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新炳

作品数:501 被引量:1,463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4篇期刊文章
  • 45篇专利
  • 32篇会议论文
  • 7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438篇医药卫生
  • 20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2篇吸虫
  • 186篇基因
  • 134篇华支睾吸虫
  • 118篇克隆
  • 106篇原虫
  • 105篇疟原虫
  • 98篇恶性疟
  • 97篇恶性疟原虫
  • 94篇血吸虫
  • 88篇日本血吸虫
  • 72篇蛋白
  • 61篇免疫
  • 44篇疫苗
  • 40篇细胞
  • 37篇生物信息
  • 37篇生物信息学
  • 37篇抗原
  • 36篇原核表达
  • 30篇扩增
  • 27篇真核

机构

  • 331篇中山大学
  • 162篇中山医科大学
  • 23篇广州医学院
  • 23篇贵阳医学院
  • 15篇深圳市疾病预...
  • 14篇安徽医科大学
  • 8篇华中科技大学
  • 8篇暨南大学
  • 7篇广东省疾病预...
  • 7篇海南医学院
  • 5篇广东省人民医...
  • 5篇复旦大学
  • 5篇山西医科大学...
  • 5篇南通医学院
  • 4篇广东药学院
  • 4篇广东医学院
  • 4篇安徽省立医院
  • 4篇郑州大学
  • 3篇广州市第八人...
  • 3篇广州市疾病预...

作者

  • 500篇余新炳
  • 201篇吴忠道
  • 153篇徐劲
  • 116篇胡旭初
  • 55篇黄艳
  • 53篇陈守义
  • 51篇徐劲
  • 47篇马长玲
  • 40篇单志新
  • 40篇罗树红
  • 33篇吴德
  • 33篇方建民
  • 32篇李学荣
  • 27篇李焱
  • 23篇黄江
  • 22篇周俊梅
  • 22篇陆家海
  • 22篇卞国武
  • 20篇张仁利
  • 20篇黄达娜

传媒

  • 83篇热带医学杂志
  • 77篇中国人兽共患...
  • 35篇中国寄生虫学...
  • 3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4篇中国寄生虫病...
  • 17篇广东寄生虫学...
  • 16篇中山大学学报...
  • 15篇中国公共卫生
  • 14篇中国热带医学
  • 12篇中国病原生物...
  • 1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1篇中国血吸虫病...
  • 9篇国外医学(寄...
  • 6篇寄生虫与医学...
  • 4篇中华微生物学...
  • 4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细胞与分子免...
  • 3篇Chines...
  • 3篇国际医学寄生...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年份

