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兆斌
- 作品数:69 被引量:432H指数:10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中国金融业竞争力分析被引量:7
- 2003年
- 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 范兆斌苏晓艳
-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贸易自由化金融业TC指数
- 研发活动、自主创新与市场绩效
- 2009年
- 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是我国现阶段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在全球分工中处于更加有利位置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研发支出近年来有所增长,但仍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本文从创新绩效的角度对我国企业研发行为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显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内外创新环境的改善,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市场层面,我国自主创新的绩效均有显著提高,这是近年来研发支出有所增长的原因。不过受产业结构、企业外向性程度、国际技术差距等因素的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绩效还有待提高,这是理解我国研发支出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关键。
- 范兆斌苏晓艳
- 关键词:自主创新市场绩效
- 跨国公司、区域一体化与社会福利——一个垄断模型的扩展被引量:5
- 2006年
- 跨国公司与区域一体化间的关系主要涉及两个核心问题:区域一体化如何影响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行为;跨国公司的存在如何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收益。文章通过一个扩展后的垄断模型将以上两个传统上分割开来的命题统一于一个框架内进行探讨,分析显示,区域一体化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跨国公司的存在也使区域一体化的收益趋于模糊,国家特征和生产技术特征因素在两个互有联系的问题上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范兆斌苏晓艳李晓玲
- 关键词:跨国公司社会福利
- 海归的动态技术转移效应: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被引量:5
- 2015年
- 海外归国人才的技术转移效应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过鲜有文献在动态框架下研究海归技术转移的微观基础。文章首先构建三阶段动态模型,以“干中学”为核心机制,剖析海归的技能在企业内转移及企业间扩散的微观基础与过程。然后运用2003~2012年中国792家民营上市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对海归的技术转移效应进行检验和评估,结果证实我国的海归高管在雇佣期间具有技术转移效应,而且在滞后效应、创新效应及社会网络效应的作用下,雇佣结束后对于所在企业的技术进步仍具有持续的正向影响。
- 范兆斌
- 关键词:技术转移效应
-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我国宏观金融风险被引量:1
- 2004年
- 由于制度性的原因,我国目前实际上存在着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基础,但由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本身所蕴含的安全因素,所以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并不必然意味着会引发我国金融风险基础的显化。今后一方面要对我国金融体系中隐藏的风险因素进行重点治理,另一方面在今后的开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金融服务业开放的结构。
- 范兆斌苏晓艳
-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风险
- 吸收能力、全球研发网络与产业动态升级
- 2008年
- 以研发价值链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研发网络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模式。本文从发展吸收能力的角度,首先通过一个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拓展框架,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化的动因。然后,结合创新价值链理论,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在此框架下解释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活动网络化的问题。最后,根据吸收能力的因果累积效应,分析了全球研发网络对我国产业动态升级的影响。
- 范兆斌苏晓艳
- 关键词:全球研发网络
-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领域中的政府缺位分析被引量:9
- 2005年
-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滞后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而政府缺位则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政府缺位问题的根源及对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提出相关矫正措施。
- 苏晓艳范兆斌
- 关键词:政府缺位
-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价值链理论的解释被引量:1
- 2005年
-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的主导力量,而工业的发展又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基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现实,围绕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人们展开了各种各样的讨论.就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方向而言,学者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思路是从资源禀赋优势论出发,认为我国是劳动力富裕而资金短缺的国家,所以应该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种观点则从产业演进的方向出发,认为世界制造业结构调整的主流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 苏晓艳范兆斌
-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价值链高附加值
- 超越能力峡谷:从“本土”吸收到“当地”吸收
- 2009年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吸收和利用跨国知识溢出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能力形成和提升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全球生产网络的框架下,围绕我国能力的形成和提升,系统讨论了知识吸收的地理区位与我国能力演变的关系。分析显示,通过基于"本土"的知识吸收活动,我国形成了世界级的生产能力,并出现向创新能力跨越的趋势,不过,在创新能力赶上发达国家的过程中,从"当地"吸收外部知识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
- 范兆斌苏晓艳
-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
- 区域贸易协定深度、条款功能特征与全球价值链嵌入
- 2025年
- 在我国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和深化全球价值链竞争与合作的背景下,研究了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不同类型条款的深度在成员双边全球价值链嵌入中的作用。根据贸易协定条款的功能,将区域贸易协定深度区分为产品条款深度和要素条款深度,在探讨两类贸易协定条款深度各自对成员之间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的基础上,特别分析了要素条款深度对产品条款深度与全球价值链嵌入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贸易协定的产品条款深度和要素条款深化对全球价值链嵌入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且要素条款深化还能够增强产品条款深度对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
- 范兆斌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