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霞
- 作品数:47 被引量:216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多点穿刺技术在复杂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多点穿刺的类型、优势及适应证。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多点穿刺技术对46例复杂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46例次腔内治疗,分析该组病例的病变分型、多点穿刺优势及经多点穿刺技术行腔内治疗的成功率。结果多点穿刺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为相反方向处理同一靶血管,Ⅱ型为直接穿刺靶血管,Ⅲ型为相同方向处理不同靶血管。腔内治疗成功率为80.4%。结论多点穿刺技术有助于提高复杂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成功率。充分认识多点穿刺的优势、良好的术前设计、精准的穿刺技术及合适介入器材的应用有助于多点穿刺技术的应用。
- 佟铸谷涌泉郭连瑞李学锋崔世军郭建明武欣刘梦霞李建新汪忠镐张建
-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多点穿刺下肢动脉腔内治疗
- 内膜剥脱联合支架成形治疗颈动脉串联病变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串联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诊治的9例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资料,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66.0±4.2)岁;病程2~36个月不等,平均7个月。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5例存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既往脑梗死2例,伴有冠心病2例,高血压病6例,下肢缺血1例;于充分抗血小板治疗后接受CEA联合CAS术。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均小于30%,无同手术期死亡患者。9例患者术前症状均得到改善,无新发脑卒中、脑出血事件。术后2例出现头痛、头晕的脑灌注症状,但出院前均缓解。9例患者随访4~19个月,平均(10.5±6.2)个月,无症状复发,1例术后6个月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颈动脉中度(50%~70%)再狭窄,无死亡患者。结论CEA联合CAS术治疗颈动脉串联病变是安全和有效的,但仍需更大样本远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 郭建明李俊峰谷涌泉郭连瑞俞恒锡齐立行崔世军佟铸高喜翔吴英锋刘梦霞张建汪忠镐
- 关键词:颈动脉无名动脉内膜剥脱术支架植入术复合手术
- 大鼠空肠形态学及肠壁交感神经的增龄变化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大鼠空肠形态学及肠壁交感神经的随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104只,按不同发育阶段分为6组。光镜观察空肠形态学变化,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交感神经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空肠增殖能力及交感神经的变化。结果自1月龄开始大鼠空肠绒毛高度和数量、肠壁肌层厚度逐渐增加,至6月龄达到高峰,而后逐渐降低,24月龄显著降低。不同月龄的大鼠空肠PCNA、交感神经TH也呈现相同变化趋势。结论老化状态下,大鼠空肠形态学发生明显变化,黏膜细胞增殖能力减弱,肌间神经丛交感神经减少,交感神经合成去甲肾上腺素能力下降。
- 崔宏力李非曾艳芳刘梦霞
- 关键词:空肠年龄交感神经酪氨酸羟化酶
- 腋动脉入路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及穿刺并发症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经腋动脉入路行动脉造影和动脉成形的适应证、穿刺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总结采用Seldinger技术通过腋动脉穿刺111例次行血管造影及动脉成形11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腋动脉入路的适应证、穿刺并发症及其形成原因。结果通过腋动脉入路行动脉造影的成功率为100%,动脉成形的成功率为90.8%。本组病例出现穿刺并发症发生率10.3%,其中局部血肿发生率4.8%,神经损伤发生率3.2%,假性动脉瘤发生率0.8%,腋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0.8%,腋静脉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0.8%。所治疗患者的血管条件、围手术期用药特点、腋动脉局部解剖学特点、穿刺点位置、首次穿刺成功率及加压包扎的力度是影响并发症的主要因素。结论腋动脉入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提高腔内治疗成功率;加强适应证的选择、完善围手术期管理,充分认识腋动脉解剖学特点可以减少腋动脉穿刺的并发症。
- 佟铸谷涌泉郭连瑞李学锋齐立行崔世军郭建明武欣刘梦霞李建新张建汪忠镐
-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穿刺术腋动脉
- AD7C-NTP与胰岛素受体在小鼠海马CA1区的共表达研究
- 2007年
