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雄标

作品数:28 被引量:280H指数:9
供职机构: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局三项经费资助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社交恐怖症
  • 5篇惊恐
  • 5篇惊恐障碍
  • 5篇恐怖
  • 5篇恐怖症
  • 4篇强迫症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4篇患病
  • 4篇患病率
  • 4篇防御机制
  • 3篇养育方式
  • 3篇焦虑
  • 3篇防御方式
  • 3篇富士康
  • 3篇测验
  • 2篇心理防御
  • 2篇抑郁
  • 2篇抑郁障碍
  • 2篇抑郁症

机构

  • 11篇深圳市精神卫...
  • 8篇深圳市康宁医...
  • 7篇深圳市精神卫...
  • 2篇深圳大学
  • 2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中南工业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作者

  • 28篇林雄标
  • 16篇胡纪泽
  • 15篇胡赤怡
  • 8篇刘铁榜
  • 8篇吴东辉
  • 7篇金冬
  • 7篇杨洪
  • 5篇舒明跃
  • 5篇张繁新
  • 4篇唐卓如
  • 4篇杨孔军
  • 4篇陆亚文
  • 4篇沈其杰
  • 4篇高欢
  • 4篇段卫东
  • 3篇杨曦
  • 3篇余常红
  • 3篇张文顺
  • 3篇刘奋
  • 3篇邱友胜

