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雪丽

作品数:21 被引量:34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黑土
  • 9篇土壤
  • 8篇氨基糖
  • 7篇秸秆
  • 6篇微生物
  • 4篇玉米秸
  • 4篇玉米秸秆
  • 3篇施肥
  • 3篇农田
  • 3篇棕壤
  • 3篇微生物活性
  • 3篇长期施肥
  • 2篇氮水平
  • 2篇氮素
  • 2篇东北黑土
  • 2篇有机碳
  • 2篇原子
  • 2篇质谱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团聚体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辽宁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辽宁沈阳农田...

作者

  • 21篇丁雪丽
  • 11篇张旭东
  • 10篇何红波
  • 7篇白震
  • 6篇韩晓增
  • 5篇张威
  • 5篇解宏图
  • 3篇刘宁
  • 3篇梁尧
  • 3篇李禄军
  • 3篇张彬
  • 3篇张明
  • 3篇李晓波
  • 2篇苑亚茹
  • 2篇陈欣
  • 1篇宋斗妍
  • 1篇田秋香
  • 1篇李丽君
  • 1篇乔云发
  • 1篇张晓平

传媒

  • 6篇土壤通报
  • 4篇土壤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第二届全国稳...
  • 1篇第五次全国土...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尿素向氨基糖的转化以及对土壤氨基糖库动态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采用13CO(NH2)2为底物进行黑土培养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土壤中三种氨基糖含量以及同位素富集比例,根据其微生物标识物作用探讨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群落对于尿素碳的同化利用特征及黑土氨基糖库对于尿素添加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尿素碳可以被土壤微生物同化利用,但是可利用性显著低于葡萄糖。氨基葡萄糖中13C富集比例显著高于胞壁酸,表明真菌对尿素碳的同化能力高于细菌。尿素添加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下降,同时土壤氨基糖总量及其与有机碳的相对比例也显著降低,说明在碳源严重受限条件下,氨基糖可被优先分解利用以补充碳源供给。胞壁酸含量虽低,但其调节并平衡碳氮元素供给与需求的能力较强;氨基葡萄糖稳定性高于胞壁酸,但在碳源缺乏时也可部分分解。土壤氨基糖的动态与土壤碳氮的可利用性及其耦合作用密切相关,在平衡土壤碳氮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李晓波张威田秋香吕慧捷丁雪丽何红波张旭东
关键词:氨基糖黑土
不同有机肥输入量对黑土密度分组中碳、氮分配的影响被引量:20
2012年
为阐明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黑土密度组分中碳、氮分配特征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土壤质量的施肥模式。以黑龙江省海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进行了10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分组和腐殖质化学分组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和分析不同有机肥施用量下土壤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的消长变化以及重组中腐殖物质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与试验初期相比,经过10年单施化肥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以及腐殖物质各组分的含量均显著下降,而有机无机配施能够提升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水平,改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的分配特征,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和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对不同有机肥施用量的响应有所差异。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二者与有机肥施用量之间达到极显著的线性相关(P<0.01);低量有机肥(7.5,15t/(hm2.a))配施化肥仅增加了土壤游离态轻组有机碳、氮的含量,并未造成闭蓄态轻组和重组中有机碳、氮的积累,而高量有机肥(22.5t/(hm2.a))配施化肥后,促进了土壤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的形成和积累;此外,低量有机肥有利于土壤富里酸的积累,高量有机肥有助于胡敏酸和胡敏素的积累,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增强了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在东北黑土区,加大有机肥的施用量是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固碳能力的有效途径。
梁尧韩晓增丁雪丽陈欣
关键词:有机肥碳氮比腐殖物质
长期施肥对黑土供磷能力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后黑土供磷能力、磷素形态的变化。[方法]利用采自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地的无肥(CK)、化肥(NP)、化肥配施有机肥(NPM)3个施肥处理黑土进行生物耗竭盆栽试验,并用Hedley方法对土壤磷素形态进行研究。[结果]与长期不施肥处理相比,施化肥与化肥配施有机肥均能明显增加土壤各形态磷素;与无肥处理土壤相比,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土壤与化肥处理土壤植株的生物量增幅分别为31.72%和54.65%;植株吸磷量分别是CK和NP处理土壤的2.1和1.7倍;长期施用有机肥的黑土经过2批油菜耗竭后,Resin-P只减少了0.85%,远小于Resin-P在无肥处理土壤和单施化肥处理土壤中的减少量。[结论]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的黑土可以在短期内维持一个活性磷含量较高的水平,进而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及其生产力。
陈欣韩晓增宋春梁尧丁雪丽
关键词:长期施肥供磷能力磷素有效性
利用GC/MS测定土壤氨基酸手性异构体13C富集比例
建立了稳定同位素培养-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测定土壤氨基酸手性异构体13C富集比例的方法,从而可有效区分土壤中原有的和利用外加碳源新合成的氨基酸.培养过程中加入的13C-葡萄糖被迅速利用形成氨基酸碳骨架,因而利用质谱技术可检...
何红波丁雪丽白震张威张旭东
关键词:质谱土壤
作物残体去向与利用及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被引量:11
2008年
近年来,作物残体还田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一方面它可以改进土壤氮素的动态变化,减少硝态氮淋失;另一方面可作为提高耕地土壤作为潜在氮储库的一种手段。作物残体是碳、氮的重要源和库,因此还田后会影响土壤中的氮素循环。本文综述了作物残体还田后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及残体氮素的利用与去向问题。具体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作物残体的降解过程及影响因素,残体氮素的利用率及去向问题,以及作物残体对土壤无机氮库、有机氮库、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丁雪丽何红波白震解宏图李晓波郑立臣张明张旭东
