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炳基
- 作品数:37 被引量:10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奥沙利铂化疗治疗肝转移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联合奥沙利铂化疗治疗肝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肝转移癌静脉滴入奥沙利铂130 mg/m2,第1天静脉滴入;5-氟尿嘧啶300 mg/m2和亚叶酸钙200 mg/m2第1~5天静脉滴入,间隔3周重复,共2个疗程。同步进行三维适形放疗,设4~6个弧形或非共面适形固定野照射,参考剂量曲线选定为80%。放疗处方剂量45~55 Gy,中位剂量50 Gy3,~4 Gy/次,3次/周。结果治疗后3~6个月内复查增强CT或MRI,30例中,3例完全缓解(CR),16例部分缓解(PR),7例无变化(NC)4,例恶化(PD),总有效率(CR+PR)为63.3%,肿瘤局部控制率为78.5%,中位生存期15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3%、31.1%和10.6%,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肝转移癌能提高肿瘤局部照射剂量和增加肿瘤局部控制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周诚忠闻炳基夏炎春夏海波张力彬
- 关键词:肝脏肿瘤三维适形放疗奥沙利铂
- 地西泮预防化学治疗诱导的恶心呕吐75例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苯二氮革类药物地西泮联合格拉司琼、地塞米松预防化学治疗诱导的恶心呕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50例接受化学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标准止吐方案格拉司琼联合地塞米松,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西泮,观察两组急性、延迟性和总的恶心呕吐缓解率,并评价治疗期间的毒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试验组53例(71.62%),对照组42例(57.53%),两组比较,X^2=3.19,P>0.05;急性恶心呕吐缓解试验组57例(77.03%),对照组55例(75.34%),两组比较,X^2=0.06,P>0.05;延迟性恶心呕吐缓解试验组55例(75.68%),对照组缓解43例(58.90%),两组比较,X^2=3.93,P<0.05。两组各项毒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应用格拉司琼、地塞米松基础上加用地西泮,可更好地控制化学治疗诱导的延迟性恶心呕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徐正阳袁祖国任瑞平闻炳基
- 关键词:地西泮化学治疗恶心呕吐
- 基于基因表达谱的肝细胞癌过表达基因筛选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肝细胞癌(HCC)中表达上调最为明显的基因。方法利用Affymetrix U133 Plus2.0表达芯片检测93例HCC及配对癌旁肝组织的全基因表达谱。HCC与配对癌旁肝组织中基因表达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筛选表达上调最为明显的10个基因。各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χ~2检验。结果与癌旁肝组织相比,HCC中表达上调倍数最多的10个基因分别为:CDKN3、CCL20、PTTG1、MELK、PRMT1、TOP2A、TPX2、SMYD3、TMEM106C和UCK2,上调25.2~44.6倍(均P≤2.0×10^(-22))。CCL20、PRMT1和UCK2基因表达与血清AFP有关,CCL20、PTTG1、PRMT1、TOP2A和UCK2基因表达与组织学Edmondson-Steiner分级有关,CCL20基因表达与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筛选出HCC中表达上调最为明显的10个基因,将为HCC分子靶向治疗研究提供潜在靶点。
- 王亮亮朱忠政徐菊英叶映泉万小希鲍玲玲丛文铭闻炳基
- 关键词:肝细胞癌基因表达谱分子靶向治疗过表达
- 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总生存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术后总生存(OS)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参数.方法 纳入HCC患者66例,随访根治性术后OS情况,平均随访时间(39.2±25.6)个月(2.6~73.3个月).临床病理学参数与OS的相关性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Kaplan-Meier曲线和多变量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水平、有无完整肿瘤包膜和TNM分期与OS呈显著性相关(均P<0.0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分级B级、无完整肿瘤包膜和TNM Ⅲ期是HCC术后不良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肿瘤包膜完整性以及TNM分期和肝功能Child分级是HCC术后OS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包膜完整性评估和预后指导意义应得到病理与临床医生的充分重视.