  • 3篇2025
  • 5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8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12篇2016
  • 12篇2015
  • 11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20篇2009
  • 30篇2008
  • 22篇2007
  • 21篇2006
5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支睾吸虫基因的建立及其功能研究
余新炳
研究背景: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是中国流行最广、感染人数最多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全国现有25个省市有流行,病人1249万,其中广东省有81个县市流行,患者500万以上。华支睾吸虫引起胆囊炎、胆...
关键词: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食源性寄生虫病生物信息学
恶性疟原虫Pf332基因片段的分泌型、非分泌型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构建包含恶性疟原虫Pf332基因片段的分泌型、非分泌型真核表达重组质粒。方法 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PCR扩增Pf332基因片段 ,P332 -RO、P332 -R1和P332 -R2 ;用PCR扩增法合成鼠IgG轻链隹号肽的编码序列。用定向克隆法分别构建分泌型重组质粒pcDNA3 -s -P332 -R0、pcDNA3 -s -P332 -R1、pcDNA3 -s -P332 -R2和非分泌型重组质粒pcDNA3 -s -P332 -R0、pcDNA3 -s -P332 -R1、pcDNA3 -s -P332 -R2。阳性克隆的重组质粒DNA经酶切、PCR扩增及测序鉴定。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FCC1/HN株Pf332基因片段 ,P332 -R0、P332 -R1、P332 -R1,大小分别为 489、42 9和 393bp。用PCR扩增法合成 6 3bp的Balb/c小鼠IgG轻链信号肽的编码序列。酶切、PCR及测序鉴定表明获得了正确的含Pf332基因片段的分泌型、非分泌型重组质粒。结论 成功构建分别包含恶性疟原虫Pf332基因片段—P332 -R0、P332 -R1和P332 -R2的分泌型、非分泌型真核表达重组质粒。
单志新余新炳卞国武马长玲陈守义周永安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基因片段分泌型非分泌型真核表达重组质粒
恶性疟原虫传播阻断抗原Pfs25和Pfs48/45基因编码序列的体外扩增被引量:34
1998年
目的:体外扩增编码恶性疟原虫传播阻断抗原Pfs和Pfs48/45的基因序列,为进一步对其进行克隆和体外高效表达创造条件。方法:特定寡核苷酸引物的设计、合成与纯化;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体外培养;利用碱裂解法从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提取染色体DNA;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特异扩增出编码Pfs25和Pfs48/45基因序列,其片段大小分别为657bp和1,359bp。而用间日疟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作对照,无扩增条带出现。结论:体外扩增编码恶性疟原虫传播阻断抗原Pfs25和Pfs48/45基因序列与预期长度相符合,从而,为该基因的克隆、测序和表达奠定基础。
罗树红余新炳李学荣陈观今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人体寄生虫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0年
人体寄生虫基因组计划属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模式生物基因组研究内容之一 ,也是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本文综述了恶性疟原虫、美洲锥虫、非洲锥虫、利什曼原虫、血吸虫和丝虫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进展 ,并就其研究意义及如何开展我国人体寄生虫基因组研究进行了讨论。
吴忠道李焱余新炳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锥虫原虫
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II基因克隆及测序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比较恶性疟原虫不同分离株组氨酸富集蛋白II( HRPII)基因全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方法: PCR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和越南株(VN)的HRPII基因全编码区, 其产物经HindIII和Bam HI双酶切,定向克隆入pUC19, 采用Sanger 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FCC1/HN 株和VN 株HRPII基因均为1 020bp, 无内含子, 两者仅10 个碱基不同。FCC1/HN 株HRPII与VN 株、IMTM22 株和Itg2 株间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8% 、92.2% 和98.7% ; 4 株虫体均有拷贝数不等的丙氨酸-组氨酸-组氨酸(AHH)和丙氨酸-组氨酸-组氨酸-丙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AHHAAD) 重复序列, 具有相同的信号肽和糖基化位点。4 个分离株HRPII抗原表位相同,位于易曲性较高的5端非AHH 和AHHAAD 重复区。结论: FCC1/HN 株与VN 株的HRPII高度同源,与IMTM22 株和Itg2
方建民余新炳罗树红徐劲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华支睾吸虫病金标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和现场初步实验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研制华支睾吸虫病金标快速免疫诊断试剂盒 ,评价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现场试用效果。 方法 以华支睾吸虫成虫水溶性抗原、分泌排泄抗原和重组抗原磷酸甘油酸激酶 (PGK)作为诊断试剂 ,制备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 (Im-munochromatography test,ICT)试剂盒 ,检测患者血清和唾液中抗华支睾吸虫 Ig G,并与常规 EL ISA血清学检测方法和粪便虫卵检查法相比较。 结果 实验室检测临床确诊的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中特异的 Ig G,3种抗原的敏感性均为10 0 %。天然抗原除与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有较强的交叉反应外 ,与囊虫、包虫、弓形虫病人血清没有交叉反应。重组PGK抗原同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也没有交叉反应。用分泌排泄抗原制备的 ICT检测试剂盒在流行区现场检测被调查者的血清和唾液 ,总符合率为 92 .31% ;ICT与 EL ISA血清检测的总符合率为 81.5 4 %。现场获取了 9人的粪便样本 ,其中 4人检出华支睾吸虫卵 ,其血清 ICT和 EL ISA检测均呈强阳性 ,另外未检出虫卵的 5人中 ,1人血清 ICT和 EL ISA均呈阳性 ,另 1人仅血清 EL ISA呈弱阳性。 结论 诊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 ICT抗体检测技术 ,尤其是无创性唾液检测技术 ,简便、快速、准确、安全 ,优于血清 EL ISA检测和粪便虫卵检测 ,适用于临床检验和现场大规模流行病?
胡旭初徐劲陈守义吴德何东苟余新炳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病血清唾液
后基因组时代的血吸虫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血吸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生活史与免疫逃避机制复杂,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加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血吸虫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已积累了有关血吸虫基因序列、定位、表达等方面的大量数据。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和数据,深入研究其基因功能、表达与调控等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血吸虫基因组计划取得的成果,以及后基因组时代血吸虫研究的对策和技术。
邵筱吴忠道余新炳
关键词:血吸虫后基因组生物信息学
华支睾吸虫丙酰-CoA羧化酶,其编码核酸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编码华支睾吸虫丙酰-CoA羧化酶的新的基因,基因编码的多肽,多肽的抗体。本发明还公开了此多肽用于筛选华支睾吸虫丙酰-CoA羧化酶的抑制剂,多核苷酸作为引物或者作为探针的应用,尤其公开了此多肽与多核苷酸作为...
余新炳吴忠道徐劲陈守义张红梅
Generation and analysis of 113 adult stage Schistosoma japonicum (Chinese strain) expressed sequence tags被引量:3
2002年
OBJECTIVE: To rapidly and economically obtain knowledge about adult stage Schistosoma japonicum (Chinese strain) expressed genes using expressed sequence tag (EST). METHODS: A directional cDNA library constructed from Schistosoma japonicum (Chinese strain) adult stage RNA was used to generate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These were compared against an EMBL-parasites database and GENBANK database by BLASTn and BLASTx. RESULTS: A total of 314 phage clon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generating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From these clones, 132 EST-quality sequence were obtained. Among these EST-quality sequences, 113 ESTs were successfully submitted to the dbEST at GenBanK. A total of 7.6% of these EST-quality sequences were previously identified sequence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while 4.5% were putatively identified sequences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A total of 23.5% of these EST-quality sequences were putatively identified sequence of Schistosoma mansoni or other organisms. 57.6% had no matches in the database and were classified as unknown sequences. Most ESTs with the putative protein identified belonged to housekeeping proteins. Information about several interesting genes was found. CONCLUSION: Partial cDNA sequencing to generate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has the potential to rapidly and economically increase our knowledge about adult stage Schistosoma japonicum (Chinese strain) expressed genes.
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
关键词:ANIMALS
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4年
本文综述了疟疾的现状、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伍忠銮吴忠道余新炳
关键词:疟疾恶性疟原虫基因组
共5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