- 目的:观察AD7C-NTP在正常小鼠海马CA1区的分布及其与胰岛素受体的共存关系。方法: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印迹(Westernblot)方法观察小鼠脑蛋白提取物中AD7C-NTP的分子量位置和抗体的特异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技术观察AD7C-NTP在正常小鼠海马CA1区的分布及其与胰岛素受体的共存关系。结果:AD7C—NTP免疫反应阳性条带位于分子量约41KDa的位置,与文献报道一致;正常小鼠海马CA1区有AD7C_NT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细胞膜和细胞浆染色,并存在AD7C—NTP和胰岛素受体免疫反应双阳性细胞。
- 赵志炜王宏娟姬志娟刘梦霞王蓉盛树力
- 关键词:胰岛素受体
- APP5肽类似物P165对糖尿病脑病小鼠海马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冯波王蓉赵志炜刘梦霞盛树力
- 关键词:胰岛素受体底物-1APP17肽糖尿病脑病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 复合手术治疗累及腹股沟区股动脉的TASCⅡ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治疗累及腹股沟区股动脉的股腘动脉TASCⅡ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优势。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对24例累及腹股沟区股动脉的股腘动脉TASCⅡ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行复合手术。在杂交手术室,根据预期手术时间、患者配合情况、合并系统性疾病的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术中游离股总、股深、股浅动脉,根据受累动脉的不同行股总和(或)股深动脉开口和(或)股浅动脉开口的内膜剥脱成形术,然后在直视下穿刺股浅动脉,导丝配合单弯导管通过病变血管直至远端动脉,行股浅动脉和腘动脉的支架成形术。结果适合复合手术的病变分为4种类型:Ⅰ型17例,股总动脉、股深和股浅动脉开口均受累;Ⅱ型2例,股总和股浅动脉受累;Ⅲ型3例,股浅动脉和股深动脉开口受累;Ⅳ型2例,仅股浅动脉受累,但介入治疗无法找到股浅动脉开口。手术成功率为100%。出院前ABI 0.84±0.15,较术前ABI 0.35±0.05明显增加(q=21.823,P〈0.05)。术后6个月腹股沟区股动脉通畅率100%(24/24),股腘动脉支架通畅率87.5%(21/24),术后6个月ABI 0.78±0.14,较术前ABI明显增加(q=19.151,P〈0.05),但与出院前ABI比较无显著变化(q=2.672,P〉0.05)。结论复合手术治疗累及腹股沟区股动脉的股腘动脉TASCⅡ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避免腹股沟区支架的植入,有效保护股深动脉,提供介入治疗的入路,提高闭塞性病变的开通率。
- 杨盛家谷涌泉佟铸郭连瑞崔世军郭建明高喜翔刘梦霞李建新汪忠镐张建
- 关键词:复合手术动脉闭塞性疾病
- 医院感染科在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感染监测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方法:医院感染管理科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落实措施、规范医疗护理行为,对医院感染知识进行全员培训,并把其纳入医疗护理管理全过程。结果:医院感染率由2006年2.3%逐渐下降到2009年的2.1%。结论:医院感染监测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 刘梦霞吴惠琴
-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
- 52例遇风引起输液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
- 2002年
- 静脉输液在临床广泛应用,也是医院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在输液过程中,如果输液器、输入药物或配药加药及输注过程被热源、细菌及微粒污染,可引起输液反应.临床上已高度重视,但遇风引起输液反应的现象时有发生,病人出现发冷、发抖、高热,严重者可以发生休克,甚至造成死亡.临床上却未引起高度重视.我从1995年1月~2001年10月共观察了52例遇风引起输液反应的病例,对此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 侯风玲刘梦霞
- 关键词:输液反应预防措施
- 股动脉肱动脉联合入路在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股动脉肱动脉联合入路在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优势及并发症。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联合入路进行腔内治疗的57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分析患者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联合入路的优势、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患者病变可分为3种类型,包括顺行无法开通的锁骨下动脉闭塞(31例);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16例);紧邻椎动脉开口的远段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全组腔内治疗成功率为91.2%,出现穿刺并发症3例。术后6、12、24、36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0%、77.7%。结论:对于常规入路难以开通的锁骨下动脉闭塞,联合入路能够有效提高开通率,且有利于支架的精准定位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优势。
- 佟铸谷涌泉郭连瑞郭建明高喜翔马天宇刘梦霞李建新汪忠镐张建
-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锁骨下动脉血管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