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别强

作品数:18 被引量:221H指数:8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7篇遥感
  • 3篇信息提取
  • 3篇纹理
  • 3篇决策树
  • 3篇雷达
  • 3篇机载
  • 2篇遥感监测
  • 2篇元数据
  • 2篇云杉
  • 2篇蒸散
  • 2篇祁连山东段
  • 2篇青海云杉
  • 2篇纹理提取
  • 2篇流域
  • 2篇面向对象
  • 2篇决策树分类
  • 2篇机载激光
  • 2篇机载激光雷达
  • 2篇激光雷达
  • 2篇河流域

机构

  • 18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8篇别强
  • 16篇赵传燕
  • 9篇何磊
  • 3篇彭守璋
  • 3篇王超
  • 2篇王瑶
  • 2篇强文丽
  • 2篇彭焕华
  • 2篇李文娟
  • 1篇王阳
  • 1篇高云飞
  • 1篇柳逸月
  • 1篇王清涛
  • 1篇冯兆东
  • 1篇赵明洋
  • 1篇方镜尧

传媒

  • 4篇遥感技术与应...
  • 3篇中国沙漠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干旱气象
  • 1篇甘肃省遥感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旱区绿洲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河西地区为例
干旱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较其他区域更为敏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差,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更容易受到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绿洲—荒漠系统的镶嵌格局是干旱区特有的景观,表现为荒漠为背景,...
别强
关键词:干旱区遥感技术绿洲效应生态屏障
文献传递
基于遥感的祖厉河流域土地分类及其分布空间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以陇西黄土高原的祖厉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93和2007年两期TM影像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重点分析坡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气候特征空间与地形特征空间,研究得出:①14 a内研究区大约有214.82 km2坡耕地被治理,但2007年仍有145.08 km2处于临界坡度以上。②林地大致分布在降水量386~517 mm之间,14 a内人工林地有所增多。③在人为活动的干扰下,草地的覆盖度普遍降低。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是流域治理的切入点,该项研究目的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科学支撑,服务于建立祖厉河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彭守璋赵传燕别强
关键词:遥感
SEBS模型在黑河流域中游的应用及参数敏感性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干旱区的蒸散发(ET)研究对干旱区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SEBS模型和参考作物蒸散量估算2009年39月黑河流域中游地区蒸散发。使用涡度相关蒸散数据验证表明,SEBS模型能够有效估算黑河流域中游的蒸散发。从各月的ET分布状况来看,区域平均ET有着明显的月变化;植被生长季内ET总量空间分布差异大,在23.4~752.6mm之间,区域平均值为428.7mm通过对SEBS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SEBS模型对地面温度最为敏感,其次是空气温度,再者是风速和反照率,对NDVI和空气湿度的敏感性最小。
何磊别强王瑶赵传燕
关键词:SEBS参考作物蒸散量参数敏感性分析黑河中游蒸散发
利用MOD13Q1产品监测肯尼亚2001—2010年荒漠化动态被引量:22
2013年
使用MODIS MOD13Q1-NDVI数据,通过NDVI累计计算,得到肯尼亚2001年和2010年植被生长状况较好时期的NDVI影像。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盖度。利用植被盖度进行荒漠化评价。结果表明,肯尼亚近10年来生态环境总体趋于改善,荒漠化发展态势并不明显,但荒漠化问题仍然严重。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变化趋势不尽相同,轻度荒漠化和重度荒漠化转出面积大于转入面积,呈现减少趋势,非荒漠化和中度荒漠化变化相反,各省区的荒漠化土地变化趋势也不相同。在小范围地区内,使用Landsat-5TM影像进行验证,发现与MODIS数据评价结果相似,但更能详尽的描述重点区域的荒漠化问题。
何磊王超别强赵传燕
关键词:荒漠化植被盖度
基于多元数据和不同分类算法的遥感影像信息提取及精度评价——以祁连山东段为例
以祁连山东段典型山地系统为研究区,通过提取研究区TM影像的主成分、各类植被指数、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影像纹理特征以及研究区地形特征等数据,应用最优波段指数方法得到最优波段组合,并运用非监督分类、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分类法...
别强赵传燕彭守璋冯兆东
关键词:遥感影像灰度共生矩阵纹理提取决策树分类
