用车队荷载情况下的结构行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
黄盛楠刘英奎陆新征叶列平
关键词:预应力桥梁试验有限元
适用于城市高层建筑群的震害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高层建筑是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建筑震害预测模型难以满足城市区域高层建筑群震害分析的要求。该文提出了一套非线性多自由度弯剪耦合模型(NMFS)以及其参数标定方法。该模型:1)能模拟高层建筑显著的弯剪耦合变形行为。与传统的剪切层模型对比,该模型能准确的模拟高层建筑的层间位移角包络,其结果与精细有限元模型的结果非常接近;2)具有非常高的计算效率。与精细有限元模型对比,该模型的计算加速比超过60000倍;3)参数标定简单。仅需要借助于少量的建筑属性信息(结构高度、建设年代、设计信息和结构类型)就能生成整个模型的弹塑性参数;4)能输出各层时程响应以及层间位移角情况,使未来基于工程需求参数(EDP)的区域高层建筑经济损失预测成为了可能。论文针对一栋典型高层结构详细展示了模型的建立与标定流程,并对标定参数的准确性进行了校验。最后对北京CBD地区高层建筑群进行了震害模拟,验证了该方法在城市区域中应用的可行性。该文的成果期望为未来区域高层建筑的地震损失预测提供参考。
熊琛许镇陆新征叶列平
关键词:高层建筑时程分析
防屈曲耗能钢支撑设计方法
介绍了防屈曲耗能钢支撑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完成了7根防屈曲耗能钢支撑的试验。结合现有文献中的试验研究资料,分析了防屈曲耗能钢支撑的性能及其有关影响参数。在此基础上,依据我国规范和 FEMA450的有关规定,给出了防屈曲耗能...
程光煜叶列平崔鸿超
关键词:稳定承载力
配置高强度筋的可自复位混凝土剪力墙
配置高强度筋的可自复位混凝土剪力墙属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含有端部边缘构件纵筋、墙片中部竖向分布纵筋、水平分布筋和混凝土,其中,仅将所述墙体边缘构件纵筋中的一部分筋替换成高强度筋,或者把所述端部边缘构件纵...
冯鹏叶列平初明进
关于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讨论被引量:13
2009年
地震作用计算是结构抗震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国自89抗震规范开始采用按多遇地震(小震)计算地震作用。国际上主要抗震国家和我国78抗震规范都采用按设防烈度地震(中震)计算地震作用。随着抗震规范在修订、发展和使用中不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学术界和工程界多次提出恢复到按中震计算地震作用,以解决现行抗震规范及其它结构设计规范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近年来,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这一问题又再次被提出。2004年编制出版的《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采用的是按中震计算地震作用。在介绍两种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发展,提出了我国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研究方向。
叶列平方鄂华
关键词:地震
共5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