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达

作品数:72 被引量:8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专利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自动化与计算...
  • 11篇一般工业技术
  • 7篇理学
  • 6篇文化科学
  • 3篇电气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化学工程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2篇吸能
  • 10篇吸能装置
  • 9篇路网
  • 8篇SR
  • 7篇微波吸收
  • 7篇吸波
  • 7篇吸波材料
  • 6篇聚类
  • 6篇共享
  • 6篇磁损耗
  • 5篇电磁损耗
  • 5篇溶胶
  • 5篇纳米
  • 4篇溶胶-凝胶法
  • 4篇数据清洗
  • 4篇塑性
  • 4篇缩颈
  • 4篇纳米晶
  • 4篇红外反射
  • 4篇MN

机构

  • 55篇中南大学
  • 17篇华南理工大学
  • 4篇广州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湖南省地理空...

作者

  • 69篇王达
  • 29篇石岩
  • 24篇邓敏
  • 12篇谢素超
  • 10篇刘宝举
  • 10篇王宁
  • 8篇李海红
  • 7篇贝承训
  • 7篇周克省
  • 5篇尹荔松
  • 5篇钟明峰
  • 3篇周曦亚
  • 3篇苏达根
  • 3篇张志杰
  • 3篇胡湘岳
  • 3篇唐建波
  • 2篇张进修
  • 2篇黄可龙
  • 2篇付文祥
  • 2篇陈鹏飞