文献传递
基于去云处理的祁连山积雪覆盖遥感监测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雪盖信息在生态研究、水资源评价管理以及灾害防治中有重要的作用,MODIS利用冰雪指数(NDSI)和阈值提供全球每日积雪产品,微波遥感传感器AMSR-E提供南北半球不受云影响的雪水当量数据。通过融合同一天不同时间过境的MODIS积雪产品MOD10A1和MYD10A1为MOYD,融合MOYD和AMSR-ESWE积雪当量产品产生MODAM,以祁连山区气象站观测雪深数据为"真值",检验了2010-2011年积雪季MODIS积雪产品和AMSR-E识别积雪的精度,结果表明:MOYD产品和MODAM使云量减少了15%和100%,积雪精度和总体精度分别达到了24%、59%和88%、80%,通过融合多时相和多传感器数据大大提高了积雪监测精度,此外对祁连山积雪时间分布和不确定进行了分析。
赵明洋别强何磊赵传燕
关键词:积雪监测MODISAMSR-E雪盖
高分辨率影像的干旱区植被信息提取方法被引量:3
2012年
基于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地区的Quickbird影像,采用决策树(Decision Tree)、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ANN)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方法对干旱区植被信息进行提取。对三种方法的精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决策树分类得到的结果零碎,总体分类精度为84.87%;ANN法较决策树方法适宜度高,总体分类精度为91.87%;纹理信息辅助的SVM法取得效果最好,总体分类精度可达96.53%。试验中发现使用高分辨率影像提取干旱区植被种类信息时,大窗口的纹理特征辅助效果较好,但是分类结果的边界出现失常,随着纹理窗口越大,失常的范围也越大。
何磊王超别强赵传燕
关键词:干旱区高分辨率影像纹理特征决策树人工神经网络
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林生境特征分析被引量:45
2010年
青海云杉林分布格局深受环境影响,量化其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该种群管理、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仍然缺乏量化研究成果。本研究选择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和青海云杉林分布图为基础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着重量化分析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的生态幅度和地形特征,得出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生境的气候边界函数,并界定青海云杉林分布的海拔、坡度以及坡向范围。该项研究目的在于数量化表达青海云杉林空间分布的气候和地形幅度,为退耕退牧还林提供科学支撑,为气候变化条件下青海云杉林的响应研究奠定基础。
赵传燕别强彭焕华
关键词:生境地形特征
基于机载雷达数据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降雨截留空间模拟
2016年
以祁连山天老池流域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为对象,以2013年降雨截留观测数据和机载雷达数据,结合GIS技术对青海云杉林进行流域尺度上的截留模拟。先以样方尺度上观测的数据建立截留量统计模型,然后利用机载雷达数据计算冠层激光穿透指数(LPI),根据LPI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实现对青海云杉LAI的反演,最后利用青海云杉林区降雨量和LAI空间分布数据,在GIS的空间分析中,模拟研究区青海云杉林截留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2013年生长季研究区青海云杉林林冠截留量0~331.0mm,平均161.9mm,林冠截留率在0~67.97%,平均33.89%;整个生长季,流域青海云杉林冠截留量约5.26×10^5 m^3,占整个流域生长季总降雨量的7.38%。
高婵婵赵传燕李文娟别强彭守璋王清涛
关键词:林冠截留机载雷达叶面积指数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林近四十年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数字化1960年测绘的祁连山地形图和基于知识规则分析祁连山1990年和2000年Landsat TM、ETM影像,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林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主要分布在祁连山的东部和中部,即石羊河和黑河流域上游;1960年祁连山青海云杉林面积为1494.60k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5.456%。1990年青海云杉面积为1336.85km2,2000年青海云杉面积为1375.25km2,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保护区东、中、西段青海云杉动态变化趋势不同,1960年到1990年东段和中段区域青海云杉面积减少4%,而1990年到2000年中段面积增加,东段和西段青海云杉林分布面积减少;设立保护区对祁连山青海云杉的保护起到了明显的作用,遏制了青海云杉面积的减少并且部分地区分布面积得到扩展。
别强赵传燕强文丽何磊
关键词:青海云杉信息提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