关键词:氮素转化利用率土壤
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54
2011年
以黑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化学试剂模拟根系分泌物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及主要组分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及主要组分短期内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250μm大团聚体,尤其是>2 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显著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中葡萄糖组分有利于土壤中细菌的生长,从而在细菌活动的驱动下,促进了微团聚体的形成;苹果酸和谷氨酸组分则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在真菌菌丝网络的缠绕和粘结作用下,促使微团聚体进一步胶结形成大团聚体。因此,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中各主要组分共同参与并影响土壤的团聚化过程,改善根际微区土壤的结构,以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
苑亚茹韩晓增李禄军丁雪丽
关键词:根系分泌物团聚体稳定性微生物活性黑土
玉米秸秆掺入对土壤氨基糖分布动态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为探讨玉米秸秆分解对土壤微生物残留物积累和稳定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施入后土壤氨基糖的动态变化和粒级分布特征,利用氨基葡萄糖(Glu N)与胞壁酸(Mur A)含量的比值探讨了不同来源微生物残留物在土壤养分循环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秸秆添加有利于氨基糖在土壤中的积累,并且真菌残留物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贡献逐渐增加。氨基糖在高有机质土壤中的积累数量显著高于低有机质土壤,但其相对增加比例低于后者。培养过程中氨基糖首先在砂粒中合成,然后由粗粒级向细粒级迁移,尤其在黑土中粉粒对氨基糖的固持能力显著高于低有机质含量的棕壤。土壤黏粒对氨基糖的保持能力最强,且细菌细胞壁残留物向黏粒中迁移的能力显著高于真菌。
李丽东胡国庆赵钰刘肖丁雪丽何红波张旭东
关键词:氨基糖作物秸秆棕壤黑土土壤粒级
长期施肥对农田黑土r-K策略菌群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直接参与土壤养分代谢周转过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肥力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农田黑土细菌和真菌r-K策略菌群(生态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菌群生长的均匀度和丰富度有所降低,细菌和真菌生态生理指数(EP)降低幅度分别为0.019~0.106和0.023~0.185。各处理K策略菌数量均大于相应的r策略菌。施肥能增加土壤r策略细菌数量,但不利于r策略真菌生长。与CK相比,r-K策略细菌和K策略真菌数量在单施中量有机肥处理中增幅最大;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r-K策略细菌和K策略真菌数量高于单施同种化肥处理。在K策略菌占优势下,施用化肥有利于r策略菌比率提高,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倾向于使K策略菌比率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K策略菌群与土壤N素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能是影响土壤N素循环的关键菌群。
张明白震张威冯慧敏武叶叶丁雪丽张旭东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施肥黑土
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秸秆降解初期碳素矿化及微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30
2008年
采用室内恒温(25℃)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无机态氮供应水平(0、30、60、80、100Nmgkg-1土)对玉米秸秆降解初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碳素的矿化量随着添加无机氮源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两个高氮添加量(80、100mgkg-1)处理的碳素矿化量要高于不加氮源和两个低氮添加量处理(30、60mgkg-1)。不同氮量添加条件下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呈相同趋势。利用土壤呼吸和微生物量碳计算而得的微生物代谢商在低量氮素处理条件下高于较高量氮源添加处理,表明高量氮素添加可提高微生物对秸秆碳素的利用效率。以上结果说明:对C/N比较大的玉米秸秆而言,土壤中无机氮素的供给对残体碳素的初始矿化有明显的影响,相对较低的氮源供给量不能满足微生物快速生长代谢对氮素的需求,使秸秆降解过程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不利于土壤氮素截获。因此在大田条件下,秸秆还田时要考虑氮素的供应问题,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秸秆还田时间及肥料氮素施用水平。
丁雪丽何红波李小波白震解宏图张旭东
关键词:供氮水平秸秆降解微生物量
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存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稳定机制被引量:60
2012年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明确影响农田土壤有机截获的主要因素及土壤固碳的稳定机制,有助于控制和加强农田土壤碳库的固碳潜力,以及正确评价农业生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本文综合论述了影响农田土壤碳含量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详细阐述了土壤碳固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稳定机制。并总结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对今后土壤固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展望。认为从土壤微生物学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微生物在土壤有机碳循环中的作用机制,并将地上部和地下部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讨土壤碳素稳定性机制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丁雪丽韩晓增乔云发李禄军李娜宋显军
关键词:农田土壤碳固定影响因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