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丕锋 作品数:31 被引量:647 H指数:13 供职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建筑科学 文化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一种长期森林生态水文水量自动化动态测量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期森林生态水文水量自动化动态测量方法及装置,具体涉及生态水文水量测量技术领域,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数量两个,且两个固定座为相互匹配的半圆形槽体,且固定座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力垫,且两侧第一弹力垫相互... 欧阳帅 刘婷 赵仲辉 徐传洪 陈亮 雷丕锋文献传递 土壤取样工具包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生态监测辅助工具,公开了一种土壤取样工具包,包括主箱体和背带,所述背带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主箱体的上下两端,所述主箱体内设置有多层竖直安装的抽屉,所述抽屉内设置有多个分格空腔,所述分格空腔内设置有土壤放置瓶... 欧阳帅 宋天阳 徐传洪 赵仲辉 雷丕锋文献传递 温带森林幼林中树种多样性对地下根系生产力的影响 雷丕锋林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双语教学为例 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近4年林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对林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变革进行探索和思考,旨在为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为培养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提供实践参考。 谷战英 王承南 雷丕锋 庄红卫关键词:双语教学 林学 应用型人才 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研究综述 被引量:84 2006年 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增加等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减缓CO2浓度升高的作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相互作用及功能耦合规律的研究是揭示这些不确定性的基础,也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与养分之间作用规律,涉及林地持久生产力(sustainability of long-term site productivity)的生态学机理问题。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耦合作用表现在林冠层光合作用的碳固定过程,森林植物组织呼吸、土壤凋落物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地下部分根系周转与呼吸等碳释放过程,这些过程存在反馈机理和非线性作用,最终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着重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综述了碳氮循环耦合作用研究的一些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项文化 黄志宏 闫文德 田大伦 雷丕锋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 碳循环 氮循环 湖南会同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特征 被引量:45 2014年 对湖南会同不同年龄(7年生、17年生、25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分别在317.06—398.56 mg/kg和0.82—1.38 mg/kg之间,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属低水平;杉木林土壤全磷含量从7年生幼龄林到25a近熟林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并且17年生和25年生林分比7年生林分分别增加了19.68%、15.75%,土壤有效磷含量17年生和25年生林分比7年生林分提高了45.55%左右;土壤磷素活化系数均小于2.0%,这表明本研究区土壤全磷向速效磷转化较难,土壤中磷素的有效性较低,但该值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出现增大的现象;无机磷含量分别为:7年生169.50 mg/kg、17年生182.03 mg/kg、25年生175.94 mg/kg,从幼龄林到中龄林增高,中龄林以后降低;土壤中无机磷组分以O-P含量最高,其次是Fe-P,Ca-P,Al-P最少;杉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无机磷形态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幼龄林到中龄林阶段林木以吸收Al-P为主,近熟林阶段林木以吸收Fe-P和Ca-P为主;有机磷含量在全磷所占比例随林龄的变化来看,杉木生长过程中有部分的有机磷矿化为无机磷。土壤不同形态磷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效磷与有机磷相关系数为0.667,呈极显著相关性,是研究区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 曹娟 闫文德 项文化 谌小勇 雷丕锋 向建林关键词:杉木人工林 土壤全磷 有效磷 无机磷 用于森林生态环境的大气远程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森林生态监测装置,公开了一种用于森林生态环境的大气远程监测装置,包括可以自动打开和闭合的检测箱、用于供电的太阳能供电装置以及检测器和通信控制模块,所述太阳能供电装置固定在检测箱上,所述检测箱内设置有安装支架... 欧阳帅 刘婷 徐传洪 赵仲辉 雷丕锋文献传递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 被引量:112 2004年 对 1 8年生樟树人工林生物量、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樟树各器官的碳素含量为 4 2 1 2 %~ 5 5 4 2 % ,排列顺序为树叶 >树枝 >树根 >树干 >树皮。林冠上层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比中层叶的碳素含量低 ,但差别不大 ;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植物的碳素含量平均为 5 1 30 % ,草本植物为 4 8 90 % ,死地被物层为4 0 89%。土壤的碳素含量为 1 2 5 % ,随土层深度的增加 ,各层次土壤碳素含量逐渐减少。樟树林生态系统总的碳贮量为 2 0 0 4 4× 1 0 3 kgC·hm-2 ,其中乔木层为 4 5 0 1× 1 0 3 kgC·hm-2 ,占整个生态系统总贮量的 2 2 4 5 % ,灌木层为 2 2 9× 1 0 3 kgC·hm-2 ,占 1 1 4 % ,草本层为 1 0 9×1 0 3 kg·C·hm-2 ,占 0 5 5 % ,死地被物层为 5 0 8× 1 0 3 kg·C·hm-2 ,占 2 5 4 % ,林地土壤 (0~ 1m)的碳贮量为 1 4 6 97× 1 0 3 kg·C·hm-2 ,占 73 32 %。樟树各器官的碳素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 ,树干的生物量最大 ,其碳贮量也最高 ,占乔木层碳贮量的 4 0 0 6 %。樟树碳贮量的垂直分布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在 8~ 1 0m区段出现明显增加的现象。樟树林年净生产力为9 5 5× 1 0 3 kg·hm-2 ·a-1 ,碳的年净固定量为 4 雷丕锋 项文化 田大伦 方晰关键词:樟树人工林 碳素含量 碳贮量 碳分配 中亚热带森林单木地上生物量的机载激光雷达估测 被引量:15 2014年 以雪峰山武冈林场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数据和地面实测样地数据,研究机载激光雷达(LiDAR)估测中亚热带森林乔木层单木地上生物量的能力.利用条件随机场和最优化方法实现LiDAR点云的单木分割,以单木尺度为对象提取的植被点云空间结构、回波特征以及地形特征等作为遥感变量,采用回归模型估测乔木层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单木识别率分别为93%、86%和60%;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分别为0.83、0.81和0.74,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8.22、29.79和32.31 t·hm-2;以冠层体积、树高百分位值、坡度和回波强度值构成的模型精度明显高于以树高为因子的传统回归模型精度.以单木为对象从LiDAR点云中提取的遥感变量有助于提高森林生物量估测精度. 刘峰 谭畅 雷丕锋关键词:地上生物量 机载激光雷达 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动态特征 被引量:29 2016年 利用湖南省4次(1983—1987年、1990—1995年、2003—2004年和2009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结合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主要树种碳含量实测数据,研究近20多年来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从1987年到2009年,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汇为66.40×106tC,碳密度提高了5.65 tC/hm^2,阔叶林碳汇最大(48.43×10~6tC),其次是杉木林(9.54×10~6tC)和松木林(6.68×10~6tC),各乔木林植被碳密度波动较大;除过熟林外,各龄组乔木林均为碳汇,中龄林碳汇最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植被碳密度依次提高了4.75、4.09、0.83 tC/hm^2,成熟林、过熟林分别下降了6.87、13.88 tC/hm^2;天然林、人工林植被碳汇分别为41.01×10~6tC、25.39×10~6tC,碳密度分别提高了7.19、4.91 tC/hm^2。湖南省森林植被(包括疏林)碳汇为84.87×10~6tC,乔木林碳汇最大,其次是竹林,分别占湖南省森林植被碳汇的78.24%和33.31%,碳密度提高了6.24 tC/hm^2,各森林类型植被碳储量随其面积变化而变化。表明近20多年来,湖南省乔木林植被单位面积储碳能力明显提高,天然林在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占有重要地位。 刘兆丹 李斌 方晰 项文化 田大伦 闫文德 雷丕锋关键词:森林植被 碳储量 碳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