- 胡柳燕贺松琴闻炳基陈律艾婷婷余慈波张静王爱忠朱忠政
- 关键词:肝细胞癌预后
- 替莫唑胺联合干扰素在黑色素瘤中的效果与安全性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替莫唑胺联合干扰素在黑色素瘤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58例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替莫唑胺组)与观察组(替莫唑胺联合干扰素组),每组29例。然后将两组中Ⅲ期及Ⅳ期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同分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Ⅲ期及Ⅳ期患者的临床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不同分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莫唑胺联合干扰素在黑色素瘤中的效果较好,安全性也值得肯定。
- 吴剑平吴天勤闻炳基
- 关键词:替莫唑胺干扰素黑色素瘤安全性
- 4号染色体长臂拷贝数变异及复发表征基因与肝癌复发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4号染色体长臂(4q)拷贝数变异(CNA)与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并探讨复发表征基因。方法纳入179例HCC,其中66例有术后复发随访资料。采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和表达芯片分别检测CNA和基因mRNA表达差异;CNA与复发相关性分析采用生存分析;癌与配对癌旁肝组织间拷贝数相关性采用Spearman检验;基因表达水平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片段性或全臂4q丢失发生率为63.6%(42/66)。生存分析显示,8个非纯合丢失片段与HCC复发无关(P〉0.05);而4q13.2纯合缺失是HCC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风险比(HR)=2.26,95%可信区间(CI)=1.13~4.50,P〈0.05]。癌和配对癌旁肝组织的4q13.2拷贝数具有一致性(r=0.868,P〈0.05)。定位4q13.2基因的CNA与表达联合分析显示,基因纯合缺失HCC的UGT2817表达水平较非纯合缺失HCC及癌旁肝组织显著降低(P〈0.05);UGT2817表达阴性HCC的血管侵犯发生率显著高于表达阳性者(P〈0.05)。结论遗传性4q13.2纯合缺失是HCC术后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UGT2817可能是该复发相关片段的表征基因。
- 贺松琴丛文铭胡柳燕严静娴董辉陈律闻炳基朱忠政
- 关键词: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拷贝数变异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淋巴细胞抗体变化与免疫功能失调
- 2000年
-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免疫功能失调机制。方法 微量淋巴细胞毒法。在狼疮活动期和缓解期分别查抗淋巴细胞抗体 (ALA)、淋巴细胞形态及计数。结果 2 3例SLE患者活动期有 2 0例ALA阳性伴淋巴细胞肿胀变性、胞膜毛糙失去折光性 ,占 86 9% ,淋巴细胞计数为 (1 5± 0 6 )× 10 9/L而经激素治疗病情缓解后ALA阳性且淋巴细胞肿胀变性者仅 9例 ,占39 1% ,淋巴细胞计数上升为 (3 5± 1 0 )× 10 9/L。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SLE患者活动期体内存在ALA并导致淋巴细胞变性 ,细胞数目减少 ,免疫功能失调。激素治疗可逆转上述病理变化。
- 曹力闻炳基曹进英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淋巴细胞血清免疫功能
- DNA拷贝数变异与HBV相关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 2012年
- 目的探讨利用DNA拷贝数变异(CNA)预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术后肝内复发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CGH),对47例HBV相关HCC肿瘤细胞基因组DNA的CNA情况进行检测;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风险比例模型,评估CNAs对HCC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6q11.2-22.1是否丢失对HCC术后复发有显著影响(P=0.001),而基因组内其他CNAs均与复发无关。与16q11.2-22.1未丢失者相比,16q11.2-22.1丢失HCC患者的术后复发危险比(HR)为4.59(95%CI=1.64~12.84,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16q11.2-22.1是否丢失是HCC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HR=4.64,95%CI=1.65~13.06,P=0.004)。结论染色体片段16q11.2-22.1是否丢失是预测HBV相关HCC术后肝内复发的有效指标。
- 闻炳基朱忠政贺松琴胡柳燕董辉王爱忠丛文铭
- 关键词: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拷贝数变异肝细胞癌肝内复发
- 氩氦刀冷冻肝癌时间与冰球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闻炳基曹力李靖赵瑜花金年李海兵
- 关键词:冷冻消融原发性肝癌氩氦刀
-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改进(附180例次报告)
- 2004年
- 目的 改进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 方法 总结本院 1998年 10月~ 2 0 0 2年 12月行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180例次的经验。 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 12 0例次 (占 6 6 .7% ) ,第 2次穿刺成功 4 6例次 (2 5 .6 % ) ,第 3次穿刺成功 10例次 (5 .6 % )。 结论 本文采用的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简单、实用。
- 闻炳基曹力周春晓陈莹
-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点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