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
- 作品数:13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文学更多>>
- 试论信息本文的开放性空间
- 1992年
- 什么是“本文”(text)? 在一般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研究中,“本文的含义随场合的不同而相差异。首先,它可以指按语言规则结合而成的词句组合体,它也许短至一句话,也许长至一本书;其次,在语言学意义上,它可以用来描述不同层次上的语言结构(如音位层、语素层等);再次,它在一般的符号学研究中超出了语言现象范围,可以指任意一种时空存在中的能指系统,如画面、建筑、时装等(如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美学》);最后,
- 刘春
- 关键词:语言规则主体性罗兰·巴特赫鲁晓夫
- 文化断裂中的话语尴尬——从《爱你没商量》谈起被引量:1
- 1993年
- 1 不管怎样,我坚信《爱你没商量》(以下简称《爱》)走的是通俗情节剧的套路,迹近我们看过的大量的港、台地区和日、美等国贩卖过来的连续剧,而后者正是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正是发达地区对第三世界文化的话语倾斜。后者的大量倾销,不仅仅是销售泪水与笑料,而且也销售了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
- 刘春
-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断裂话语精英文化爱情故事
- 法兰克福学派与大众文化批判被引量:3
- 1992年
- 阿多诺等人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是商品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结果,它标志着传统精英文化的崩溃。大众文化并不就是大众的文化,它以舒适、通俗、优美的形式给人的瞬间的刺激与虚幻的满足,并生产出了大众的“虚假的需要”。大众文化和商品一样,隐匿了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的“权力话语”,因而消解了大众的批判能力。从文化角度看,它反映出普遍的审美经验的退化与纯粹艺术的毁灭,反映出作为现实批判、超越的审美王国的解体。
- 刘春
- 关键词:大众文化时代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文化工业审美经验机械复制
- 后现代主义:价值失陷的人文景观
- 1993年
- 后现代主义是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影响最大的一股文化思潮,波涉到政治批判、哲学研宄、美学潮流、艺术风格、精神分析、女权运动等各个领域。就其元理论而言,主要是从语言分析入手,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及其价值体系进行拆解,从而还原到零度状态。后现代主义的进步意义是颠覆了资本主义神话谱系的合法性权利与中心化位置。但是它的不可遏制的批判倾向席卷了有史以来的一切文化价值,彻底否决了人类价值追求的意义,进而使理性王国陷于混乱,使知识与文化成为游戏。
- 刘春
-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文化人文景观晚期资本主义杰姆逊德里达
- 新写实:电视纪录片的审美追求
- 1994年
- 此文不仅对电视纪录片,而且对电视文艺片也有一定的启迪。
- 刘春
-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文艺片《秋菊打官司》大型纪录片四川电视节新写实
- “废都”与文人心态——兼谈文化“热点”的畸型现象被引量:1
- 1993年
- 1 80年代末以来,文坛出现了令人难堪的两极现象,一极是整个文坛的衰微,“新写实”文学之后,读者的散逸使文学这一最具表现力的艺术,昼夜之间成为无人问津的呓语;另一极则是肿瘤膨胀般的“局部繁荣”,一些平庸至极的作品藉着传媒广告的效应,堂而皇之地占据了中心地带。
- 刘春
- 关键词:自叙传文化新写实
- 纪实主义:电视纪录片的现代潮流被引量:1
- 1993年
-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不仅表现在作品数量与制作机制上,而且也表现在记录方式与电视本体意识上。代表着电视纪录片审美意识现代潮流的是纪实主义,它体现于近年来的优秀纪录片作品中,比如:以“CCTV特别节目”形式出现的《望长城》、《广东行》等;四川电视节作品《沙与海》、《藏北人家》等;上海电视节作品《德兴坊》《十字街头》、《十五岁的中学生》等;以及《走向太阳》、《押运兵》等。
- 刘春
-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纪实主义本体意识审美意识过程化伴随式
- 当代生活的诱惑与回响──九十年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漫述被引量:6
- 1994年
- 王纪言刘春
-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电视纪录片大型纪录片
- 走向开放的电视意识——“电视茶馆”观后
- 1993年
- 电视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前题,一是物质技术的进步,二是电视本体意识的强化,它表现为附于电视的传播规律、语言特征等的认识的深入。无疑,近年来中国电视大大加强了本体意识的自觉把握,进一步发掘了电视的内在功能。比如,电视新闻越来越强调现场综合信息的传达,电视纪录片注重了伴随取材与纪实表现,而电视剧也力图在电影、戏剧之外寻找到自己的语言方式。南京电视台摄制的系列短剧节目《电视茶馆》是基于现代电视意识的一次大胆创新。它把电视短剧。
- 王纪言刘春
- 关键词:南京电视台本体意识语言方式叙事空间文化策略
- 中国当代文化的艺术形象——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五人谈
- 1993年
- 文化上的超越曾庆瑞(语言文学部主任、教授):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是一个重要的电视文学现象,里边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反思。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次“文化热”,一大批文化寻根作品出现,用当代意识观照传统文化,企图重铸中华民族的灵魂。但当时的“寻根文学”
- 曾庆瑞周靖波刘春徐舫洲叶延滨
- 关键词:北京人文化话语文化反思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