传媒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材料导报
  • 2篇中国稀土学报
  • 2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安全与电磁兼...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功能材料
  • 1篇光散射学报
  • 1篇高师理科学刊
  • 1篇长沙铁道学院...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科教文汇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2005中国...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5
  • 11篇2024
  • 1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高紫外及高红外反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紫外及高红外反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以锌源、磷酸和无水碳酸钠为原料构成出磷酸锌钠基础材料,以金属和稀土元素的氧化物及其盐的一种或者多种作为掺杂物掺入磷酸锌钠基础材料中,制备出高紫外及高红外反射掺杂磷...
苏达根付文祥钟明峰王达
一种基于空间因果发现的城市功能设施集群效应挖掘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空间因果发现的城市功能设施集群效应挖掘方法,包括:获取POI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按规则格网划分研究单元;计算各研究单元中各类POI集群的聚集程度;基于LiNGAM因果发现算法构建城市功能设施集群因果关系...
石岩李诗逸王达刘宝举邓敏
顾及地理环境各向异性的PM_(2.5)浓度时空预测模型
2024年
PM_(2.5)浓度预测对于空气污染的防控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图卷积神经网络(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GCN)等时空预测模型主要通过监测站点间的欧氏距离来度量PM_(2.5)分布的空间相关性,未顾及地形和风向等因素对大气污染物传输过程的各向异性影响,导致地形复杂区域内的预测结果精度偏低。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顾及地理环境各向异性的PM_(2.5)浓度时空图卷积网络预测模型。首先,考虑地理环境的各向异性特征,利用地形和风向等对站点间PM_(2.5)传播的各向异性影响构建GCN的边,将站点PM_(2.5)浓度、土地利用和其他气象因子建模为GCN的节点特征。其次,通过GCN提取站点PM_(2.5)浓度的空间特征。最后,通过门控循环单元(Gate Recurrent Unit,GRU)建模站点PM_(2.5)浓度的时间特征并进行预测。本文以山地型省份贵州省2017年逐小时PM_(2.5)浓度记录进行实验,并采用一系列时空预测基线模型(GTWR、STSVR和GCN+GRU)与本文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①本文模型的PM_(2.5)浓度预测结果的RMSE、MAE别为10.047、6.848,相比基线模型平均下降了11.29%和12.16%;R2为0.883,比基线平均提升了3.72%;②通过不同地形对站点PM_(2.5)浓度相关性影响分析,论证了山脉沟谷等地形会显著影响站点间的PM_(2.5)浓度的相关性,进而影响站点PM_(2.5)浓度预测结果;③充分考虑地形和风向对PM_(2.5)传播产生的各向异性影响,能够显著提升存在山脉和沟谷地形区域内PM_(2.5)预测精度。
王军杰王达丁晨唐建波石岩石岩
关键词:风向各向异性
一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金属资源代谢过程预测方法
本发明属于时空大数据挖掘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金属资源代谢过程预测方法。预测方法包括:将金属资源状态量按照金属资源代谢阶段进行分类;根据不同阶段金属资源状态量的转换关系,构建金属资源代谢动力学模型;基于统计数...
石岩邵珊珊杨学习邓敏王达
基于持续同调的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拥堵关系度量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持续同调的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拥堵关系度量方法,属于交通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包括:步骤1,将目标地区的目标数据与路网匹配,并识别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交通拥堵特征;步骤2,将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和交通拥堵...
石岩刘海嫣汤仲安李明辉王达刘宝举邓敏
吸能结构耐撞性能优化方法、系统与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涉及交通安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吸能结构耐撞性能优化方法、系统与可读存储介质,以进一步提升性能。本发明方法包括:确定耐撞性优化代理模型;对耐撞性优化代理模型基于混合算法求解。本发明混合算法以粒子群算法为主体,随着迭...
谢素超李海红姚曙光王宁王达冯哲骏
文献传递
基于多向最优扩展的城市有向交通廊道识别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向最优扩展的城市有向交通廊道识别方法,包括:获取原始轨迹数据集,对所述原始轨迹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路网匹配,利用时间槽提取特定时段的轨迹子集,对城市有向路网进行建模;计算城市有向路网的流量值和依赖度,...
石岩李文轩陈炳蓉王达邓敏
La_(0.8)Sr_(0.2)Mn_(0.86)Fe_(0.14-x)Co_xO_3的微波吸收特性被引量:1
2009年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0.8Sr0.2Mn0.86Fe0.14-xCoxO3(x=0.01,0.02,0.03)粉晶,用XRD表征了其晶体结构,用微波网络矢量分析仪测量了样品在2-18GHz频率范围内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根据测量数据得到了微波反射率与频率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La0.8Sr0.2Mn0.86Fe0.13Co0.01O3厚度为1.80mm时,吸收峰高27.9 dB,2-18GHz吸收带宽5.3GHz;厚度为2.00mm时,吸收峰高26 dB,2-18GHz吸收带宽4.9GHz.从电、磁损耗角正切看,样品既有介电损耗又有磁损耗,但介电损耗要大于磁损耗.同时掺杂Fe、Co改变了Mn^3+O Mn^4+体系的输运性质,改变材料的电磁参数可改善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
贝承训王达姚若河李斌
关键词:吸波材料复介电常数复磁导率
纳米晶La_(1-x)Sr_xMnO_3的溶胶凝胶法合成及表征被引量:14
2005年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晶La1-xSrxMnOa,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和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等手段对掺杂样品的微结构、形貌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掺杂浓度x为0~0.5时,所制备的粉体为单一钙钛矿相;不同的掺杂浓度和热处理温度会使样品的晶格参数发生显著变化;La1-xSrxMnO3纳米晶粒子尺寸为10~80 nm;掺杂浓度和热处理条件对样品粒子尺寸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相同的热处理条件下,掺杂浓度高的样品晶粒尺寸较小,且掺杂浓度的增大会引起晶粒特征红外振动的红移和宽化现象.
尹荔松樊志良王达张进修
关键词:纳米晶溶胶-凝胶钙钛矿
La_(0.8)Sr_(0.2)Mn_(1-y)Fe_yO_3微波电磁特性与损耗机制被引量:23
2006年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a0.8Sr0.2Mn1-yFeyO3(y=0.10,0.12,0.14,0.16)样品,测试并分析该样品在2~18GHz微波频率范围的复介电常数、复磁导率、损耗角正切及微波吸收系数与频率的关系,发现y=0.12,0.14时吸波的效果最好。样品厚度为2mm、y为0.12时,有2个吸收峰,吸收峰值最高达22dB,10dB以上吸收频带宽度达6.2GHz;厚度2.21mm样品8dB以上的吸收频宽达8.5GHz。初步探讨了该材料的电磁损耗机理,电磁特性参数在频率为12.4GHz位置发生阶跃式变化,在小于12.4GHz频率范围以介电损耗为主,在大于12.4GHz频率范围以磁损耗为主,这与Fe对Mn^3+-O-Mn^4+之间的影响有关。电导率测试表明在室温范围内电导在半导体范围内,有利于降低微波在氧化物表面的反射率。
周克省王达尹荔松孔德明黄可龙
关键词:微波吸收材料电磁损耗稀土锰氧化物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