传媒

  • 4篇临床精神医学...
  • 4篇中国心理卫生...
  • 3篇中华精神科杂...
  • 3篇上海精神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心理...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华西医讯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8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场恐怖症患者的临床与认知特征
目的:探讨广场恐怖症(AGP)患者的临床与认知特征。方法:56例符合ICD-10 AGP伴或不伴惊恐障碍(PD)诊断标准病人和66例正常人填写广场恐怖症活动性调查表(MIA)、广场恐怖症认知问卷(ACQ)和躯体感觉问卷(...
林雄标吴东辉胡纪泽
文献传递
强迫障碍患者与惊恐障碍患者倒行掩蔽测验和连续操作测验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强迫障碍患者与惊恐障碍患者注意功能的特征。方法采用倒行掩蔽测验(BMT)和连续操作测验(CPT)分别对强迫障碍患者、惊恐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三组各38名评估其注意的激活度、选择性注意和维持注意功能,以Maudsl...
吴东辉胡赤怡林雄标刘哲宁
关键词:惊恐障碍
有无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防御方式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21例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26例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和37名健康对照者评估其防御方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伴或不伴广场恐怖患者退缩和躯体化及伴无能之全能和交往倾向得分均显著增高,而幽默得分显著降低;伴广场恐怖的惊恐患者投射、分裂得分和不成熟防御方式总分,以及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假性利他等得分及中间型防御方式总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成熟防御方式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伴与不伴广场恐怖的患者使用不成熟和中间防御方式增多,而使用成熟防御方式减少;伴广场恐怖患者尤其使用防御方式不当,且与其对场所恐怖的严重程度及病程无关。
吴东辉胡赤怡胡纪泽余常红林雄标翁茵茵周云飞
关键词:惊恐障碍防御方式防御方式问卷
苯妥英治疗焦虑症的效应
1992年
焦虑症在国外颇为常见,据Gray提示本病在普通居民中患病率接近5%,通常医生每天诊疗的全部病人中约有1/5病例为焦虑症。Freedmen提出心脏门诊中约有10%为焦虑症;尤其急性惊恐发作。一般用抗焦虑药物苯二氮(艹卓)类,如安定等治疗。
林雄标黄明生
关键词:苯妥英焦虑症药物疗法
强迫症的临床特征被引量:10
2000年
目的 :探讨强迫症 (OCD)的临床表现。 方法 :对 40例符合 DSM- OCD诊断标准病人进行以下量表和问卷评定 :强迫症量表 (Y- BOCS) ,Hamilton抑郁量表 (HAMD) ,Ham ilton焦虑量表 (HAMA ) ,Marks恐怖强迫量表 (MSCPOR) ,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并对 6 5名正常人进行 EPQ测试。 结果 :15岁以前发病患者的 MSCPOR的工作适应能力下降 (WD)分显著高于 15岁以后发病患者 ;合病组病人的 HAMD和 EPQ的神经质分显著高于非合病组 ;洗涤 /回避组的 HAMA评分显著较高 ,迟缓 /仪式化组的发病年龄显著较低 ,两组的 MSCPOR的WD评分均显著高于强迫检查行为组。 结论 :15岁以前发病 ,合病组 ,主要表现迟缓 /仪式化或洗涤/回避症状的病人是 OCD较为严重的亚型。
林雄标胡纪泽
关键词:强迫症
社交恐怖症的临床症状特征被引量:5
1998年
对50例社交恐怖症(SPH)病人与65例正常人按要求填写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抑郁自评量表(SDS),Maudsley强迫症状问卷(MMOCI),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同时对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定。结果发现,SPH病人SCL—90评分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分外,其它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病人的SAD、SDS和MMOCI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SPH病人社交焦虑和回避行为明显,且常伴有明显抑郁和强迫症状。对伴有抑郁和强迫症状的SPH病人分析结果表明,病人的症状较重,社会功能受损明显。表明抗焦虑。
林雄标胡纪泽
关键词:社交恐怖症症状学
社交恐怖症患者的认知特征及相关因素被引量:41
2003年
目的 :对社交恐怖症 (SPH)病人的认知特征及其与社交焦虑症状、个性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SPH组 5 0例和正常对照 (NC)组 60例 ,入组时按要求填写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社交苦恼与回避量表 (SAD)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结果 :SPH患者的FNE和SAD分 (分别为 113 3± 13 2和 2 0 2± 4 8)显著高于NC组 (分别为 81 7± 17 1和 8 5±4 4)。EPQ结果 :SPH患者神经质标准分 (SP)和精神质标准分 (SP)显著高于NC组 ,外向标准分 (SE)显著低于NC组。SPH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NC组 ,惩罚、拒绝和过度保护因子分明显高于NC组。相关分析结果 :SPH患者组FNE分与SAD、和EPQ的SN显著正相关 ,与EMBU各因子分相关不显著。结论 :SPH患者惧怕否定评价的认知特征是社交焦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且与神经质个性特征密切相关 ,与父母教养方式无直接联系。
林雄标胡纪泽
关键词:社交恐怖症父母养育方式
社交恐怖症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相关因素被引量:44
2002年
目的 :探讨社交恐怖症 (SPH)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与患者个性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SPH组和正常对照 (NC)组各 6 0例 ,入组时按要求填写防御方式问卷 (FDS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和艾森格人格问卷 (EPQ)。结果 :SPH患乾的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分 (分别为4 90± 0 5 9和 4 71± 0 92 )显著高于NC组 ( 3 86± 0 98) ,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 ( 5 36± 1 0 9)显著低于NC组 ( 5 80± 0 81) ,回避等防御机制分 ( 6 6 2± 1 35 )显著高于NC组 ( 5 72± 1 78)。SPH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NC组 ,惩罚、拒绝和过度保护因子分明显高于NC组。EPQ结果 :SPH患者神经质标准分 (SN)显著高于NC组 ,外向标准分 (SE)显著低于NC组。相关分析结果 :SPH患者父母拒绝、否定和过度保护养育方式以及EPQ神经质个性特征与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显著相关。结论 :SPH患者更多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 ,并与个性缺陷和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SPH患者较之正常人特征性使用回避等防御机制 ,此乃SPH临床症状产生的病理心理基础 。
林雄标胡纪泽
关键词:社交恐怖症心理防御机制父母养育方式
自杀未遂妇女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应对方式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了解自杀未遂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和应对方式。方法用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应付方式量表、生活事件量表(LE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56例女性自杀未遂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100名正常女性做比较。结果自杀女性平均年龄较小,自杀的诱发因素主要为家庭争吵、人际关系问题、经济困难和恋爱问题;服毒是自杀的最常见方式,服毒种类以精神药物类最多(39.74%),其次为有毒制剂(29.49%)。自杀未遂组遭遇生活事件总频数、精神紧张总值、负性生活事件频数和紧张值高于对照组(P<0.01);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明显异于对照组(P<0.01);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而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评分则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杀者有明显的负性生活事件,他们的应对方式存在问题,伴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提示我们应加强应对困难能力的教育,加强和谐社会和家庭的建设,及早处理诱发因素,预防自杀。
沈启莹梁巍周惠芬李浩林雄标
关键词:自杀未遂心理社会因素妇女
神经症临床亚型及发病因素的系列研究
林雄标胡纪泽胡赤怡刘铁榜方莉陶林杨志伟杨海晨
八十年代后期,我院针对广大市民对心理健康的迫切需求,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并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本系列研究紧密联系临床,针对我们多年来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进行设计和立项的(包括自选、医院立项和市科技立项),主要是对...
关键词:
关键词:神经症发病因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